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楤木、紅楤木

别名刺龍包、雀不站、鳥不宿、刺老包

來源五加科楤木屬植物楤木 L.,以根皮和莖皮入藥。全年可采,切段,曬幹。

性味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利尿消腫,活血止痛。用于肝炎,淋巴結腫大,腎炎水腫,糖尿病,白帶,胃痛,風濕關節痛,腰腿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0.3~1兩。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楤木、紅楤木

楤木、紅楤木

楤木白皮

藥材名稱楤木白皮

拼音Sǒnɡ Mù Bái Pí

出處《浙江民間草藥》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楤木樹皮的韌皮部。全年可采。

原形态楤木(《本草拾遺》),又名:鵲不踏(《綱目》),刺老包、仙人杖、刺春頭、鵲不站、破涼傘、虎陽刺、刺包頭、通刺、黃龍苞、鳥不企草、老虎刺草、鳥不宿、紅桐刺、白刺椿、刺杖、白刺桑柴、老虎吊、貓兒刺、百鳥不栖、紅虎刺、刺桐、紅刺蒙桐、虎椒刺、白塔刺頭、黃狼尾巴、飛天蜈蚣、天蜈蚣、雀不站。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達8米。莖直立,通常具針刺。2回或3回單數羽狀複葉,長40~80厘米,羽片有小葉5~11,基部另有小葉1對,卵形至廣卵形,長5~12厘米或更長,寬3~8厘米,先端尖或漸尖,邊緣細鋸齒,基部不甚對稱,圓形或心髒形,上面粗糙,下面絨毛狀,沿脈上密被淡褐色細長毛。花序大,圓錐狀,由多數小傘形花序組成,長達50厘米,密被褐色短毛;花梗細,有毛,墓基有膜質披針形小苞片;花萼鐘狀,先端5齒裂;花瓣5,白色,三角狀卵形;雄蕊5;子房下位,5室,花柱5,離生。漿果狀核果,近球形。具5棱,花柱宿存,熟時紫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溝、林緣、山坡。分布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幹燥樹皮呈剝落狀,粗糙不平,有縱皺及橫紋,并散生堅硬的針刺。外面灰白色至灰褐色,内面黃白色而光滑;斷面呈纖維性;樹枝上針刺較密。氣微香,嚼之帶粘液性。

化學成分莖皮及根皮含三萜皂甙,鞣質、膽堿、揮發油。

性味《閩東本草》:"性溫,味微鹹。"

歸經《閩東本草》:"入肝、心、腎三經。"

功能主治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①《本草推陳》:"樹皮及根皮均有健胃,收斂,利尿及制糖作用。治糖尿病,腎髒病,胃潰瘍。"

②《閩東本草》:"補腰腎,壯筋骨,舒筋活血,散瘀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複方①治痛風:楤木白皮一兩。同豬肉燒食,或配其他痛風藥同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②治跌打損傷:鮮楤木皮,搗爛敷患處。(《閩東本草》)

備注樹枝在江蘇、浙江作鳥不宿使用,參見"鳥不宿"條。

其變種黃花楤木(又名:狼牙棒、烏郎頭)的根皮及莖皮,在甯夏地區亦供藥用,功效相同。其不同點:莖刺較少;葉帶灰白色,葉面僅中脈上疏生柔毛;花軸主軸近光滑;花帶黃色。

摘錄《中藥大辭典》

楤木、紅楤木

楤木根,為五加科植物楤木的根或根皮,有藥用價值。祛風濕,利小便,散瘀血,消腫毒。治風濕性關節炎,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肝炎,胃痛,淋濁,血崩,跌打損傷,瘰疬,癰腫。

①治關節風氣痛:楤木根白皮五錢。加水一碗,黃酒半碗,煎成一碗,早晚各服一劑,連服數天,痛止後再服三天。(《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腎炎水腫:楤木根一至二兩。酌加水煎,日服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肝硬化腹水:楤木根四兩,瘦豬肉四兩。水炖,服湯食肉。(《江西草藥》)

④治虛腫:楤木根皮一兩。炖肉,不放鹽食。(《雲南中草藥》)

⑤治胃痛、胃潰瘍、糖尿病:楤木根皮三至五錢。水煎,連服數日。(《南京地區常用中草藥》)

⑥治遺精:楤木根皮一兩。水煎去渣,加豬瘦肉炖服。(《江西草藥》)

⑦治淋濁:刺老包根一兩。煮水服。(《貴陽民間藥草》)

⑧治紅崩白帶:刺老包根四兩。水二大碗,煎至一中碗,去其滓,甜酒為引,煎服。(《貴陽民間藥草》)

⑨治糖尿病:楤木根一兩,銀杏四兩。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⑩治風熱咳嗽:刺老包根三錢,果上葉二錢。水煎服。

⑾治咳喘:刺老包根四兩,肉一斤。炖之,服肉及湯。

⑿治癰毒:刺老包根五錢至一兩。煎水内服。

⒀治痔瘡:刺老包根四兩(幹的用五錢)。炖豬肉半斤,分三次服。(⑩方以下出饋陽民間藥草》)

⒁治跌打損傷,骨折:楤木根、馬尾松根、杜衡根、青木香根(均鮮)各适量。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⒂治腰椎挫傷:鮮楤木根皮一至二兩,豬蹄一隻。水炖,服湯食肉。另用楤木根适量,煎水外擦。(《江西草藥》)

楤木、紅楤木

《全國中草藥彙編》:紅楤木

藥材名稱紅楤木

拼音Hónɡ Sǒnɡ Mù

别名棘莖楤木

來源五加科紅楤木 Hand.-Mazz.,以根入藥。

生境分部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廣東、廣西。

性味微苦,溫。

功能主治活血破瘀,祛風行氣,清熱解毒。主治跌打損傷,骨折,骨髓炎,癰疽,風濕痹痛,骨痛。

用法用量0.5~2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紅楤木

藥材名稱紅楤木

拼音Hónɡ Sǒnɡ Mù

别名紅老虎刺、鳥不踏、紅刺筒、紅鳥不宿(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紅毛刺桐、紅鳥不踏刺、紅射桐、虎椒刺、千枚針、紅葉大貓刺、紅葉雨傘刺、紅刺黨(《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出處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刺莖楤木的根皮。根全年可采,掘起,洗淨,剝取根皮或切片,曬幹備用。

原形态小喬木,高約3米。分枝密生細直的刺。2回羽狀複葉,長30~60厘米,小葉5~7片,基部另有小葉1對;小葉膜質至紙質,卵狀矩圓形至撞針形,長4~11.5厘米,寬2~2.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圓形,側生小葉基部歪斜,邊緣疏生細鋸齒,下面帶粉白色,無柄或有短柄。傘形花序集成大型圓錐花序,頂生;花小,白色,花序及柄上均有紅棕色毛;萼5齒,三角狀卵形;花瓣5,卵狀矩圓形;雄蕊5;子房5室,花柱5,分離。果球形,5枝,直徑2~3毫米,有5個反折的宿存花柱。

生境分部生于山溝,林緣及山坡土壤較濕潤的地方,分布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①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微苦。"

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性溫,味微苦。"

功能主治祛風除溫,行氣活血,消腫解毒。治風濕痹痛,潰瘍病,跌打損傷,癰疽。

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活血破瘀,祛風行氣,清熱解毒。治跌打損傷,骨折,婦女敗血,骨髓炎,癰疽,狂犬咬傷,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3~5錢;或浸酒。外用:搗敷。

複方①治風濕性關節炎:紅楤木根二兩。加豬前蹄一隻,煮熟,沖黃酒,吃肉和湯。

②治潰瘍病:紅楤木根二至三兩,長梗南五味子藤(紅木香),烏藥、枳殼、甘草各三錢。水煎服。

③治外傷血腫:紅楤木鮮根皮加食鹽少許搗爛,外敷傷處。

④治跌打損傷,風濕痛,神經痛:紅楤木根、紅茴香報、細柱五加根各二斤,虎杖根三斤,甘草半斤,燒酒三十斤。先将藥物用冷開水浸濕,再加入燒酒,浸三十天,取出過濾即成。每次成人服10毫升,一天三次。

⑤治坐骨神經痛:紅楤木根、淩霄根、山藥,石豆蘭各一兩,虎刺根五錢。水煎服。

⑥治崩漏:紅梅木根、胡頹子根、大薊根各二至四兩。加豬夾心肉煮服。有炎症發熱者,酌加六月雪、蕺菜、節節草各一兩。(選方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