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文章開頭段有什麼作用?分清這5種答題套話,孩子做閱讀得心應手

在語文中,閱讀理解題總是割據一方,占到總分的半壁江山。要拿下這半壁江山,要有紮實的基礎和卓有成效的策略。

相信大多數同學們都深有同感,閱讀難做,總是拿不到理想的分數。

其實方法不難,要想走捷徑,得有走捷徑的資本。打個比方,在古代,出行的交通工具有限,走官道花費的時間太長,也無法快速到達。這時候,如果有條近道,不僅能夠節省腳程,也能更早到達目的地。

但是走近道,說得容易,最起碼要對這整片的山川地勢以及曲折小徑做到了如指掌。而這樣的了如指掌是通過自己一步一步丈量和一點一點摸索得到的,隻有腦海中形成萬壑山川圖,想去哪裡總是能第一時間規劃出最佳路線。

解題也是一樣的,豐富的知識儲備加上合理的技巧,再難的題也将如探囊取物一般得心應手。

在現代文閱讀理解中,理解某一句或者某段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常常是必考題型。這類題,一般情況下,可以從兩個層面上分析該句或該段的作用,一是内容上,另一是結構上。

結構上主要是它出現的位置,又有三種情況——文章的開頭、中間和末尾。現在主要就其中的一種情況——文章的開頭處的作用作一個詳細的解讀。

1.開篇點題,總領下文

“① 故鄉是什麼?”(節選自《回不去的故鄉》)

問:說說文章第①段在結構上的作用。

解析:

本題目問得很直白,關鍵詞“第①段”、“結構上”,由此可以分析出這是整篇文章的開端,并且開篇就點到了主題“故鄉”。“是什麼”提出了疑問,以便引領出下文。

答:以設問的語氣開頭,開篇點出主題“故鄉”,在文章結構中起到了總領下文的作用。

(回答時不要太死闆,術語是可以靈活轉換的,比如說點明主旨、開門見山這些都是可以解釋說明的。)

2. 渲染某種氣氛或氛圍,推動情節發展

問:本文多次寫春天的花,分析上面兩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解析:

(1)找到這兩段在原文中的位置——段首的最後。

(2)題目中關鍵詞“春天的花”、“文中”、“作用”。

(3)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把控全文大意,結合文章具體内容具體表述。

答:從文中看,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大背景:“我”腰背疼需要治療。描寫人間三月天的美景,烘托了主人公輕松明快的心情,渲染了春天的美景美不勝收,推動情節發展,引出“我”的種種小故事。(主要對渲染某種氛圍做分析,做鋪墊容後分析。)

3.為下文作鋪墊

做鋪墊一般是為下文的出現,打一個基礎,使得後面人物或故事等的出現不會顯得很突兀。(還用上一個選段作解讀)

解析:

解答時不能光說為下文作鋪墊,要描述出文中交代的故事背景或環境描寫,順勢引出為下文什麼内容作了鋪墊。

答:本段主要描寫春天的花,通過美麗的花表現了文中主人公精神層面像花一樣美麗愉悅。但後面又提到“微風吹過,片片花瓣蹁跹而下”,美麗的花再好也會零落,為下文老人的去世作了鋪墊。

4.埋下伏筆,前後照應,使文章結構更嚴謹

埋伏筆一般是為了引出後文的情節,提前埋下一個線索,對後面即将出現的物或事作一個合理的暗示。

《3.5米長的微笑》中有多處伏筆,這裡以其中一處來做簡單講解。

文中第一段中“上課不聲不響,下課總第一個沖出教室的”為後文中“我早點回去是為了做好飯等爸爸”埋下伏筆,前後照應,使文章結構更加嚴謹。

注:作鋪墊和埋伏筆這兩個作用大家都不太好區分。

5. 設置懸念,引起讀者興趣

問:簡要分析劃線句在文中的作用

解析:

(1)首先明确思路,從文中的關鍵詞“極為迷惑”得出作者設了一個懸念。

(2)其次知道設置懸念一般解答模式:引起讀者興趣,引出下文什麼樣的内容或暗示了什麼,增強文章的可讀性等。

通過閱讀劃線句,聯系全文語境,可以這樣回答:

答:劃線句設置了懸念,引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文段中“生活在老實街,若不遵循這一不成文的禮法,斷然待不下去,必将成為老實街的公敵”,可知必然引出下文陳玉伋在老實街的遭遇,同時又暗示了陳玉伋的結局,使文章情節跌宕起伏,增強了可讀性。

以上僅是對閱讀文開篇處的解讀,還有閱讀文的中間、結尾處在結構上的作用,這些會在後續系列的文章中一一作出解答。

看過上文有點啰裡啰嗦的講解後,我們來做一個歸納總結。如下圖:

建議

我們不能一步登天,但是可以反複練習,下筆如有神的前提是讀萬卷書,與諸君共勉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