推薦:
文/張麗華
(一組大觀園圖片)
【作者簡介】張麗華,女,筆名麗華心語。天津市人,曾從事政府研究室工作,曾任《溪流文化月刊》網絡刊物的副主編。散文随筆作品曾發表在在《天津日報》《渤海早報》《名鎮世界》等報刊雜志。也喜好曆史人文,有100多篇文章被推薦新浪博客首頁和新浪首頁。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曹雪芹他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的作者。曹寅他最為人熟知的身份,是小說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他是官場紅人,官至通政使、管理江甯織造、巡視兩淮鹽漕監察禦史。他還善騎射,堪稱文武兼備。不過,他還有一重秘密身份,卻鮮為人知,那就是康熙皇帝的密探。那麼曹寅與康熙究竟是什麼關系能得到康熙的絕對信任?江甯織造究竟是個什麼樣的職位?曹寅明裡是江甯織造,暗地裡為皇帝刺探着哪些情報?
曹寅生于清順治十五年,比康熙小4歲,幼時即有神童之譽,後來做了康熙的伴讀,16歲時受封禦前侍衛,做過内務府郎中,一路順風順水。曹寅16歲時就當上康熙的侍衛,深得康熙賞識。曹寅和康熙從小一塊兒長大,雖然兩人的地位差别懸殊,曹家實際是皇室的家奴。但曹寅的母親孫氏為康熙教育保姆,曹寅家挂着康熙親自題寫的“萱瑞堂”匾額,康熙南巡時曾拉着他母親的手對人說:“此是我家老人”。可見曹寅與康熙的關系非同一般。
曹寅竟然給康熙皇帝當了20年的密探,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難道真有其事嗎?在中國古代,天氣、天象等信息都與國家的前途息息相關,所以曆代君王都十分重視國家的天氣情況,這些情況也都被認為是國家的機密,不允許更多的人掌握。在清朝康熙年間,我國自然災害尤為嚴重,旱災和蝗災總是頻頻發生。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皇帝一定要對各種自然現象了然于心。在康熙在位的61年之中,他非常重視各地傳來的有關天氣正常或是異常的報告。
康熙是一個善于學習的君主,早在康熙初年,他就開始接觸到一些西方來的傳教士。他從這些傳教士那裡,學到一些觀察天氣的常識并懂得了記錄天氣情況的重要性,于是他在全國各地都安插了自己的親信,幫他觀察與記錄各地區的天氣情況。康熙希望能夠從記載下來的這些文獻中找到氣候的變化規律,可以在以後的日子裡能夠預防那些自然災害。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是康熙安排在南方的一名幫他記錄天氣情況的密奏使。他的密奏中有關于區域性的天氣、糧食價格以及盜匪等問題,這種密奏方式也是康熙管理農業國家的手段之一。康熙帝非常重視他賦予曹寅及其大舅子蘇州織造李煦、後代曹颙、曹頫頫等人的這項特殊政治任務,允許他們“專折密奏”江南地區的官風民情,并“親手寫奏帖來”,對于曹家來說,這種待遇可以說是一項特殊的使命。
曹寅的最高官職是通政使司通政使,通政使司是專管審核轉呈各省章奏的中央機構,通政使是這個機構的最高長官,正三品。但曹寅這個官銜隻是一個虛銜,他的實職始終是管理江甯織造。
江南織造專門負責經辦宮廷裡和朝廷官員用的綢緞布匹,以及皇帝臨時交給的差使。清内務府共設三個織造官,江甯織造、杭州織造和蘇州織造。這個江南制造另一個職責就是籠絡江南文人士族、密探江南官場情形、搜集江南各類信息等。
之所以由江南三織造來承擔這些責任,主要是因為其官員多出身内務府,或為郎中,或為主事,相較科舉出身的官員,皇帝也更加信任這些“自家人”。譬如:康熙六次南巡,就有五次以江甯織造署為行宮,後乾隆則幹脆将織造署改造成了臨時行宮。
當時的江南三織造,互相照應關系密切。曹寅是李煦的妹夫,孫文成是曹寅母系親戚。借用《紅樓夢》中的話來形容三家織造之間“皆連絡有親,一損皆損,一榮皆榮,扶持遮飾,俱有照應”。孫文成出任杭州織造時,康熙專門叫他傳口谕給另外兩位織造“三處織造,視同一體,須要和氣,若有一人行事不端,兩個人說他改過便罷,若不悛改,就會參他。”
曹寅将一方寫過字的紙熟練地折成複雜的六角形,上面的“報告”是除了皇上康熙以外任何人也不允許看的。這張紙在康熙的手中打開後,是一張10厘米寬,20厘米高的密奏。從江甯到北京,騎馬傳遞這張紙大約要20天左右。這項在曹寅和康熙皇帝之間的秘密傳送工作,一直進行了20年之久。因此,美國耶魯大學曆史學家史景遷稱曹寅為“康熙的密探”。
曹寅将他折成六角形的密報,放在用封條封好的小信封裡,封條的上面寫“固”,下面寫“封”,信封上寫着“奏折”。他又拿出一隻大信封,套住這隻小信封,在外面用一根白紙條紮住,他在紙條下寫上自己的全部銜階和名字,然後小心翼翼地用白紙包好,同樣在白紙的包裝口下方寫上自己的全部銜階和名字,最後用來封箴的幾個字是“臣寅”“叩首謹封”。
這封信康熙皇帝看完後,無論康熙爺怎樣批注,最後都會被一個朱紅的“封”字封過後,再傳到曹寅的手中。
曹寅、李煦等人給康熙的密奏中,有天氣問題,如雨水、冰災;有糧食問題,如收成、米價;有社情民意,如疫病、民情、官吏貪廉這些都是遠在京城的康熙帝所關心的。在那個信息匮乏的時代,這些利用秘密渠道傳輸的情報,可以算是一種内參形式了,通過這些内參康熙皇帝可以對全國各地的實際情況做到“心知肚明”,“明察秋毫”。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赫治清在《中國曆代自然災害及其對策研究》課題中說:“康熙年間旱災尤為突出,在曆史的長河中百年不遇的旱情就出現過12次;康熙四年、三十五年的風暴潮災,風助浪勢,沖入沿海一帶就是數百裡,這樣巨大的風暴潮,不僅淹了江浙沿海地區也把今天的上海和蘇州也淹了。”赫治清說,在曹寅密報給康熙的奏折裡,就雨雪分寸的測量、雨水入土幾分、冰雪凝結幾寸都有清楚的記載,這對于位居北國的帝王了解長江流域和沿海農耕情況起着至關重要要的作用。可見,曹寅等康熙皇帝的密探定期或是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事情上面為大清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對于身處皇宮之内的皇帝來說,平素了解國家大事往往隻能通過臣子的彙報,而這些地方官員要想步步高升,對皇帝自然是報喜不報憂,能瞞則瞞,能騙則騙,所謂的“忠心”隻能位居次席。因此,皇帝要想真正了解真相、管理大臣,就不得不依靠諸如江南三織造這樣的特殊機構,這也讓江南三織造的官員們,除了完成自身的本職工作外,不得不身兼數職,成為皇帝在地方的眼線,畢竟,與皇室淵源匪淺的三織造官員,也算得上皇室的一分子,自然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有個外國曆史學家說,曹雪芹祖父曹寅是康熙的密探,是真的嗎?)
小編提示:點亮文末的大拇指,給個贊,也是對作者的鼓勵。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