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 > 正文

春候清穆向陽生

♣ 魯 浩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人生猶如四季,四季猶如人生,如果說四季有味道的話,春天應該是甜美的,如果說四季有顔色的話,春天應該是多彩的,我們愛春天裡向陽而生的春花春草,我們愛春天裡清穆晴朗的天高地闊,我們愛春天裡飽含生機的五光十色,我們愛春天裡萬物萌動的無限希望。

英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在《西風頌》裡說:“冬天如果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春是四季之首,萬物之始。古人對于春候的注釋有兩層意思:一指春日的氣候,唐代杜牧有《雪中書懷》詩:“且想春候暖,甕間傾一卮。”一指春季的節氣,宋代梅堯臣在《送張叔展北歸》詩中描繪:“江南春候早,水暖野芹生。”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在中國曆法中,又把五天稱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如立春的15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如春分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

春天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節日儀式。“東方為春,春者,萬物之所出也。”立春之日,陽和起蟄,生靈萌動、向陽而生,人間滿眼皆春、人間萬物皆春。立春不僅是一個節氣,還是一個極具儀式感的節日。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緻為: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裡之郊迎春,祈求豐收。宋代的《夢粱錄》中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

在整個春季裡,除了立春,驚蟄和清明這兩個節氣在民間影響很大。驚蟄,古稱“啟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稱:“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進入驚蟄節氣,已是“數九天”中“九九豔陽天”。驚蟄這天一般會打雷,沉寂了一個冬天的天空,陽氣激蕩,雷聲轟鳴,似洪鐘大呂,向萬物宣示清穆陽剛登上天地間舞台,黑暗寒冷退回季節的幕後。春天裡讓人記挂的還有清明,它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祭祀祖先、祭拜先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

春天是一種清穆溫和的情懷境界。春日放歌,清穆為懷,行者無疆,思客作答。漢代蔡邕在《釋誨》說:“夫子生清穆之世,禀醇和之靈。”晉代陶潛有《勸農》詩:“卉木繁榮,和風清穆。”《晉書·齊獻王攸傳》記載:“當今方隅清穆,武夫釋甲,廣分休假,以就農業。” 宋代蘇轼在《答王敏仲書》之三中稱:“春候清穆。”明代張居正《答陳節推書》之七感慨:“受事于今四年,碌碌無以自效,所賴主德日明,宮府清穆,百司蒸蒸奉職。”

徜徉在春日陽光裡,天空清朗靜穆,天地萬物“無邊光景一時新”,擡眼遠眺,天空像被純淨的水洗過一般,澄澈碧藍,如深邃的景泰藍,似炫目的藍寶石,讓人在仰慕與驚歎之餘,頓生“予嘗求古仁人之心”,靈魂得到淨化;在清穆的天際間,春和景明,豔陽高照,散發出萬道金光,給冰凍的大地帶來熱量,給枯萎的植物帶來生機,給冬眠的動物帶來力量,給北歸的候鳥帶來溫暖。

春天是一幅燦爛芬芳的百花圖景。春風徐來,百花盛開,最先報春的花兒當屬與梅花、水仙、山茶花并稱“雪中四友”的迎春花,它們迎着金色的陽光燦然開放,像一支支金色的号角,吹響春天降臨的序曲。宋代韓琦盛贊迎春花:“覆闌纖弱綠條長,帶雪沖寒折嫩黃。迎得春來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當行走在冰雪覆蓋的田野中,如果有一簇明黃豔麗的迎春花霍然入目,頓讓久待寒冷沉悶冬季裡的人們瞬間精神振奮,強烈地感受到春之陽的光華,迎春花是春天的特使,看到迎春花開就看到了希望與未來,就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冀。

同樣,在中國萬裡疆土上,從南方水鄉至北方的田野,在如酥細雨的滋潤下,油菜花也随同百花一樣,追逐着春日的陽光,次第綻放,金燦燦的花朵仿佛揉碎的金子,生動诠釋着“向陽而生”這四個字的含義;擡眼望去,油菜花連綿成片,金黃的花田與村莊、房屋交相輝映,将鄉村點綴得如詩如畫,朵朵油菜花花香四溢,讓人心曠神怡。

春候清穆向陽生。春天之所以美好,是因為一切都是剛剛生發,如赤子嬰兒純潔無塵、蘊含着無限未來與可能。要腳踏大地、心懷蒼生、追求美好,珍惜每一寸光陰,走在每一個季節的前列;要笃定内心、勇于奉獻、勤奮耕耘,用汗水澆灌冬的荒蕪,成就秋的收獲;要知命樂天、無怨無悔、人間值得,時刻珍惜春天的深情溫暖與絢美壯麗。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