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陶瓷裝飾經典圖案解讀——寶相紋


縱觀世界藝術的發展史,最早的繪畫題材大多都是動植物與人物的描繪,三國時期的曹植在《畫贊序》開篇就說:畫者,鳥書之流也。也就是說繪畫是在書寫之餘誕生的,遠古時期的陶器上的幾何紋理,便是人們對生活中事物的模仿而呈現的結果,是人們對美的發現,也是人們對美的總結和具象。

一個畫面勝過千萬言萬語,在瓷器上來說,紋飾更具有這種沖擊力。 說起瓷器的紋飾,人們對宋代的單色器皿總是頗多溢美之詞,也對那時代充滿了向往之情。單色,是一種自信的象征。整個宋代,在中國的曆史上,是一個文化高度發達的時代,在《京都夢華錄》裡,它是燈火徹夜的夢幻都市,至今在文字裡,在圖像上,宋代的那種高度自信是很多人難以企及的,也正是這種自信,使得人們的内心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生活裡的“單色”。

但是社會始終是向前推進的,曆經蒙元的社會動蕩,歸于明清的社會安定,瓷器在紋飾上也呈現着整個大環境的變化。它變得複雜起來,勾連交織,繁花似錦。相較于元代簡單粗放的紋飾,明代更為精細綿密,在那些交織中,便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繁榮與浮華。

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花繪》裡說:瓷品之畫,以人物為上,獸次之,花卉山水又次之。囿于時代的審美和個人的趣味,這話在今天看來倒還是很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植物花卉的裝飾運用,很早就已經開始,蓮花、牡丹等花卉因為其内在的豐富寓意,一直是上至帝王下至民間人們争相喜愛的紋飾。寶相紋飾便是其中一種,它寓莊嚴、富貴于其中,在佛教器物或建築中運用的最為廣泛。

在南北朝時期,随着佛教的日益興盛,連帶着相關的物件也改變着人們對美的認知,比如南北朝時候的黃面妝容,就是取材于佛像金身的面容。佛教将蓮花視為聖潔、吉祥的象征,蓮花紋飾便被大量運用在了石窟裝飾藝術中。寶相花紋飾的構成,集中了蓮花、牡丹、菊花的特征,中間鑲嵌着形狀不同、大小粗細有别的其它花葉組成。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圓珠作規則排列,象閃閃發光的寶珠,加以多層次退暈色,顯得富麗、珍貴。寶相花從自然形象中概括了花朵、花苞、葉片的完美變形,經過藝術加工組合而成的圖案紋樣,對于佛教來說,寶相花是聖潔、端莊、美觀的理想花形。

寶相花紋的表現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平面團形,以8片平展的蓮瓣構成花頭,蓮瓣尖端呈五曲形,各瓣内又填飾三曲小蓮瓣,花心由8個小圓珠和8瓣小花組成;另一種是立面層疊形,以層層綻開的半側面勾蓮瓣構成。

景德鎮瓷器上的寶相花紋大多屬于後一種,明代永樂時期的影青暗花纏枝寶相紋碗及成化時期的青花寶相紋碗便是屬于這種。而在清代乾隆時期,由于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以及乾隆審美的提倡,這一時期的寶相花紋多用做輔紋來襯托主紋,從而使裝飾效果更加富麗堂皇。



而今,無論是什麼内容和題材的紋飾,都在人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理查德·豪厄爾斯在其傳播學大作《視覺文化》中說:我們生活在一個視覺的時代。誠然,沒有紋飾的世界将會是多麼的枯燥。用寶相花紋裝飾的瓷器,握在手中的時候,也應該的一種虔誠吧!更是一種對美的崇敬。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