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臨汾洪洞縣城13公裡的霍山南麓,有一座漢代古寺
寺中有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和全國唯一保存的大型元代戲劇壁畫,還曾發現過全世界隻此一部的《趙城金藏》
這裡是廣勝寺
廣勝寺始創于東漢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盧舍寺,寺内建有阿育王塔
唐大曆四年(769年),汾陽王郭子儀遊曆後奏請重修,代宗李豫準奏并賜額“大曆廣勝之寺”,意為:廣大于天, 名勝于世
廣勝寺由上寺、下寺和水神廟組成
上寺在霍山之巅, 世界最高琉璃塔飛虹塔在上寺,聞名中外的《趙城金藏》曾收藏于塔後的彌陀殿,下寺在霍山之麓,唯一保存的大型元代戲劇壁畫在下寺西側的水神廟裡
從景區大門口坐景交車到上寺,未進山門,就被飛虹塔閃到了
俄滴個天,一座塔,至于這麼層層琉璃、精緻如斯嗎?
平面八邊,十三層47.6米,全部鑲嵌琉璃構件,黃、綠、藍三色琉璃燒制的屋宇、樓閣、亭台、角柱、佛龛、花卉、人物、龍、鳳、獅、象、鳥獸,一層一組圖案
這得多大的工程啊
飛虹塔的前身是漢代阿育王塔,唐代重建,元代毀于地震
現塔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曆時12年完工,建塔僧達連法師法号飛虹,為紀念達連大師募資營建之功,故此稱作飛虹塔
最精緻的自然是目力所及的第二層和第三層
第二層設平座一周,施琉璃勾欄、望柱,平座之上有佛、菩薩、天王、弟子等塑像
騎獅子的文殊菩薩
兩朵在風中搖曳的牡丹
鬥拱中還有一些小人兒探出頭來,不知道叫什麼名字
最喜歡幾個揮舞着小拳頭的角神
這些都是怎麼做上去的?
老師說,是預先燒好的琉璃件,用糯米拌着石灰一塊一塊貼到青磚的塔身上
琉璃在中國有三千多年的曆史,春秋時期琉璃技術趨于成熟,山西琉璃生産曆史之長、工藝之精、選型之美、色澤之豔,為全國之首
琉璃屬于低溫彩釉,綠色黃色為主,藍色為輔
氧化銅釉料燒後呈綠色,氧化鐵釉料燒後是黃色,氧化钴為藍色
第三至第十層各面均砌築有佛龛、門洞和枋心,内置佛、菩薩、童子像,門洞兩側鑲嵌琉璃盤龍、寶珠等飾物
第三層東、西、南、北四面施券拱門,各面正中有琉璃燒造的四大天王像
正南天王像兩側有明王駕龍琉璃像
正北以鳳凰居中,二金剛披甲跨獸脅侍兩旁
這邊有一個滿頭大汗托舉着屋頂的力士
這邊有個堆雕,說的什麼故事?白龍馬取經?
四層以上塑像相對簡單,蓮瓣隔層精緻漂亮
塔頂建有鐵制法輪,中間鑲風磨銅塔刹,資料上說重約67.2斤
底層木回廊是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京師大慧和尚加建的,給轉塔的人加了個遮風擋雨的地方,但也把飛虹塔底層的琉璃構件擋了個嚴嚴實實
飛虹塔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設計十分巧妙,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廣勝寺考察,對飛虹塔的轉身台階評價極高
現在樓梯關閉不能上了,但是想想一級台階高達50厘米,寬僅10厘米,爬幾級還得180℃直角轉身,就算開着我也是爬不上去的
飛虹塔8個檐角、14層,一共挂了112個鐵鈴铛,據說風過時,出微妙音(佛教用詞)
我卻沒有聽到,是風未動還是心未靜?
飛虹塔在時光裡屹立了400多年,塔身琉璃色澤如新,陽光滑過,流光溢彩如雨後彩虹,與塔名相呼應
想起鬥羅大陸,甯榮榮七寶琉璃宗的武魂是不是就是這樣的?
老師指着檐上鳳騎龍的構件說,這塊跟别處不同,可能是慈禧聽政的時候修繕補建的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臨汾盆地八級地震,彼時檐上鈴聲大作,飛虹塔終是安然無恙
塔後彌陀殿,重修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大木構件和梁架結構均保留元代舊構
殿内供奉西方三聖像,居中為明代銅鑄阿彌陀佛,兩側是泥塑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靠牆這幾個不起眼的紅色藏經櫥可是藏過國寶的:聞名中外的《趙城金藏》原來就塵封于此
北宋開寶年間(971年~983年)中國第一部木刻版漢文大藏經《開寶藏》在成都雕印完畢,《開寶藏》是玄奘大師自天竺取回梵文經卷的中譯善本
1147年潞州(今山西長治)一位叫崔法珍的女子斷臂盟誓,化緣募捐30餘年,聘請名師高手篆刻25年,《開寶藏》的覆刻本問世,當時共印刷了43部,每部七千卷
1933年,高僧範成到廣勝寺,在藏經櫃中發現了這部塵封了幾百年的金代大藏經,但此時的《趙城金藏》隻剩下5000多卷
《開寶藏》及其别的覆刻本早已散佚,孤本《趙城金藏》轟動世界
1942年,廣勝寺愛國僧人與八路軍突破日本人的重重包圍,将《趙城金藏》護送至解放區
解放後真經被轉送到北京圖書館,因刻于金代,後被供養在趙城縣(今洪洞縣)廣勝寺,故命名《趙城金藏》,與《永樂大典》、《四庫全書》、《敦煌遺書》并稱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
西方三聖背面的彌勒佛是我見過長得最黑的彌勒,笑得合不攏嘴,露出一口大白牙
旁邊兩位侍者也很歡樂,左邊那位感覺随時會蹦蹦跳跳地跑出來,而且,他們還都戴着帽子,天還不冷啊
彌勒殿後面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前面有兩棵唐柏,樹幹上的紋理分别向兩個方向扭去,據說這是兩個小和尚鬥嘴,吵生氣了各自把頭别過去不肯看對方
大雄寶殿重建于明代,供奉華嚴三聖
殿内東西兩邊的磚台上是鐵鑄的十八羅漢,看過了雙林寺活潑可愛的宋代羅漢,這邊的18位就顯得端莊有餘生動不足了
這塊“光輝萬古”的牌匾是廣勝寺的鎮山之寶,上有“癸已(1713年)菊月”,“皇四子和碩雍親王敬書”,為康熙五十二年臨汾地震、當時還是親王的雍正前來赈災時所題
雍正留下的墨寶不多,此匾尤為珍貴
大雄寶殿後面毗盧殿,又稱天中天殿,隔扇門镂雕精美
古人真有閑,一扇門搞得這麼精細,可是,我們每天忙忙碌碌又在忙些什麼、留下了什麼?
老師說這叫庑殿頂,比較少見,中國屋頂樣式中等級最高的,五台山唐朝的佛光寺大殿是現存最早的庑殿頂建築,這個沒佛光寺的大氣
毗盧殿内供奉三佛四菩薩,四周還有88佛,都是元代造像,元代的佛竟然是長胡子的
佛聳了聳肩,長胡子怎麼了,很奇怪嗎?少見多怪,大驚小怪
這一路走來,發現明代以前的佛都很有個性,不像現在的佛像這樣喜怒不形于色、波瀾不驚
毗盧殿後面是觀音殿和地藏殿,觀音殿比地藏殿高,因為觀音是管天上的,地藏是管地下的?
戀戀不舍地離開上寺,飛虹塔上的力士跟我們揮手告别
屋檐上的角神握着小拳頭,欲言又止
下寺在霍山南麓,修建于1314年
門前霍泉,潭水清澈,據郦道元的《水經注》記載,霍水出自霍太山,積水成潭,數十丈不測其深
霍泉出水成渠,灌溉趙誠、洪洞兩縣千頃良田
下寺由天王殿、前佛殿、後佛殿(大雄寶殿)組成
下寺最出名的不是它的元代建築,而是一個大大的遺憾:前後兩殿四鋪壁畫于民國年間被盜賣國外
上世紀二十年代,多年未加修葺的廣勝寺下寺殿宇破損,無力修繕
1928年,有文物商登門求購大佛殿内的元代壁畫,這些壁畫是真正的元代作品,畫工精美,色彩豐富
寺僧貞達和尚認為,與其大殿塌毀,壁畫同歸于盡,不如舍畫保殿,與地方官員、鄉紳們商議後,于第二年将壁畫剝離出售(現隻殘存後殿16㎡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參),售價僅為1600塊大洋
壁畫被割成了幾百塊運到了美國
寺僧用這筆錢修完廟宇後,立碑詳細記載了賣畫與修繕的過程
廣勝寺被剝下的四幅壁畫現在分别收藏于美國的三座博物館中
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名為“中國廟宇”的展廳裡,水月觀音像的後方就是來自廣勝寺的壁畫《熾盛光佛佛會圖》
這幅壁畫在家的時候應該是這樣的
前殿東西兩壁的《熾盛光佛佛會圖》、《藥師佛佛會圖》現藏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後殿東壁《藥師佛佛會圖》藏于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下寺大雄寶殿,家徒四壁,隻留下一個重修的軀殼,彌漫着一種沒有了心的落寞
匾額上的“寶筏金繩”是佛教用語,比喻引導衆生渡過苦海到達彼岸的佛法
還是去水神廟吧
老師說元代上下高台都是左側這樣的磚砌斜坡,沒有一級一級的台階,這走起來可有點辛苦啊,元人肯定不穿高跟鞋
水神廟在下寺西側,與下寺一牆之隔,供奉的是水神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
寺廟沿中軸線築有山門(元代戲台)、儀門、明應王殿和東窯洞
明應王殿,始建于唐,元延祐六年(1319年)重建,明清多次修葺,不起眼的門臉兒裡卻藏着國寶
殿内水神、大臣和侍女披紅着黃、很接地氣,寶貝在他們身後的牆上
“我國古代唯一不以佛道為内容的壁畫孤例”,“目前發現的唯一大型元代戲劇壁畫”,兩個唯一,是不是很牛?
這組壁畫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它内容豐富、充滿濃郁市井氣息,如實反映了元代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
霍泉泉水惠澤洪洞、趙城兩縣,因此水神廟為兩縣共建,明應王殿216.88平方米的壁畫,西壁《祈雨圖》為霍泉南霍渠受益戶集資繪制,東壁《降雨圖》為北霍渠受益戶集資繪制
西壁主圖《祈雨圖》,霍泉水神明應王端坐正中,兩旁站滿文武大臣、宮娥彩女、和青面獠牙的神兵鬼卒
石階之下,跪着一位地方官吏,手中展開一卷長長的奏折,正在禀報民間旱情,祈求水神速降雨露,拯救蒼生
水神頭頂上方,西方三聖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和觀音菩薩,駕着祥雲翩翩而至,準備超度衆生,神情慈愛
圍繞主圖的是李世民太原起兵、霍山神飛橋相救以及唐王迎經的故事
山石嶙峋、雲霧缭繞中一隊人馬飛馳而過,“大唐”旌旗迎風招展
西壁北端上方有《捶丸圖》,山間平地上挖有圓坑,坑旁有小球,兩位官吏手持曲杆,一個做擊球狀,一個彎腰撿球
據專家考證這元代的“捶丸”與現在的高爾夫球頗有淵源
這動作、這小表情,着實有點可愛
《捶丸圖》下方是《下棋圖》,能看出來他們下的是象棋還是圍棋嗎?都象又都不是,棋盤有楚河漢界但棋子卻類似圍棋
目光從西壁轉到北壁,明應王右後側,一幅《尚寶圖》,六名王府侍女,或抱琴,或執花,或持仙桃,或捧玉盞,準備陳設清供
木桌底下一個方鬥,用冰鎮着水果,難怪有人說中國最早的冰箱在廣勝寺的水神廟裡
明應王左後側壁上是《尚食圖》,水神府膳房中,燒煤的鑄鐵火爐說明早在元代這裡就已經用煤炭來做飯了
有趣的是,火爐旁的小侍女一手扶壺,一手擋在頭頂,似乎是怕爐中的煤灰撲落在自己的頭發上,生動傳神,很有生活情趣
轉過來東壁的北端,上方是《梳妝圖》
明應王的王府花園裡,疊石翠竹,淡花疏影,侍女們捧過食盒、端來酒水,忙忙碌碌
最前面一位朱衣白裙、體态豐腴的侍女正雙手上舉,整理松動的發髻,娴靜優雅的姿态讓人頓覺歲月靜好
王府《梳妝圖》的下方則是反映市井生活的《賣魚圖》,賣魚翁伸出兩個手指、神态謙恭地向買魚的官吏解釋魚的價格的斤兩
官吏們盯着秤的準星,活脫脫我們在菜場買菜的樣子
東壁的主圖是《龍王行雨圖》,與西壁的《祈雨圖》呼應,水神明應王端坐龍椅之上,兩旁分侍的鬼神及文武官吏神情肅穆
也不全是肅穆,逮到兩個說小話的
龍王親征,雷公電母相随,天降甘霖,拯救蒼生
蒼生得救之後,自然要請水神看戲了,于是請來了當時最有名的“角兒”,忠都秀
忠都秀女扮男妝,粉墨登場
戲台上方懸挂“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橫幅,散樂是元代流行的雜劇
前排五名演員,分飾生旦淨末醜;後排五位樂師,和演員同台獻藝;左上角還有一人撩起幕布向外窺探,估計是控場的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