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老趙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頭奴系列:關于金頭王的金頭問題

關于金頭王的金頭問題

現在網絡上有一種說法,說“金頭奴”即指東北少數民族的小厮或士兵,其中的一個舉證就是出自《唐書·李匡威傳》中的稱李匡威為“金頭王”。我們今天就來考察一下這個“金頭王”的成色。

金頭王李匡威

史載,李匡威為範陽人(今北京),其父為盧龍節度使李全忠,公元886年李全忠去世,李匡威承襲了父親的職位。盧龍節度使是河北三鎮之一。包括幽州、薊州等九州之地。被人稱為金頭王。至于金頭王之出典,我們來看一下原典記載:

其一、《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載:

李全忠,範陽人。仕為棣州司馬。有蘆生其室,一尺三節,怪之,以問别駕張建,建曰:“蘆,茅類,生于澤,公茅土兆也。傳節者其三世乎?”罷歸,事可舉為牙将。可舉死,衆推為留後。光啟元年,拜節度使,未幾卒。

子匡威嗣,領留後,進為使。性豪爽,恃燕、薊勁兵處,軒然有雄天下意。與赫連鐸共攻太原,争雲、代。李克用使安金俊攻鐸,匡威救鐸,戰蔚州,射金俊殺之,乃共表請讨沙陀,而硃全忠亦上言願協力,故張浚因請用兵矣。浚敗,克用攻雲州,以騎将薛阿檀為前鋒,設伏河上。鐸以精騎追阿檀,抵河而伏起,乃大敗,禽其将賈塞兒,遂圍雲州,塹而守,分兵出井陉,屯常山,大掠深、趙。匡威以步騎萬馀援王镕,克用還,因急攻鐸。會食盡,鐸棄州奔匡威。克用取雲州,表石善友為刺史。鐸本吐谷渾部酋也,開成中,其父率種人三千帳自歸,守雲州十五年。至是,失其地。

景福初,镕誘太原将李存孝降之,克用怒,伐镕。镕來求救,匡威遣将赴之,克用去。明年,兵複出井陉,匡威自将援镕,将行,置酒大會。其弟兵馬留後、檢校司徒匡籌妻張,國豔,匡威酒酣,報之,弟怒,匡威軍次博野,乃據城自為留後。天子即授檢校太保,為節度使。匡威麾下多去,屏營無所歸,留深州,遣其屬李抱貞上書願入朝。時京師數寇難,人人危懼,傳言金頭王且來,皆亡竄山谷。抱貞還,而镕已迎館于鎮。匡威引抱貞登城西大悲浮屠,顧望流涕,美其山川,乃共圖镕。陽為镕繕甲,治城塹,施授方略,陰施予,以傾士心。鎮軍忠于王氏,皆惡之。匡威親忌日,镕過慰。匡威士衷甲劫镕入牙城,戰不勝,鎮人斬匡威以徇。匡籌表訴諸朝,檄暴镕罪,攻樂壽、武強以報。

始,匡籌之奪也,燕人不以為義。劉仁恭出奔太原,克用倚其謀,下武、妫二州,敗匡籌于居庸關。李存審與戰,匡籌又敗,挈其族奔京師,次景城,滄州節度使盧彥威殺之,掠入車馬僮妓。妻方乳,不能進,仁恭獲之,納于克用為嬖夫人。始,匡威見逐,歎曰:“兄失弟得,皆吾之宗,無所悔,然其材恐不足以守。”果亡,而幽州地歸克用,以仁恭為帥。

其二、同樣的事情,《資治通鑒》的記載是:

李匡威之救出熔也,将發幽州,家人會别,弟匡籌之妻美,匡威醉而淫之。二月,匡威自鎮州還,至博野,匡籌據軍府自稱留後,以符追行營兵。匡威衆潰歸,但與親近留深州,進退無所之,遣判官李抱真入奏,請歸京師。京師屢更大亂,聞匡威來,坊市大恐,曰:“金頭王來圖社稷。”士民或竄匿山谷。王熔德其以已故緻失地,迎歸鎮州,為築第,父事之。

其三、同樣的事情,《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則雲:

李可舉,本回鹘阿布思之族也。張仲武破回鹘,可舉父茂勳與本部侯王降焉。茂勳善騎射,性沉毅,仲武器之。常遣拓邊,以功封郡王,賜姓名。

時可舉遣将李全忠攻易州。有次将劉仁恭者,多權數;攻之彌月不下,乃穴地道以入。其城既下,易州士卒稍驕。王處存引輕軍三千,以羊皮蒙之,夜伏于城外,仍别于間道以騎士伺之。燕軍望見,謂之群羊,争趨焉。處存乘其無部伍,一擊大敗之,尋複其城。全忠遁歸,懼可舉罪之,收其餘衆,反攻幽州。可舉危急,收集其族,登樓自燔而死。

匡威弟匡籌,妻張氏有國色。師将發,家人會别,匡威酒酣,留張氏報之。匡籌私懷忿怒,匡威軍至博野,匡籌乃據城自為節度。匡威部下聞之,亡歸者半。匡威退無歸路,将入觐京師。時匡威留于深州,遣判官李抱貞奉章以聞。屬京師大亂之後,聞匡威來朝,市人震恐,鹹曰“金頭王來謀社稷”,士庶有亡竄山谷者。匡威其實不行,欲圖鎮州,示無留意。熔以匡威再來援己,緻其失師,遣使迎歸府第,父事之。匡威為镕城郛繕甲,指陳方略,視镕如子。每陰謀驟施,以悅人心。鎮之三軍,素忠于王氏,惡其所為。會镕過匡威第慰忌辰,匡威缟衣裹甲,伏兵劫镕入牙城。镕兵逆戰,燔東偏門,軍士呼噪登屋,矢下如雨。镕仆墨君和亂中扶镕登屋免難,而斬匡威以徇。

其四、《太平廣記 · 卷一百三十八·征應四》李全忠條

唐乾符末,範陽人李全忠,少通《春秋》,好鬼谷子之學。曾為棣州司馬,忽有蘆一枝,生于所居之室,盈尺三節焉。心以為異,告于别駕張建章。建章博古之士也,乃曰:“昔蒲洪以池中蒲生九節為瑞,乃姓蒲,後子孫昌盛。蘆葦也,合生陂澤間,而生于室,非其常矣,君後必有分茅之貴。三節者,傳節钺三人,公其志之。”全忠後事李可舉,為戎校,諸将逐可舉而立全忠,累加至檢校太尉,臨戎甚有威政。全忠死,子匡威,為三軍所逐。弟匡俦,挈家赴阙,至滄州景城,為盧彥盛所害。先是匡威少年好勇,不拘小節,以飲博為事。曾一日與諸遊俠輩釣于桑乾赤欄橋之側,自以酒酹曰:“吾若有幽州節制分,則獲大魚。”果釣得魚長三尺,人甚異焉。(出《北夢瑣言》)

其五、《北夢瑣言》記載:

唐乾符末,範陽人李全忠少通《春秋》,好鬼谷子之學,曾為棣州司馬,忽有蘆一枝生于所居之室,盈尺,三節焉。心以為異,以告别駕張建章。建章積書千卷,博古之士也,乃曰:“昔者蒲洪以池中蒲生九節為瑞,乃姓蒲後子孫昌盛。蘆者茅也,合生陂澤之間,而生于室,非其常也。君後必有分茅之貴。三節者,傳節钺三人,公可志之。”全忠後事李可舉為戎校,諸将逐可舉而立全忠,累加至檢校太尉,臨戎甚有威政。全忠死,子匡威嗣。匡威為三軍所逐,弟匡俦為太原所攻,挈家赴阙,至滄州景城為盧彥威所害。先是,匡威少年好勇,不拘小節,自布素中以飲博為事,漁陽士子多忌之。曾一日,與諸遊俠輩釣于桑幹赤欄橋之側,自以酒禱曰:“吾若有幽州節制分,則獲一大魚。”果釣得魚,長三尺,人甚異焉。

有馬郁者,少負文藝。匡威曾問其年,郁曰:“弱冠後兩周星。”傲形于色。後匡威繼父為侯,首召馬郁問曰:“子今弱冠後幾周星歲”郁但頓颡謝罪。匡威曰:“好子之事,吾平生所愛也,何懼之有”因署以府職。其闊達多如此類,故人多附之。葆光子嘗見範陽熟人說李匡俦妻張氏國色也,其兄匡威為帥,強淫之。匡俦按劍而俟,夜深,妻回,出步辇,為其夫殺之。匡威羞見其弟及将校。或言欲将兵救援鎮州,既出城,三軍立匡俦為帥,匡威遂稱欲歸朝觐,行次常山,又有劫質王之事。匡俦移牒王,往複指陳,終不及淫穢之事,諱國惡也。

可見,李匡威在當時之京師以及社會上,普遍被稱為“金頭王”。那麼,李匡威為什麼被稱為金頭王呢?

老趙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頭奴系列:關于金頭王的金頭問題

滴水泉供圖

通過對史料的羅列,我們可以明白以下幾點:

第一、李匡威的父親是李全忠,上述羅列之史書文本上沒有标明他們父子的族别,也就是沒有強調李氏父子族别的特殊性。李全忠開始的時候,是作為州司馬的職位,後來事李可舉為牙将,在李可舉死後,衆人推為留守。後拜節度使。也就是說,至少在衆将心中,李可舉死了之後,大家心目中合适的人選,就是李全忠。這是說的能力。之後,李全忠死,李匡威繼任。這在晚唐的時候,父親一死,兒子被推戴為留守,再轉正為節度使,是一種藩鎮慣例。所以,李匡威本身沒有特别的民族色彩,至少史書文本中沒有記載,所以他的被大家稱為金頭王,很可能是因為成為了幽州之主,從而沿襲獲得的金頭王之稱。

第二、幽州之主之所以可能被稱為金頭王,一種可能性,是因為李匡威父子的前任李茂勳、李可舉父子的緣故,因為史書中記載得很明白,他們都是回鹘阿布思之族,因戰功被封郡王,而被賜李姓。阿布思其實是鐵勒九姓的同羅一支,乃天下精騎,後被安祿山受降,所以祿山騎兵天下無敵。那麼,既然李茂勳、李可舉父子是回鹘人,他們是否就是黃頭回纥呢?

回纥汗國崩潰之後,除了西遷的高昌回纥、甘州回纥之外,還有南遷的約十萬之衆。其中李茂勳、李可舉父子的部衆就屬于南遷之部,他們南下之後,隸屬幽州節度使張仲武。

而西遷的甘州回纥在崩潰之後幾十年後,在北宋元豐四年,史書上才出現一個叫做“黃頭回纥”的部落,史學界不少人認為黃頭回纥就是甘州回纥中退守沙州的餘部,但是對此學術界也有争議,因為當時黃頭回纥活動于塔裡木盆地南到阿爾金山北麓一帶,同時其成分也很複雜,除了回纥部衆,還有拔悉密、突騎施(其中有黃頭突厥)、黠戛斯等部。所以馬長壽認為黃頭回纥更可能是高昌回纥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就算回纥中确有黃頭的存在,也未必是李茂勳、李可舉父子所率的南遷之衆,那麼,假如當時的人們由于外觀的特點去稱呼盤踞幽州的李茂勳、李可舉父子為金頭王,也是大概率地因為李氏父子率領的回纥軍中大緻存在黃頭的特别視覺要素,從而這樣一種異樣的、特别能表現其為少數民族軍團的特點被大家加以捕捉、放大和提煉,從而成為李氏回纥軍的一個整體的诨号了。并且,由于本人未必是回纥人的李匡威,一旦繼承了幽州的軍隊遺産,而成為回纥軍團的領導,所以代表回纥軍團領導稱号的金頭王一詞,也就順利成章地成為了繼任者李匡威父子的稱号了。這是一種可能性。

自然,你大可發揮想象,去猜測,李全忠可能是李可舉的養子,晚唐五代北族統帥都喜歡豢養假子,結以恩義,成為護衛,而一旦成為義子,也就多改成同姓,同樣,你也可以去猜測,或者李全忠父子就是跟随李可舉内遷的回纥人,隻是史書中沒有提及而已。或者,你還可以去猜測,李全忠雖然未必是回纥,但可能是其他少數民族,他的李姓可能是唐廷賜給的,因為這類的名字,太像是朝廷賜給少數民族酋長的了。但是,這些都隻是可能性,也都隻茶餘飯後的猜想而已。

第三、黃頭一詞,可能是黃帽黃巾。

唐代《昭君變文》其二有雲:

單于見明妃不樂。唯傳一箭,号令□軍。且有赤狄白狄,黃頭紫頭,知策明妃,皆來慶賀。須命缧●拓駝,菆菆作舞,倉牛亂歌。百姓知單于意,單于識百姓心。良日可惜,吉日難逢。遂拜昭君為煙脂皇後。

在這裡,黃頭紫頭,與赤狄白狄并列,都是用以說明族别的。黃頭你還可以說,是因為頭發顔色的确為黃,但是紫頭,你就不好比附發色了。所以這裡的紫頭也好,黃頭也罷,都應該說的是部族的名稱。而之所以該部得名黃頭、紫頭,都并非頭發的顔色,而很可能是其他文化因素。所以著名敦煌學家項楚在作注時就認為,黃頭紫頭就是指的突騎施的黃姓、黑姓。之前我們也說過,突騎施的黃姓被稱為黃頭突厥,所以由此,連黃頭突厥中的黃頭,也未必是指的黃色頭發了。

同時,日本學者佐口透将黃頭解釋為黃帽、黃巾的裝束。中國學者鐘焓也認為,非但黃頭突厥應該解釋為黃帽部衆,連黃頭室韋,黃頭女真也應做如是觀。在《新唐書.黃巢傳》中,就描述了官軍頭束白巾、黃巢軍頭束紅巾的細節,也描述了黃巢軍隊披發的狀态。這就有意思了,是說,黃頭的稱呼,可能并非全是指的頭發,而是,如果你頭上戴了黃帽,黃巾,同樣可以稱為黃頭無疑。

老趙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頭奴系列:關于金頭王的金頭問題

老趙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頭奴系列:關于金頭王的金頭問題

福德長壽本命星官花錢 葉迎君藏品

關于黃頭軍

與幽州金頭王李匡威同時期的唐末曆史上,史書記載了多次黃頭軍的史料。比如,《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七雲:“忠武戍卒服短後褐,以黃冒首,南方号‘黃頭軍’,天下銳卒也。”這是說的忠武黃頭軍;李承勳為嶺南節度使,宋涯為容州刺使、容管經略招讨處置使,二人曾經令士卒效法忠武黃頭軍之裝束。這是說的嶺南黃頭軍、容州黃頭軍。既然忠武黃頭軍明顯的就是以黃帽首,是戴的黃帽,黃巾,嶺南黃頭軍、容州黃頭軍模仿的又是忠武黃頭軍,可見嶺南黃頭軍、容州黃頭軍的稱呼也是由于黃帽黃巾。

《新唐書》卷二百八雲:“初,成都募陳許兵三千,服黃帽,名‘黃頭軍’,以捍蠻。”《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三亦雲:“(崔安潛)以蜀兵怯弱,奏遣大将赍牒詣陳、許諸州募壯士,與蜀人相雜,訓練用之,得三千人,分為三軍,亦戴黃帽,号黃頭軍。……蜀兵由是浸強。”這是說的西川黃頭軍,而西川黃頭軍的得名也是同樣因為“服黃帽”“戴黃帽”。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八記載:“初,(楊)行密有銳士五千,衣以黑缯黑甲,号‘黑雲都’。又并盱眙、曲溪二屯,籍其士為‘黃頭軍’,以李神福為左右黃頭都尉,兵銳甚。”這是說的淮南黃頭軍;

《舊五代史》卷九十一雲:“既而梁将葛從周拔刑、銘,唐武皇揮兵南下,築壘于青山口。(李)周向背莫決,因思盧嶽之言,乃投青山寨将張污落,武皇賞之,被萬勝黃頭軍使。”這是說的萬勝黃頭軍。

老趙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頭奴系列:關于金頭王的金頭問題

老趙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頭奴系列:關于金頭王的金頭問題

已故收藏家木魚舊藏

綜上所述,在唐末史料中,黃頭軍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與稱号,獲得黃頭軍的部隊往往勇猛善戰,而其得名又是因為頭戴黃帽,頭裹黃巾。而不是因為黃頭發。黃頭軍的稱呼在社會上已經形成一種廣泛共識。

從這個角度,幽州李匡威的被人喊為金頭王,也完全可能就是因為他的手下存在着黃頭軍,所以作為黃頭軍首腦的李匡威,自然可以被稱為金頭(黃頭)王了。黃頭軍在這裡的含義,就跟黃巾軍、紅巾軍、藍帽回回的用詞特點一樣了,比如水浒中的強人,都頭戴紅巾,少華山的強人下山搶親的時候,都是頭戴紅巾:

紅旗閃閃,赤幟翩翩。小喽啰亂搠叉槍,莽撞漢齊擔刀斧。頭巾歪整,渾如三月桃花;衲襖緊拴,卻似九秋落葉。個個圓睜橫死眼,人人辄起夜叉心。

那少華山陳達,引了人馬,飛奔到山坡下,便将小喽啰擺開。史進看時,見陳達頭戴幹紅凹面巾,身披裹金生鐵甲,上穿一領紅衲襖,腳穿一對吊墩靴,腰系七尺攢線搭膊,坐騎一匹高頭白馬,手中橫着丈八點鋼矛。小喽啰兩勢下呐喊,二員将就馬上相見。

李逵上山之後,也是頭戴茜紅巾,所以水浒中社會上的人都把強人稱為紅頭子,宋江施計扮演秦明去青州“假扮紅頭子殺人放火”。可見,頭裹紅巾可以叫做紅頭子,那麼現在頭裹黃巾,自然也就可以去叫做黃頭軍,黃頭軍的領導,自然就可以是金頭王了。

《資治通鑒》卷二百四十九曰記載了一條十分要緊的史料:“初,忠武精兵皆以黃冒首,号黃頭軍。(大中十二年七月)李承勳以百人定嶺南,宋涯使麾下效其服裝,亦定容州。安南有惡民,屢為亂,聞之,驚曰:‘黃頭軍來襲我矣!’”

安南的惡民,一聽見頭戴黃帽、号稱黃頭軍的忠武軍即将來臨,紛紛驚恐地說:“黃頭軍來襲我矣!”,這跟《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所載京師一聽說李匡威要率軍前來,就馬上“人人危懼,傳言金頭王且來,皆亡竄山谷”、跟《資治通鑒》記載京師“聞匡威來,坊市大恐,曰:“金頭王來圖社稷。”士民或竄匿山谷”、跟《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則載京師“聞匡威來朝,市人震恐,鹹曰“金頭王來謀社稷”,士庶有亡竄山谷者,完全同構,邏輯一緻。

在上述文本叙事中,大家一聽說金頭王,黃頭軍要來,第一反應就是驚恐,躲避,可見就是因為黃頭軍與金頭王的勇悍乃至殘暴。而黃頭軍的由來就是明确由戴黃帽束黃巾而緻。而金頭王在語意上就等于說是黃頭軍、金頭軍的首領無疑。所以,李匡威的金頭王,未必是因為族别,而很可能是因為所率軍隊的黃帽裝扮與所代表的精銳部隊的黃頭軍稱号。但是史書中并沒有去明說,幽州李匡威的部隊名稱是黃頭軍,所以這也隻是另一種可能。

老趙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頭奴系列:關于金頭王的金頭問題

老趙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頭奴系列:關于金頭王的金頭問題

已故收藏家木魚舊藏

第四、金頭王的金,可能是抽象的美稱

金頭、黃頭,既可能是發色所指稱的族别要素,也可能是黃頭裝束所代表的特種部隊的象征,但是也有其他的可能,比如,假設李匡威真的是改了姓,而本來不姓李,而姓比如劉的時候,他也可以叫做金頭王,因為劉姓就是金頭。比如《乾坤萬年歌》中說”天下由來不固久。二十年間不能守。卯坐金頭帶直刀。削盡天下木羊首“,其中的”卯坐金頭帶直刀”是指劉的繁體字“劉”。

另外,李匡威身處幽州,稱金頭王,而《新唐書 》卷一 一《李多柞傳》亦載“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長,号“黃頭都督”,後入中國,世系湮遠。至多祚,骁勇善射,以軍功累遷右鷹揚大将軍”。《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八記載:“初,(楊)行密有銳士五千,衣以黑缯黑甲,号‘黑雲都’。又并盱眙、曲溪二屯,籍其士為‘黃頭軍’,以李神福為左右黃頭都尉,兵銳甚。”大家看,這個黃頭都督、黃頭都尉,在稱謂的結構上,與金頭王是完全對榫的。黃即是金,黃頭就是金頭,而所謂的王,就算在當時,也不是一個準确的描述,因為李匡威并沒有被封王,他隻是一個諸侯。被大家視同為諸侯王而已,就像元雜劇中将漢末荊州的刺史劉表去稱為“荊王”一樣,因為他是擁兵自立的諸侯,其實就是獨立的區域王了,大家心照不宣。所以金頭王與黃頭都督可以并行,無非一個是爵位,一個是官職,在北族諸如匈奴突厥的歸義部族中,很多領民酋長,既是北族的王,統領着自己的部衆,同時又是行政上的大當戶、大都尉,非常常見,同時一旦歸化,也被中原朝廷羁縻為都督、都尉,也很正常。

這裡要說到一個人,那就是金兀術,兀術本名完顔宗弼,金太祖阿骨打庶子,母元妃烏古論氏,在兄弟16人中排行老四,中原俗稱四太子。據介紹,其女真名兀術、烏珠、烏主、斡啜等皆為女真文ud u一字的不同譯音,漢義為頭。金代有曷懶烏主猛安印,曷懶烏主即 曷懶兀主。

《金史》中在金兀術的介紹中,還特地補充了一句:“宗弼,本名斡啜,又作兀術,亦作斡出,或作晃斡出,太祖第四子也。“金兀術也叫晃斡出,這個神助攻,讓我們産生了有趣的聯想,原來所謂的金,未必是大家理解的以國為氏,而完全可能就是一種名号之前的修飾美詞,在這裡,既然兀術與斡出同義,所以金與晃也應該是一事,所以,在這裡,晃隻是采用了讀音,是由黃而來,而黃就是由金而來,所以晃斡出就是黃兀術,也就是金兀術。

這種一字兩意、既表音又表意的特點,在契丹小字中也很常見,契丹語中,黃與金都是女古,《遼史·國語解》:“女古,金也。”;《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錄第一》記載:“契丹自後魏以來,名見中國。或曰與庫莫奚同類而異種。其居曰袅羅個沒裡。沒裡者,河也。是謂黃水之南,黃龍之北,得鮮卑之故地,故又以為鮮卑之遺種。”《契丹國志·初興本末》記載:“契丹之始也,中國簡典所不載。……本其風物,地有二水。曰北乜裡沒裡,複名陶猥思沒裡者,是其一也,其源出自中京西馬盂山,東北流,華言所謂土河也。曰袅羅箇沒裡,複名女古沒裡者,又其一也,源出饒州西南平地松林,直東流,華言所謂潢河是也。“

可見,契丹語中的女古,也寫做袅羅個,本意是金,但是以女古命名的河,也叫潢河、黃水。這條河在蒙語中叫西拉沐倫,也就是黃河的意思。所以在契丹語中,金也可以通黃。契丹小字中的“山”字,根據具體情況,既可以表示黃,也可以表示金。這跟金兀術也叫晃斡出的邏輯是一樣的。

此其一。

兀術有頭的含義,錫伯語中有烏珠牛錄一詞,意思是一鄉,這是察布查爾縣原錫伯軍營的編号成為地名的例子,而其他的比如依拉齊牛錄,意思就是三鄉。頭也可以延伸為首領、首腦、元首。比如西夏開國君主元昊的自稱兀卒,《西夏書事》雲“元昊既襲封,衣白窄衫,氈冠紅裡,冠頂上獨垂紅結绶,表異蕃衆,複以李趙賜姓不足重,自号嵬名氏,稱吾祖。吾祖,華言可汗也!于是屬族悉改嵬名”。吾祖,兀卒,烏珠,都是一詞不同的音轉。在西漢末年,匈奴單于中,就有叫做烏珠留若鞮單于的,由于若鞮按照史書的記載是漢語“孝”的意思,也是呼韓邪單于率部南歸之後,其單于名号有别于北匈奴單于名号的特殊序列标注,所以烏珠留若鞮單于也往往簡稱為烏珠留單于。

所以,所謂的金兀術,既然兀術的含義就是頭,金兀術其實也就是金頭,金兀術也就是金頭王,黃頭都督,黃頭元帥。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理解,所謂的金頭王、金頭都督、也許就是說的金首領。那麼這個金,又是什麼意思呢?

老趙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頭奴系列:關于金頭王的金頭問題

老趙聊二郎角色探轶之金頭奴系列:關于金頭王的金頭問題

已故收藏家木魚舊藏

既然金兀術也叫晃斡出,金在這裡與黃進行了轉化,那麼我們也可以理解這裡的金,這裡的黃,其實完全可能就是一種職務之前的修飾名号,同類的,比如,皇太極,皇在這裡既是神聖的含義,也同時可以用黃的讀音來表達,所以皇太極,其實也就是晃太極、黃太極、金太極。因為太極本身就是台吉的音轉,而台吉又源自于中原的太子一詞。由此可見,滿清的皇太極,其實就是說的黃太子,黃通金,所以也就是金太子,明代的文獻中,往往把皇太極寫作黃台吉,而金兀術本身不僅叫晃斡出,黃首領,金首領,他自己也叫四太子,其實就好比是四台吉,四太極。

皇太極不僅在史書上又稱黃台吉,也稱洪太主,早期多以蒙古語封号音譯的”弘他時“相稱,其實更加說明,洪—弘、黃—皇,無非是讀音上的通轉,一說還有把黃台吉稱為紅台吉的,既是黃,也是紅,可見黃在這裡并非是表示顔色了。明代右翼蒙古有庫圖克台徹辰洪台吉,黃台吉、珲台吉、洪台吉、鴻台吉在史書中頻頻出現,其實都是一音之轉。這是說的讀音上的通轉。

而金對于黃,則是含義上的通轉。比如,明代的時候,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領主也有叫辛愛黃台吉的,漢籍簡稱黃台吉;除了黃台吉,還有金台吉(葉赫那拉·金台吉,又譯“金台石”、“錦台什”,末代葉赫貝勒。為建州努爾哈赤攻滅),與金兀術的稱呼同構了。

《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元昊正式稱帝前“自稱兀卒已數年。兀卒者,華言青天子也,謂中國為黃天子”。這個記載十分有意思。他說明,西夏元昊的自稱兀卒的含義,是青天子,假設放在突厥語中,青色大緻是Koko,與上天神聖相關,而這裡所謂的中國是黃天子,這個黃,其實也就是金,這時候,也就是金首腦的含義。

那麼,在這樣一種詞語結構中,與黃、洪、珲、皇同構、而與黃同音的金,又是什麼含義呢?《遼史·營衛志上》說得分明:“ 女古斡魯朵 , 聖宗置。是為興聖宮 。金曰‘女古’。”可見,既然女古斡魯朵就翻譯為興聖宮,女古就是金,所以,金至少在中古北族語彙中,或有興聖之意。

由此可見,在這樣的一種語境中,金頭王本身就可以是一種金(黃)首領的美稱。而宋元時期,也出現了若幹的金頭将軍。比如後晉與契丹作戰時就有“金頭上将”,《舊五代史》·晉書八 少帝紀二記載:

壬戌,楊光遠率兵圍棣州,刺史李瓊以州兵擊之,棄營而遁。冀州奏,敗賊軍于城下,見舁棺者,訊其降者,曰“戚城之戰,上将金頭王中流矢而死,此其榇也。”

而在評書《呼家将》中,在銀鞍殿拜見北國總盟主火葫蘆王的國王中,不僅有下承國的銀頭王耶律肖銀,也有上承國的金頭王耶律肖金,這自然是演義,但是也表現了某種認知。

有關于金頭奴的文化探索,我們以後有空繼續探索。

原創版權,違者必究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感謝玄商拍賣資料支持

歡迎轉發

謝絕不經同意擅自拷貝圖文至自己公微号發布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