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水晶簾卷蝦須,錦繡屏開孔雀
作為中華民族重要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曆史悠久、底蘊深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9年将其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有很多别緻的端午習俗,在我國的一些古典名著中也有精彩描述。
提及端午節最多者,當推《紅樓夢》。第二十四回,賈芸為讨好王熙鳳,便買香料送之,從而,讓正在置辦端午的她,既省去了麻煩,又節約了銀兩,自然特别滿意。第二十八回,皇妃元春給賈府賞賜端午禮,随後,賈府又照其吩咐,到清虛觀打醮祈福。第三十回,又來了段小小的插曲。大觀園中,一群孩子玩耍時起了矛盾,哭鬧不止。這時,黛玉便過去安慰他們:“大節下怎麼好好的哭起來?難道是為争粽子吃争惱了不成?”這樣,直到第三十一回,端午節才終于姗姗而來:“這日正是端陽佳節、蒲艾簪門、虎符系臂。”還寫到王夫人準備酒席,請薛家母女等賞午的情景。中午時分,大家飲雄黃酒,吃桑葚、粽子,欣賞石榴花,俨然一派熱鬧祥和、其樂融融的節日氛圍。
《水浒傳》第十二回,寫楊志被發配至大名府的情節。“不覺光陰迅速,又早春盡夏來,時逢端午,蕤賓節至,梁中書與蔡夫人在後堂家宴,慶賀端陽。”書中蕤賓節,便是端午節。正是這天,楊志才被委以重任,從而引出“智取生辰綱”的故事。由此可見,這個特殊的端午節,對梁山事業的發展壯大來說,該是何等的至關重要。作者還通過一阙詞,把宋代京城的端午盛況,渲染得淋漓盡緻:“盆栽綠艾,瓶插紅榴。水晶簾卷蝦須,錦繡屏開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銀,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異品,果獻時新。葵扇風中,奏一派聲清韻美;荷衣香裡,出百般舞态嬌姿。”其中提到的綠艾、紅榴、菖蒲、角黍、葵扇等植物和美食,直到如今,仍然是我們過端午時的必備之物。
而到了《西遊記》裡,端午節更是随唐僧師徒的腳步,走出了國門,來到了毗鄰西天的朱紫國,而且過得有模有樣,絲毫不亞于京都長安。患病的國王不無深情回憶道:“三年前,正值端陽之節,朕與嫔後都在禦花園海榴亭下解粽插艾,飲菖蒲雄黃酒,看鬥龍舟。”可不料,就在衆人歡笑嬉戲之際,卻突然妖怪出現,不但吓得國王把剛吞下的粽子凝滞在腹,而且又掠走了王後。這雪上加霜般的重擊,讓國王從此落下病根、卧床不起。最後,多虧孫行者施法,才将糯米排出救其一命。
除了名著中描述的端午節外,古人也認為,五月是惡月,此月初五是惡日、兇日。五月五日出生的嬰兒,是将會給父母帶來災難的兇人,所以要麼被扼殺,要麼被抛棄,就是僥幸活下的,也會被歧視、虐待,但也有幾位端午節誕生的古人,長大後卻成為名人。
戰國後期,齊國貴族田嬰的小夫人生了一個兒子,出生時間是農曆五月初五,田嬰再三吩咐她抛棄這個男孩,但小夫人萬分不舍,偷偷地撫養了好幾年,才帶田文去見父親。田嬰顯得十分不高興,對他十分冷淡,已經懂事的田文問父親為何不喜歡自己。田嬰告訴兒子說,他是“五月子”,長大到和門框一樣高的時候會對父親不利。田文答道:“房屋是人建造的。如果真的是這樣,為什麼不把門框留得更高一些呢?”他父親啞口無言。田文長大之後,人稱孟嘗君。他禮賢下士,籠絡了許多人才,先後被秦、齊、魏君主聘為丞相。
前秦建元九年(公元373年)端午節,前秦宰相王猛的兒子王休的妻子生了一個男嬰,王休認為此日出生的孩子長大後會不利于自己,所以打算把他送給别人。王猛仔細端詳了孫子,說:“當年的孟嘗君也是五月初五出生的,但他當了齊國宰相。這孩子面相非凡,也許将來會有出息。”于是,他特地給孫子取名為“王鎮惡”。王鎮惡長大後,喜讀兵書和論軍國大事,雖不擅長騎馬射箭等武功,但有謀略,處事果斷。公元409年,東晉大将劉裕攻廣固城(今青州)時,有人向劉裕推薦他,經過交談,劉裕提拔他為自己的部将。王鎮惡輔佐劉裕奪荊州,取長安,平定叛亂,滅亡後秦,成為一代名将。
北宋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五月初五,拓跋元昊出生于靈州(今甯夏靈武)。少年時代的元昊喜歡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帽子,身配弓和箭,出行常常帶着一百多位騎兵,自己乘坐駿馬,前後有兩位旗手開道,後有警衛步兵張青色三蓋相随,左右簇擁,很是威風。他從小喜歡讀詩書,對兵法更是專心研究閱讀,尤其傾心于治國安邦的政治、法律書籍。他善于思考、謀劃,對事物有獨到的見解。宋朝邊将曹玮很想一睹其風采,但總無法達到目的,後派人秘密偷繪了其圖像,曹玮看到其相貌後不由驚歎:“真英勇啊!”
元昊便是後來的夏景宗,西夏開國皇帝,奠定了宋、遼、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由此可見,命運并非天定。
(本篇完)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