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原文]汲黯開倉馮驩折券
[釋義]汲黯(?——前112),字長孺,濮陽(今河南濮陽)人。西漢名臣,位列九卿。以敢于直谏聞名。開倉即“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意思是事先未經皇帝同意,路過河南開糧倉赈濟遇旱災的貧民。
馮驩,亦作馮谖[音軒],戰國時期孟嘗君的門客。有“馮谖彈铗”典故廣為流傳。折券指馮驩替孟嘗君到封邑薛地收取借債的利息,把不能還債息的債券燒掉。
[典源]《史記·汲鄭列傳》:“汲黯字長孺,濮陽人也。其先有寵于古之衛君。至黯七世,世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時為太子洗馬,以莊見憚。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為谒者。東越相功,上使黯往視之,不至,至吳而還,報曰:'越人相功,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勢使。’河内失火,延燒千餘家,上使黯往視之。還報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燒,不足憂也。臣過河南,河南貧人傷水旱萬餘家,或父子相食,臣謹以便宜,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臣請歸節,伏矯制之罪。’上賢而釋之,遷為荥陽令。黯恥為令,病歸田裡。上聞,乃召拜為中大夫。以數切谏,不得久留内,遷為東海太守。”
[典源]《史記·孟嘗君列傳》:“初,馮驩[同歡]聞孟嘗君好客,蹑蹻[同跷,草鞋。蹑蹻即穿着草鞋。]而見之。孟嘗君曰:'先生遠辱,何以教文也?’馮驩曰:'聞君好士,以貧身歸于君。’孟嘗君置傳舍十日,孟嘗君問傳舍長曰:'客何所為?’答曰:'馮先生甚貧,猶有一劍耳,又蒯缑[音塊溝,用草繩纏結劍柄]。彈其劍而歌曰:“長铗[音夾,指劍或劍柄]歸來乎,食無魚。”孟嘗君遷之幸舍,食有魚矣。五日,又問傳舍長。’答曰:'客複彈劍而歌曰:'長铗歸來乎,出無輿。’孟嘗君遷之代舍,出入乘輿車矣。五日,孟嘗君複問傳舍長。舍長答曰:'先生又嘗彈劍而歌曰:“長铗歸來乎,無以為家。”’孟嘗君不悅。······至薛,召取孟嘗君錢者皆會,得息錢十萬。乃多釀酒,買肥牛,召諸取錢者,能與息者皆來,不能與息者亦來,皆持取錢至券書合之。齊為會,日殺牛置酒。酒酣,乃持券如前合之,能與息者,與為期;貧不能與息者,取其券而燒之。曰:'孟嘗君所以貸錢者,為民之無者以為本業也;所以求息者,為無以奉客也。今富給者以要期[約定日期],貧窮者燔[音番,焚燒]券書以捐之。諸君強飲食。有君如此,豈可負哉!’坐着皆起,再拜。”
[評說]汲黯和馮歡又是兩位耿直為民者。汲黯赈濟災民未經皇帝授權就開倉赈災;馮歡未經孟嘗君同意就焚燒還不起借債者的借據幫助貧民。古人先斬後奏的行事風格,其根本出發點是為民衆、為仁政。從個人做事上看就是善良為底線,盡自己所能幫助弱者。記得袁立說過一句話,世上窮人很多,但目之所及者,能幫就盡量幫一把吧!
[原文]齊景驷千何曾食萬
[釋義]齊景即齊景公(?—前490),姜姓,呂氏,名杵臼。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驷千亦作千驷,驷是拉同一輛車的四匹馬,驷千就是四千匹馬。相當于說千乘之國,意思是說齊景公很富足。
何曾(199—278),字穎考,原名何谏,陳國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西晉開國元勳,曹魏太仆何夔之子。食萬即“食日萬錢”,意思是吃飯每天的花費需要一萬塊錢,還覺得不滿意。是說何曾生活過于奢靡。
[典源]《論語·季氏》:“齊景公有馬千驷,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典源]《晉書·何曾傳》:“何曾,字穎考,陳國陽夏人也。父夔,魏太仆、陽武亭侯。曾少襲爵,好學博聞,與同郡袁侃齊名。魏明帝初為平原侯,曾為文學。及即位,累遷散騎侍郎、汲郡典農中郎将、給事黃門侍郎。······然性奢豪,務在華侈。帷帳車服,窮極绮麗,廚膳滋味,過于王者。每燕見,不食太官所設,帝辄命取其食。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人以小紙為書者,敕記室勿報。劉毅等數劾奏曾侈忲無度,帝以其重臣,一無所問。”
[評說]齊景公有一千輛驷馬之車,可謂是當時的千乘之國,國家雖強大,人民并不感念稱贊,可見國強未必民念民富。西晉何曾吃飯一天花費一萬錢,還說吃飯沒個下筷子處,可見人的侈欲是沒法滿足的。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