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比倫(Babylon)是世界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乃至五千年前,其文化在曆史上有很大的影響。
古巴比倫位于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當今的伊拉克境内。“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希臘語音譯,意為“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故又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又名伯拉大河)和底格裡斯河。巴比倫王國的最後一個王朝(西元前626~前538年),曾滅亡古猶太人的王國,因此《聖經》中多次提及它,《啟示錄》中也引用該典故。
公元前4000年末的兩河流域,人類文明史拉開了帷幕,蘇美爾人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建立了國家,發明了文字和滾印,建造了衆多大型寺廟和神殿,制造了無數精美的藝術品。
人類文明史上第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蘇美爾文明就此誕生。
後來說塞姆語的阿摩利人開始掌握兩河流域的統治權。建立了強大的古巴比倫帝國,屬于塞姆語的阿卡德語成為了官方語言。蘇美爾語從此失去了官方語言的地位。
從這時起,蘇美爾文明或者說以蘇美爾語為标志的文明随着古巴比倫帝國的建立而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以阿卡德語為标志的巴比倫-亞述文明。
漢谟拉比法典
也許後世人們對古巴比倫王國沒有任何印象,甚至覺得它根本不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這部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卻人人都一定要知道。
漢谟拉比法典是由古巴比倫王國第一王朝的第六個國王漢谟拉比頒布而得名的。漢谟拉比是古巴比倫語,意思是“偉大的主人”,“偉大的先生”。漢谟拉比國王是一位偉大的君主,他結束了古代兩河流域各王國紛争割據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古巴比倫王國。
他頒布的法典是人類曆史上第一部最完整的成文法典。它比歐洲文明的支柱之一羅馬法典至少要早幾百年問世,距今約有三千七百年的曆史。它的問世,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它本身就是人類文明寶庫裡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法典全文銘刻在一根高225厘米,頂部圓周165厘米底部圓周190厘米的黑色玄武岩柱上。石柱的頂端有精緻的浮雕、漢谟拉比國王雙手畢恭畢敬地從太陽神沙馬什手裡接受權杖。法典全文用古巴比倫語的楔形文字銘刻在石柱上,共計三千行,因此亦有“石柱法”之稱。
石柱上端是漢谟拉比王站在太陽和正義之神沙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權的權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權神授,王權不可侵犯。
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寫的法典銘文,當時的巴比倫時期農村社會分化十分嚴重了,土地可以随意買賣,抵押,轉讓和繼承,長子的繼承份額則為雙份,占有村社份地的人必須向國庫繳納實物租稅,其數額約占收獲量的十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不等。
而且還要服勞役和兵役,國王擁有巨大的王室(宮廷)經濟,全國各地的神廟經濟均從屬于王室經濟,古巴比倫時代王室地産的經營方式,已不同于烏爾第三王朝時代的大規模集中經營,而是将土地劃分成三公頃至十五公頃不等的份地,分配給王室服務的各類人,如王室商業代理人,軍人、手工業者、牧人和中小官吏等等。
但主要是分配給所謂“納貢人”,“納貢人”從王室領得份地,種籽,耕畜和農具後,自行經營,每年須向王室繳納相當的收獲物。他們不得出賣或抵押份地。
《漢谟拉比法典》保留了維護君主統治、體現團體本位、保留原始習慣殘餘、諸法合體、民刑不分的特點。
這些特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時的社會性質,也反映出了當時漢谟拉比王的專制統治的絕對權威性。因為當時國王就是權力的象征,君權神授、君權至上的思想的影響,用法典展現了漢谟拉比的絕對權威。
除了在君主專制統治上的體現,還有自由民對奴隸的絕對統治權和支配權的确立,嚴格保護了奴隸主的利益,賦予奴隸主對奴隸的統治權與支配權,使奴隸的人身财産任憑奴隸主處置,這樣,巴比倫社會的權力就已經牢牢掌握在了統治階級手中。為維護君主專制統治提供有力保障。
《漢谟拉比法典》的發現,為我們了解古代法律形成、發展的軌迹提供了最有力的實物證據。因為它是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知的人類早期立法史上保存得最完整的成文法典。
同時《漢谟拉比法典》也是古東方法從習慣法階段進入成文法階段的體現。它獨立于宗教之外,以強制性規範确立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秩序,有效調整古東方早期奴隸制國家的社會關系。其法律特征之鮮明、條文規定之缜密、文字表述之準确,都是人類其他早期法所不能比拟的。
必然的消亡
當巴比倫最後一個王朝的第二位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約西元前630~前561年)當權将國力推至鼎峰時,尼布甲尼撒的野心也開始日漸膨大。
此後的統治時間裡他依靠雄厚的國力,多次發動對外戰争,進攻并滅亡了古猶太人的王國,攻克猶太教聖城耶路撒冷,洗劫并徹底摧毀了猶太教聖殿,全城活着的居民幾乎全被擄到巴比倫為奴。
很多人因宗教與習俗的差異,遭受種種侮辱和迫害。對猶太人而言,這是慘痛的經曆與教訓,因此将這段時期稱為“巴比倫之囚”。
但強盛的國力和軍事,卻讓尼布甲尼撒非常興奮。然而他的雄心壯志并沒有因此銳減。這一時期,至今仍被後世津津樂道的“空中花園”(The Hanging Gardens of Babylon),誕生在了這位國王的一聲令下。
這是因為當時的巴比倫國正在古埃及對抗,而為了維持實力,必須跟隔壁伊朗高原上的另一個王國米底王國(The medes kingdom)聯姻。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米底王國的公主,這位公主背井離鄉,整日郁郁寡歡。為了讓愛妻開心,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就修建了這座空中花園,園中奇花異草,宛如仙境。這也體現了當時巴比倫王朝的繁榮。
然而這時古巴比倫不僅繁華,還伴随着亂性等衆多道德敗壞的現象,因它不光是王國的首都了,還成為了中東地區的商業中心,各國的商人川流不息。
由此它的堕落波及了更廣大的地區與衆多的國家,《聖經》中寫道:巴比倫“使天下沉醉;萬國喝了她的酒就癫狂了”,“因她得罪了耶和華”;猶太教的先知在被迫害中,依然宣揚道德與正信,巴比倫卻不接受,先知最後哀歎“我們想醫治巴比倫,她卻沒有治好”。看來這是古巴比倫文明滅亡的主要原因。
自大後必将消亡
西元前538年,巴比倫帝國的最後一個王,伯沙撒(Belshazzar)在位,他是尼布甲尼撒的外孫。在巴比倫帝國滅亡的最後一天中,波斯王居魯士(Cyrus)已經在同巴比倫帝國作戰,波斯大軍已經迫近巴比倫城。
大敵當前,伯沙撒卻認為巴比倫的城防堅固無比,不可能被攻破,于是召集了城中一千位大臣大擺筵席,繼續狂歡。而且,他還拿出外祖父尼布甲尼撒從猶太教聖殿中奪取的,供神用的金銀器皿飲酒作樂,亵渎猶太教信仰的耶和華神。
他和臣子們在這巴比倫的最後盛宴上大吃大喝,酩酊大醉。這時,他們突然看見憑空出現了一隻手指,在牆上寫下預言巴比倫即将滅亡的警示文字。面對神奇的警告,伯沙撒依然沒有悔悟。
因為他的狂妄與輕敵,巴比倫的衆臣都被招到筵席中飲酒作樂,無人認真查看城防。波斯王居魯士恰好找到了一段廢棄的河道,使幼發拉底河(伯拉大河)改道,原先流經巴比倫的那段伯拉大河(幼發拉底河)和巴比倫的護城河就此幹枯了。
晚上波斯軍隊趁着夜色,輕松走過護城河河床,抵達城牆下,發現城門竟然沒有關閉,于是長驅直入,沒有人組織抵抗,不費吹灰之力便占領了巴比倫。整個占領行動中,仁慈的居魯士隻誅殺了亵渎神的亡國昏君伯沙撒一人。
巴比倫王國的曆史至此終結,巴比倫城也在以後的曆史變遷中漸漸荒廢,化為一片廢墟,荒涼至今,《聖經》稱“因他們的罪孽使那地永遠荒涼”。
居魯士攻克巴比倫後,善待猶太人和猶太教,停止了迫害,釋放所有被抓來的奴隸,讓猶太人返回家園故土,并歸還被搶掠的财物,允許重建猶太教聖殿。居魯士開創的波斯帝國享國兩百餘年,直到今天,伊朗人都将居魯士尊稱為“國父”。
曾經強悍無比的巴比倫王國,竟在一日之間就離奇的,非常戲劇性的滅亡了。
波斯時期開始後,巴比倫的社會,文化,宗教等都得以基本延續,但公元前第一千紀早期以來,巴比倫和亞述都逐漸西閃米特化,阿拉姆化,阿卡德語作為口頭語言可能已經走入末期,兩河流域文明已經開始走向了滅亡。
而波斯阿切美尼德王朝之後,巴比倫被希臘人占領,成為塞琉古王朝的一部分,巴比倫也受到了希臘文化的影響,兩河流域文明的要素逐漸皺縮到僅僅在神廟祭祀階層中還得以傳承。
這一時期仍然有楔形文字資料出土,但泥闆上除了楔形文字之後,還有阿拉姆語和希臘語。特别是希臘語和阿卡德語對比的泥闆,能夠讓我們更準确地了解阿卡德語末期的發音。古巴比倫的時代徹底成為回憶。
但不論如何,這個文明依舊賦予了後世很多的想象空間,因為當時對于現在來說實在是過于久遠了,人們也幾乎隻能靠想象來彌補這種遺憾,無論他在當時多麼有影響力,但是對于我們這種後人來說,幾乎想不出他到底是做了什麼。
就像是一個人,假如一個人取去世了,你無論做了什麼,随着時間的推移都是會被遺忘的,就算是不被遺忘,那麼也隻能成為一代人的回憶,等到換了年齡層,那也隻能成為時代的眼淚,等到有人想要為不知道的人解釋的話,後面的人卻也不一定想要聽。
因為人們認為和自己本身是無關的事情,人們就隻想要過好當下的生活,畢竟也是沒有經曆過當時的事情,如果要是近代的事情,比如要是抗日戰争,那我們是有一些記載的,也是有證據的,所以我們後人也會感覺到感同身受。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