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穿皮鞋種田 用手機育秧

穿皮鞋種田 用手機育秧

穿皮鞋種田 用手機育秧

青年名片

姚鵬飛,望城區茶亭鎮靜慎村人,1990年生,2013年放棄城裡的高薪工作回到村裡種糧,種植面積從最初的50畝發展到如今的千餘畝。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華

春光明媚,茶亭鎮靜慎村哲浩智能育秧工廠大棚裡生機勃勃,綠油油的秧苗冒出兩三寸高,芽尖上顆顆小露珠晶瑩剔透,煞是可愛。一位戴眼鏡、穿休閑服的年輕人在綠色海洋中踱步,細細端詳着一盤盤秧苗,看根部、觀芽尖,生怕漏掉一株病芽。臨近中午,氣溫漸漸攀升,他打開手機,在屏幕上輕點幾下,大棚開始自動卷簾、噴灌水肥……

“不管多累,也不管跑多遠,我每天都要來地裡看看,不然放心不下。”1990年出生的姚鵬飛雖然年紀不大,卻已是從事農業種植10年的“老把式”。10年來,他立志當不一樣的當代新農民,把青春汗水揮灑在田間地頭,種植規模發展到千餘畝,并成立了長沙市望城區浩瀚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哲浩智能育秧工廠,打造了育秧、耕種、植保、收割、烘幹、加工、銷售一條龍全産業鍊,實現了糧食生産全過程機械化,帶動了當地農戶共同增收。

90後為親情辭職返鄉種田

靜慎村位于望城北端,因為地處偏遠、沒有支柱産業,大多數年輕人都是以外出求學、打工為出路。作為村裡第一個返鄉創業的90後,姚鵬飛曾經飽受争議。

時間回轉到2013年12月底,靜慎村裡發生了一件稀奇事:23歲的姚鵬飛辭去了城裡的高薪工作回鄉,震驚鄉鄰。

“為什麼把城裡好好的工作給辭了?”在城裡做藥材生意的叔叔不解地問道。此前姚鵬飛在叔叔的醫藥公司上班,一年就掙了十幾萬元。

這份工作對他來說,十分珍貴。姚鵬飛的父母都是聽障人士,直到40歲才生下哥哥和他,兩兄弟由奶奶一手拉扯大。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姚鵬飛從小就特别懂事、肯吃苦。

19歲那年,姚鵬飛考上了大學,此時哥哥上大三,靠着勤工儉學勉強維持生活,家中根本無法承擔兩名大學生的學費。姚鵬飛放棄了學業,開始打工,為家裡減輕負擔。

“我不怕吃苦,但沒有學曆,隻能幹一些勞動價值不高的活。”姚鵬飛當過保安、送過快遞,一直到叔叔從外省回來發展,他進入叔叔的公司做銷售。頭腦靈活加上舍得幹,他第一年就拿下銷冠。這時哥哥也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家裡經濟條件大為好轉。

這個時候提出辭職回鄉,确實讓家人很不理解,就連一向支持他的叔叔也投了反對票。

“奶奶80多歲了,父母身體不好,與鄰裡溝通不暢,我放心不下。”家中老人成了姚鵬飛難舍的牽挂。

“回家,怎麼掙錢?沒錢,怎麼照顧家人?”叔叔緊緊追問。

一句話問到了姚鵬飛的痛處。為親情回鄉,絕不能是一時的沖動,需要事業的支撐。

看到村裡的荒田,他有了主意,找到村黨總支書記姚羅華:“姚叔,我想回村裡種田。”

“種田可是個苦活,你做好思想準備了嗎?”年紀輕輕,卻要回家種田,這讓姚羅華有些吃驚。問清了緣由後,姚羅華很欣慰,2014年,村裡幫助姚鵬飛流轉了近50畝田,用來種植水稻。

他找來老師傅虛心請教,從育秧到耕種管收,全部親力親為,一年下來也賺了好幾萬元。

為田間事業插上科技翅膀

種田有奔頭!嘗到了甜頭的姚鵬飛信心滿滿,再次找到了姚羅華,“姚叔,我想多種些田,還要借錢買設備。”

細細詢問了姚鵬飛的計劃和目标後,姚羅華再次伸出援助之手。

2015年,姚鵬飛種植了170多畝水稻,還花了十幾萬元購置翻耕機、收割機。

“我是村裡第一個購買大型翻耕機的農民。機子下地第一天,好多鄉親都來圍觀。”姚鵬飛回憶。

眼看着姚鵬飛一個人駕駛着翻耕機器幾分鐘就平整好了一畝田,老農民們大開眼界,連誇好使,紛紛請姚鵬飛幫忙代耕。

“以前農民下地幹活,穿的是自己最差的衣服,我就不同,皮鞋、休閑服照穿不誤。因為我下地幹活不是在機械上就是在手機上操作,一般不會弄髒衣服。”姚鵬飛成了新一代農民的形象代表。

“這種舍得幹、有想法的年輕人,我們願意支持。”姚羅華說。

姚鵬飛越幹越起勁,一邊擴大規模,一邊添置設備,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旋耕機、無人機一應俱全。

幹事業,沒有一帆風順的。

2017年,姚鵬飛一股腦投入近百萬元建了烘幹機場地,添置了一台烘幹機。正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夏天一場超大洪水襲擊望城,在河堤上奮力抗洪的姚鵬飛強忍着淚水,眼看着自己的大部分水稻田被淹沒。

也是那一年,他的兒子患上了罕見重病,父親再次中風。孩子在ICU住了一個多月,醫生多次下達病危通知書,姚鵬飛抱着哪怕有一絲希望也不放棄的态度,請來各地專家會診,為孩子争取生存機遇。

最忙時,他常常是白天在田間收割稻子,晚上守在廠房烘幹稻谷,還要跑醫院。這個身高一米八幾的漢子心力交瘁,一度想放棄種糧。

“鵬飛,不要着急,你繼續種糧,村裡會盡全力支持你。”姚羅華安慰他。2017年,姚鵬飛有了另一種成長,他向村黨組織提交了入黨申請書,一年後正式加入中國共産黨。

反哺家鄉擔當最美鄉賢

冬去春來,田野裡又是一片生機盎然。曆經蛻變的姚鵬飛比以往更為珍惜當下。

他一邊了解最新農業政策,參加各種農業技術培訓班,虛心請教專家教授,一邊在田間地頭鑽研琢磨,任陽光在皮膚上留下烙印。公司有多少種設備,他就考了多少種操作證,地裡刨的、天上飛的,他全都會操作,可謂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廣闊的農村天地成了最好的大學,彌補了他當年的遺憾。“要相信科學,用科技的力量振興農業。”姚鵬飛經常說。

用傳統方法育秧,由于溫度不可控,容易導緻出苗率不高。“過去是把種子堆放到一起等它自己催芽,我就琢磨出把種子放到空調房内,控制溫度提高出苗率。”有點腼腆的姚鵬飛一說起種田就滔滔不絕。

2022年,村級集體注資入股,姚鵬飛的田間事業如虎添翼,加快了工廠化育秧的進程。今年,哲浩智能育秧工廠建成并投入使用,面積達10000多平方米。“工廠育秧,出苗率更高、周期更短、成本更低、品質更好。不怕倒春寒也不怕寒露風,像近期溫度多變,育秧完全不受影響。”站在新建好的大棚裡,姚鵬飛躊躇滿志,“智能育秧工廠一年可産三季,可供應3萬畝稻田,鄉親們再不用擔心育秧了。”

當初為親情而歸的青年如今收獲滿滿。

現在,姚鵬飛不僅成立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土地1400多畝,購置了一系列大型現代農業裝備,開展農業機械化作業,每年生産加工糧食1200多噸,還注冊了“新鄉賢”生态米品牌,實行産供銷一條龍服務,年收入百萬元。

盡管曆經坎坷,他對當年的決定從不後悔,甚至有些慶幸。

姚鵬飛家與育秧大棚僅一路之隔,看完秧苗姚鵬飛就回家,扶着奶奶走出家門曬曬太陽。這幾年,父親中風,孩子久病未愈,年過九旬的奶奶也不小心摔倒骨折了,幸好有姚鵬飛夫妻在跟前跑前跑後。

“這個伢子孝順、本分,跟着他幹活,我很放心。”脫貧戶姚光祥給姚鵬飛幹活好幾年了。姚鵬飛幫他繳費報班,他學會了操作田間機械,每個月可以掙到四五千元。像姚光祥這樣在家門口再就業的農民,姚鵬飛的公司有20多個。

逢年過節,姚鵬飛還會自掏腰包慰問村裡的老弱病殘,積極為美麗宜居村莊建設投資投勞,騰出房間作為黨小組活動室。他也被推選為靜慎村的最美鄉賢。

“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回來共同建設家鄉,鄉村大有可為。”在農村,像姚鵬飛這樣返鄉創業的青年漸漸多了起來。他們胸懷蓬勃的希望,忘我地奮鬥着,在無垠的農村天地綻放青春!

青年說

長沙晚報:你心目中理想的小鎮和小鎮青年,分别是什麼樣子?

姚鵬飛:我理想中的小鎮首先是交通便利、道路暢通,還要生活便捷,衛生院、快遞站、商超等齊全,環境要幹淨整潔,有青山綠水、藍天白雲,鄉親們安居樂業。小鎮青年則應該有一份自己熱愛的事業,能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帶領鄉親們共同緻富。

長沙晚報:對你所在的小鎮說一句最想說的話。

姚鵬飛:希望小鎮越來越美麗,生活在小鎮上的人們越來越幸福。

“小鎮青年”系列報道 4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