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杜充在南宋初期的地位究竟有多高,他該不該為長江失守負責?

在南宋開國的前三年時間裡,杜充一直是抗金英雄。

金軍第一次南侵時,杜充是大名府留守,留在北方率領愛國軍民打金軍。

建炎元年,進天章閣待制、北京留守,遷樞密直學士。

金軍第二次南侵時,杜充接替宗澤,留在中原率領愛國軍民打金軍。

二年,宗澤卒,充代為留守兼開封尹。

金軍第三次南侵初期,杜充是南宋長江防線的最高指揮官,後世大家所熟悉的嶽飛、劉光世和韓世忠等将領,都歸杜充節制。

高宗将幸浙西,命韓世忠屯太平,王燮屯常州。以充為江、淮宣撫使,留建康,使盡護諸将。光世、世忠憚充嚴急,不樂屬充。

在勸降杜充時,金軍開出的條件是:隻要你投降,就能當皇帝。

充自真州而北,宗弼遣人說充,許以中原地封之,如張邦昌故事。

一樁樁一件件都說明,杜充絕對是南宋初年的大人物。

可由于杜充最終投降了金國,所以關于他的曆史,大多都被扭曲了,很多人說起杜充,都說他是一個靠鑽營上位的小人,後來真面目敗露。

真實的杜充,像這些史料所說的那樣不堪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如果杜充不決黃河_精忠嶽飛+杜充_杜充

在金軍第二次南侵後,整個北方局勢徹底失控了,身為汴梁留守的杜充,決定率軍向南轉進。

因為後來的杜充成為了反面人物,所以在說到汴梁系大舉南撤時,人們總會把責任推給杜充,說他膽小無能。

實際上,以杜充為代表的汴梁系大舉南撤,肯定是相關軍政長官反複商讨,并得到南宋中央政府許可之後,才執行的戰略轉移。

這種巨大的戰略轉移,根本不可能是某個人一句話就能決定的。

最簡單而言,如果南宋中央政府和汴梁系軍政長官認為,北方局勢并沒有失控,就杜充一個少數派在上蹿下跳,他又有什麼資本裹挾全軍撤退呢?

杜充率軍南撤的背景就是,當時的北方局勢已經失控,汴梁系留在北方,利用空間換時間的機會越來越小。

如果繼續留在北方,杜充等人所面對的,恐怕隻有三條路。第一條路是被敵人圍剿,第二條路是被敵人收編成僞軍,第三條路是退到山區當流寇。

這三條路都不是什麼好選項,所以杜充等人果斷南撤,不失為一種好的出路,能保存更多有生力量。

杜充雖然代表了大多數人,但依然有少數人不太願意接受這一事實,嶽飛就是其中的代表。

嶽飛認為,我們應該留在北方與金軍周旋,哪怕暫時退到山區也可以接受,因為北方有着廣闊的縱深,金軍占領的地區越遼闊,他們的兵力就會越分散,根本無力吃下我們。

相反,如果我們撤離北方,北方人民就會失去主心骨,更大概率會演變成僞軍、宋奸和順民,到那個時候,我們就算退到南方,壓力也會變得很大。

客觀地說,嶽飛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形勢比人強,當嶽飛無法代表大多數人的意見時,他也隻能跟着大部隊一起走。

杜充做出決定前,南宋中央政府也在反複讨論,要不要讓這支部隊南撤。

如果贊同嶽飛等少數派的意見,至少可以在北方安下一顆釘子,讓金軍不敢這樣肆無忌憚地南下。

可這種設想能夠成為現實嗎?很多人心裡都沒譜。

金軍第一次南侵時,戰功赫赫的宗澤還活着,可就算是宗澤,也無力阻止金軍攻下鄧州和唐州。

杜充比宗澤強嗎?從現有史料來看,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金軍第二次南侵時,直接攻克了揚州。

面對這種事實,誰敢說如果杜充不南撤,金軍就不會威脅長江防線呢?

保守的趙構左思右想,還是同意了杜充南撤。

精忠嶽飛+杜充_杜充_如果杜充不決黃河

杜充南渡長江後不久,金軍的第三次南侵就開始了。

經過前兩輪掃蕩,整個北方地區已經被打穿,所以金軍的這次目标,就是要渡過長江。

當時的長江防線,表面上看非常強大,實際上卻非常脆弱。

整個長江防線,由劉光世、韓世忠、王燮代表的中央軍,和杜充為代表的地方雜牌軍,還有衆多義軍、流寇共同構成。

這種陣容本身就是烏合之衆,因為在關鍵時候,誰也希望别人向前沖,甚至還隐約地希望别人與金軍打得兩敗俱傷,自己在後面撿現成便宜。

在這種背景下,金軍一過來,那常常是打到哪裡,哪裡就是一個大口子。

流寇、義軍玩空間換時間,敵進我退,皇帝沒法追究。因為他們這樣玩,也是給足了皇帝面子,畢竟人家還站在己方陣營,沒有投敵,關鍵時刻耍耍滑頭也能理解不是?

中央軍玩空間換時間、敵進我退,常常就是皇帝默許、甚至暗示的。因為中央軍真的與敵人硬碰硬地打,萬一打光了,皇帝雖然強大的文官集團支持,也很可能無力處理接下來的局面。

流寇、義軍和中央軍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明哲保身,能指望的自然隻有地方雜牌軍,所以在長江保衛戰前,趙構給予杜充極高的待遇、地位。當時的杜充既是執政官,又穩坐軍界頭把交椅。

這種待遇、地位,在大宋曆史上,雖然不敢說是空前的,但也是極為罕見的。

杜充也不是傻子,流寇、義軍和中央軍出工不出力,你趙構給我戴幾頂高帽子,就想忽悠我上前線玩命?别逗了。

可話又說回來,趙構是貨真價實的皇帝,他的許諾還是很值錢的,如果杜充也想兩全其美:既擋住金軍,又保存實力。

基于這種考慮,在長江保衛戰前夕,杜充非常賣力,他頻繁調動各方勢力,希望大家能群策群力,擋住金軍。

可誰也知道,金軍勇不可當,跟他們打仗隻有死路一條,所以不管杜充怎麼下令,大家還是一副磨洋工的态度。這種軍隊怎麼可能擋住金軍呢?

金人遂過江,充急遣都統制陳淬率飛及劉綱等十七人将兵三萬人與戰。

不止是前線的軍人不抱希望,後方的趙構同樣不抱希望,張俊死死守在趙構身邊,隻要前線一有情況,張俊立刻就會帶着趙構遠遁。

我們固然可以說,杜充在長江保衛戰中表現不好,可前線後方都是這種德性,單把杜充揪出來批判顯然不合适。

杜充_如果杜充不決黃河_精忠嶽飛+杜充

行文至此,順便聊聊嶽飛在長江保衛戰中的表現。

由于嶽飛在後世名聲大噪,所以說起長江保衛戰時,大家總會特别關注馬家渡之戰。

關于這一仗,目前有兩種說法。

一、杜充消極備戰,嶽飛空有抗敵熱血,卻苦于官小将寡,無法影響大局,本試圖帶着一衆豬隊友起飛,卻最終無力回天。

二、嶽飛隻是表面功夫做得好,他整日吹噓主戰,卻轉進如風,隻用兩天時間,就逃到了一百多裡外的鐘山。

這兩種說法,都有不少史料佐證,後世讀史者也經常分成兩派,就馬家渡之戰争得不可開交。

在我看來,大可不必如此。

長江保衛戰是一場規模極大的戰役,以嶽飛當時的咖位,無論他是守還是跑,都不足以影響全局。

目前所知且無可辯駁的史料就是:當時的金軍兵分數路,進攻馬家渡的隻是其中一路,而嶽飛手下大概隻有兩千左右的軍隊。

在這種背景下,嶽飛能稍加抵抗,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後面即使他很快轉進,卻也不該受到批判。

長江保衛戰之所以會敗,是因為南宋整體實力不如金軍,也是因為南宋軍隊派系林立,趙構和杜充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天塌下來,高個子都頂不住,小個子嶽飛到底是什麼表現,其實沒必要深究。

精忠嶽飛+杜充_杜充_如果杜充不決黃河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