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世界軍事戰争史-196》中日甲午戰争

中日甲午戰争

中國在中法戰争中"不敗而敗"的結局,使其更加成為資本主義列強侵吞的主要對象。1894年,在明治維新後迅速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帶有濃厚軍國主義色彩的日本,為從對外擴張中尋求擺脫國内危機的出路,對中國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侵略戰争。因該年是中國農曆甲午年,故通常把這次戰争稱作中日甲午戰争。

《世界軍事戰争史-196》中日甲午戰争

1.豐島海戰與中日宣戰

早在明治政權成立之初,日本政府就制定了一個用武力征服朝鮮和中國的所謂"大陸政策",其中特别是把進攻朝鮮作為實現這一政策的跳闆。為此,日本在軍事上進行了長期準備。1890年,日本發生經濟危機,國内各種矛盾十分尖銳。為了擺脫困境,日本政府決計發動侵略戰争,于是便進一步加速了戰争準備的步伐。

1894年初,朝鮮爆發了東學黨領導的大規模農民武裝起義,由于朝鮮同中國存在一種特殊的曆史關系,國王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日本政府認為這是實現其"征韓侵華"目标的大好時機,竭力鼓動清廷出兵朝鮮,以便為自己出兵侵朝提供借口。6月,清政府派出2500名淮軍,進駐朝鮮漢城南面的牙山縣。早在清廷出兵之前,日本内閣即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借口,作出了出兵朝鮮的決定,并成立了作戰指揮的最高機關大本營。自6月5日至13日,日軍8000餘人陸續在仁川登陸,迅速占領了從仁川到漢城一帶的戰略要地。日軍劍拔弩張,其矛頭顯然指向清軍。但清廷經管軍事、外交工作的李鴻章不準備戰守事宜卻乞求俄、英、美、法等國出面調停;在碰壁後,又在同日本公使的談判中要求中日雙方同時從朝鮮撤軍,遭到日本拒絕。7月23日,日軍占領朝鮮王宮,成立了以大院君李罡應為首的傀儡政權,随即迫使其廢除了同清政府締結的一切條約,并"授權"日軍驅逐在朝清軍。

1894年7月,清政府決定增派1.4萬清軍由陸路開往平壤;另調天津練軍2000多人,雇用英國商船運截,由清艦"廣乙"、"濟遠"号護送,從海路增援牙山。日軍探知這一情況,決定突襲中國艦船。7月25日,"濟遠"、"廣乙"由牙山返艦回國,駛至牙山灣口附近的豐島海域時,日軍3艘快速巡洋艦突然向清艦開火,雙方激戰1個多小時。由于日艦在噸位、炮火、速度、兵員等方面占絕對優勢,戰至最後,"廣乙"全船覆沒,"濟遠"敗逃。與此同時,日艦猛烈轟擊挂有英國國旗的商用運兵船。清軍英勇抵抗,900餘人死難。同日,日軍還從漢城南下,偷襲牙山清軍。清軍戰敗,退往平壤。

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向對方宣戰,甲午戰争正式爆發。

2.五次主要戰役

中日甲午戰争從1894年7月開始,至次年4月結束,其間經曆了5次主要戰役:

(1)平壤戰役

平壤為朝鮮舊都。日本挑戰戰争後,決定立即以分進合擊方針攻取平壤。當時,清軍左寶貴、衛汝貴、馬玉昆、豐升阿4部先後到達平壤,與自牙山敗退的葉志超部會合,計有1.7萬人,由葉志超統領。葉志超庸懦懼敵,不積極備戰,各軍将領均不服調度,因此在平壤保衛戰中實際上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揮。

9月初,日軍1.5萬人分4路向平壤前進,15日發起總攻。清軍分路抗擊,戰鬥十分激烈。東路馬玉昆所部奮勇殺敵,給日軍以重大殺傷。城南衛汝貴部阻止了日軍數次進攻。北路左寶貴部拼力抗擊,日軍占領附近山頭,居高臨下進行炮擊,旋即占領制高點牡丹台。左寶貴不顧傷痛,登城指揮,不幸中炮戰死,玄武門失守。葉志超見北門失守,懼怕萬分,舉白旗乞降,下令撤軍,棄平壤倉皇北逃。清軍在潰退中被日軍伏擊而死者近2000人,被俘500餘人。随後,又失安州、義州等要地,于9月底撤回中國境内。

平壤保衛戰失敗,使援朝清軍人心沮喪,士氣低落,而日軍則乘勝北上,把戰火燒至鴨綠江邊。

《世界軍事戰争史-196》中日甲午戰争

(2)黃海海戰

為掌握黃海的制海權,掩護日後向中國的進攻,日軍在攻占平壤後,便尋機在海上聚殲北洋艦隊。9月17日上午,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率18艘艦隻護送清軍至鴨綠江大東溝後返航,忽然同日海軍中将伊東佑亨所率的12艘軍艦相遇,随即命令起錨迎敵。一場激烈的中日海軍主力決戰,便在大鹿島西南的黃海上開始了。

日艦駛近後,依仗共船速快的優勢,以"吉野号"為前鋒,用環形陣勢包圍北洋軍隊,同時以炮火猛擊北洋艦隊右翼的弱艦,"超勇"、"揚威"兩艦中彈起火,失去戰鬥力。随後,旗艦"定遠号"桅樓被擊毀,丁汝昌受傷。在艦隊指揮失靈的情況下,清軍各艦猛烈攻擊日艦。"定遠"、"鎮遠"等艦擊中"松島"旗艦炮塔,斷其号旗之杆。"定遠"、"靖遠"、"廣甲"、"來遠"等艦密切協同,圍攻日艦"比睿"、"赤城号",将其重創,并擊斃"赤城号"艦長坂元八郎太,兩艦逃離戰列。接着,日軍以第一遊擊隊置于北洋艦隊正面,而本隊則繞至背後,北洋艦隊陷于腹背受敵的境地。但各艦仍士氣振奮,不停地向日艦開炮。在激烈的戰鬥中,"緻遠"艦中彈較多,艦身傾斜下沉。鄧世昌毅然下令開足馬力,準備沖擊"吉野",與敵同歸于盡。"吉野"慌忙逃避,并連連施放水雷。"緻遠"艦中雷沉沒,鄧世昌等人落水,随從帶救生圈跳入海中救他,鄧世昌因全船俱沒,義不獨生,仍自沉而亡。全艦250多人壯烈犧牲。"經遠"艦在4艘日艦的圍攻下,依然沉着應戰,最後被魚雷擊沉,管帶林永升等全艦官兵戰死。"濟遠"、"廣甲"兩艦貪生怕死,退出戰鬥。"鎮遠"、"定遠"艦相互依恃,與敵激戰,擊中敵旗艦"松島"和主力艦"吉野"。黃海海戰進行了5個多小時,最後日本艦隊先行敗退,北洋艦隊駛回旅順。

黃海海戰,北洋艦隊損失5艘軍艦,官兵傷亡千餘人;日海軍5艦受重傷,官兵亡600多人。此戰日本雖未能聚殲北洋艦隊,但掌握了黃海制海權,從而為下一步在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登陸創造了條件。

(3)遼東戰役

日軍攻占平壤、控制黃海制海權後,随即于1894年10月下旬分兩路展開了向遼東半島的進攻。其第一軍采取"近而示之遠"的戰法,于24日以一部兵力在義州作渡江姿态,暗中則派精銳在九連城東北、位于朝鮮境内的水口鎮徒涉渡江,繞攻虎山清軍,從側背攻擊九連城。部署在鴨綠江一線的2.3萬清軍,除防守虎山的聶士成、馬金叙部進行了頑強抵抗外,其餘皆不戰而逃。僅3日時間,日軍即輕而易舉地突破了鴨綠江防線。随後,連占安東(今丹東)、鳳凰城、長甸、海城等遼東重鎮,向中國東北境内發展進攻。其目的在于牽制清軍,掩護日第2軍進行登陸作戰,同時也為以後進行直隸平原決戰奪取前進基地。

在日第1軍發起鴨綠江戰鬥的同時,10月23日,陸軍大将大山岩率第2軍2.4萬人,由14艘軍艦護航,在遼東半島東岸的花園口開始實施登陸作戰。

清軍在此地未曾設防,當後來得知日軍登陸時,又沒有采取任何應急措施,緻使日軍在未遇任何抵抗的情況下順利登陸。11月6日,日軍攻破金州,大連清軍官兵聞訊潰散,次日日軍即兵不血刃占領了大連。17日,日軍向旅順發起進攻。總兵徐邦道率殘軍主動迎戰,重創日軍,後因兵力薄弱,又無後援而戰敗。22日,各炮台相繼失守,于是清政府經營10多年、耗費巨額資金修建的旅順口,遂被日軍占領。

(4)威海戰役

位于山東半島北岸東部的威海衛,北與旅順口隔海相對,西與煙台互為犄角,是控制渤海海峽、拱衛京畿門戶的鎖鑰之一,也是北洋艦隊的兩大海軍基地之一。黃海海戰後,清軍尚有15艘軍艦、12艘魚雷艇停泊在威海港。旅順既克,攻下威海、消滅北洋海軍即成為日軍的目标。

1895年1月20日,日軍出動2萬人,一路佯攻登州,一路在榮城縣成山頭登陸,直插威海衛背後;同時以軍艦和魚雷艇封鎖威海衛港口。1月22日,清廷緻電李鴻章:"聞敵人載兵,皆系商船,而以兵船護之,若将定遠等艦齊出沖擊,必可毀其多船,斷其退路。此亦救急之策,着李鴻章速籌度為要。"在當時情況下,清廷的這一決策應當說仍不失為一種積極的舉措,但李鴻章、丁汝昌沒有積極出戰,以緻南幫和北幫炮台先後失陷,日本陸、海軍遂将北洋海軍包圍。在陷入困境的情況下,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嚴詞拒絕日軍的勸降,但他仍株守港内,不突圍轉移。從2月5日開始,日軍一邊用魚雷艇潛入港内偷襲,一邊用炮火轟擊,"定遠"、"威遠"、"靖遠"等艦先後被擊沉,其餘艦隻彈藥也将用盡。2月11日,丁汝昌見陸援和突圍皆完全無望,便服毒自盡,以身殉國。14日,威海衛水陸營務處候選道員牛昶丙代表清軍在投降條約上簽字,将港内北洋艦隊所剩全部艦隻、炮台和軍械彈藥交給日軍。北洋艦隊至此全軍覆沒。

(5)山海關外戰役

在日軍攻取旅順、威海衛時,其突破鴨綠江防線的第1軍在占領九連城、安東、大東溝、鳳凰城後,又連陷岫岩、海城。12月底,日第2軍又陷蓋平。清政府見淮軍在前線作戰連連失利,遂于1894年12月28日任命湘軍首腦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節制山海關内外各軍。1895年1月,劉坤一率湘軍出關。這時關外各路清軍約有8萬人,是中日開戰以來出兵最多的一次,也是清政府主戰派的最後一試。從1月17日至2月24日,清軍數萬人5次反攻海城,皆為日軍所敗。1895年2月底,日第1、第2軍分别向鞍山、牛莊、營口進犯,3月2日攻下鞍山,4日進攻牛莊。清軍士兵在将領棄軍而逃、無人指揮的情況下,自動與日軍展開巷戰,傷亡近2000人,被俘600餘人,日軍傷亡近400人。7日,日軍轉取營口,随即攻陷田莊台。自此,遼東、遼南地區皆為日軍所占。26日,日軍又占澎湖列島。

《世界軍事戰争史-196》中日甲午戰争

3.《馬關條約》的簽訂

自日本不宣而戰至1895年3月,戰事僅進行了8個月,清軍陸軍主力和北洋海軍即損失殆盡。面對軍事上的一連串失利,并且行将危及京津的嚴重局面,清政府對戰争前途完全失去信心,便轉而求和。在美國的安排下,3月13日,李鴻章作為清廷的頭等全權大臣,赴日本馬關與日方全權大臣伊藤博文談判。4月17日,與日本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條約規定:承認日本控制朝鮮;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賠償軍費銀2億兩等。後因俄、德、法三國幹預,日本政府被迫放棄了對遼東半島的占領,由清政府用3000萬兩白銀贖回。台灣被割讓後,台灣人民在南澳鎮總兵、黑旗軍首領、台南守将劉永福領導下,組織義軍,與日軍進行了激烈戰鬥,使日軍在進占台灣過程中付出了重大代價。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