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曆了暴力催收、裸條、高利貸等負面消息纏身後,面對監管的重壓,衆多平台被迫退出了P2P領域最賺錢的校園貸市場,不過在最近國内五大行中的中行、建行宣布啟動大學生貸款業務,又讓沉寂多時的學生信貸市場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線。
根據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2月底,全國共有74家P2P平台開展校園貸業務,與巅峰時期相差甚遠,而在這74家平台中,僅有21家平台專注于做校園貸業務。多數平台迫于監管政策和輿論壓力放棄或拆分了相關業務,這也讓校園貸市場形成一個空檔期,此時國有銀行進軍校園貸市場無疑會進一步壓縮P2P平台所占比例。那麼備受人們關注的校園貸亂象在國有銀行這樣的“正規軍”入駐的情況下,會有所改觀麼?
首先我們要了解造成校園貸市場蘭亂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貸款需求的産生,是因為自由資金已無法滿足消費需求,必須求助于他人或金融機構。正常情況下,借款人與貸款方都會根據借款人的還款能力來衡量控制貸款規模。但是對于大學生而言既沒有穩定的勞動收入,也沒有足夠的可變現資産,也就是說他們的還款能力嚴重不足,之所以“校園貸”或如此火爆,其根本原因是大學生們的超前消費能力,同樣這也是“裸貸”、“暴力催收”等現象頻繁發生的原因。
那麼國有銀行的涉足校園貸能從這個根本原因解決問題麼?答案是不能,因為貸款方變成了相較于P2P平台更為“正規”的銀行,但是借款人群仍然是在超前消費的大學生,他們的還款能力依舊無法保障,銀行也将面臨借款人違約的問題,而區别可能在于銀行能夠更加正規、文明的“催收”,減少各種亂象的發生。
不過相信此次國有大行涉足“校園貸”,也有可能承擔起改變當前大學生消費觀的重要責任,銀監會主席郭樹清曾在4月下旬召開的"2017年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上反思,“社會批評我們銀行對大學生的信貸業務服務不到位,他們找不到地方貸款,就找網絡或社會上的高利貸”,郭樹清說,商業銀行應研究如何"把正門打開",把對大學和大學生的金融服務做到位。顯然監管層已經意識到,大學生的消費信貸需求不容忽視,且宜疏不宜堵。如何正确引導大學生理智消費,仍需要監管部門及銀行的共同努力。
相信随着國有銀行的“入駐”,以及監管部門的重視,校園貸市場會變得越來越規範。同樣具有黑曆史的P2P,正在經曆關鍵的行業監管整改階段,而通過嚴格的市場規範,P2P已經從當初的蠻荒時代逐漸走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