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中國地名密碼

截止2020年2月,中國有3213個縣級以上行政單位,具體數據見下表:

省級

34

縣級

2846

直轄市

4

市轄區

965

省(含台灣)

23

縣級市

396

自治區

5

自治縣

117

特别行政區

2

自治旗

3

市級

333

1314

地級市

293

49

地區

7

林區

1

自治州

30

特區

1

3



經統計發現,中國的地名涵蓋了地形方位、水源、圖騰、陰陽和道德諸多要素,前五十個高頻字見下表:

地形

在人類運行速度取決于馬速的年代,高山、大川往往成為天然的阻隔和屏障,造成了“十裡不同音”,這些地理障礙成就了不同的方言、飲食和習俗。

“山”的地名高達172個,在所有字中排第一位,帶“嶽”字的有11個,“山”的高頻出現,說明地理因素在古代是影響社會生産生活的重要因素。

地形除了影響通行,更影響氣候。

地形影響氣候,氣候影響降雨,地形是河流之母,氣候是河流之父。

地形影響飲食習慣,大家都知道湖南人吃辣,四川人吃麻,其實貴州、江西人民吃辣的能力比湖南、四川要高得多,畢竟貴州“天無三日晴”不是浪得虛名,吃辣在中國都是地理原因。

以四川為例,四周都是高山,省内河流衆多,水汽蒸發,因高山阻隔,無法飄散,所以濕度很大,故有成語“蜀犬吠日”,說的是四川天天水汽濛濛,看不到太陽,某天突然見到太陽,狗很不習慣,狂吠不止。

吃麻為了袪濕,吃辣亦是如此。

漢武帝打通河西走廊将新疆納入中國版圖,西藏到元朝才納入中國版圖,地形是根本原因。

仙人總是住在山裡的,作為一部中國古代人文神話地理著作,《山海經》顯示了古人的山崇拜信仰。

因為地理阻隔,人類無法順利通達,所以就産生了對山的崇拜,《山海經》不僅描寫了上古神話中衆多的諸神異獸以及古怪奇國,更提到了遍布于華夏大地之上的名山大川,一共記載了26條山系,447座大山。

凡事都有兩面性,有山就有水,但不适合農業耕種,在山區從事農業生産,沒法有效灌溉,隻能開挖梯田,費時費地,靠天吃飯;

江浙富庶除了曆史悠久,曆朝曆代都在中國版圖外,江蘇全是平原,湖泊衆多,浙江有杭甬平,緊臨太湖和杭州灣是重要原因。

總有人問我,一公裡高速公路要多少錢,我總是說不知道,因為不同的地質、不同的地形造價差距能有10倍,我實在沒法告訴你一個平均價格。

但對于戰争,山地就是優勢了,守住重要山口,敵人想赢,代價極大,抗戰能赢除了全國人民同仇敵忾,開展廣泛的人民戰争外,中國西高東低,多山的地形也是重要原因。

即使到了今天,山地對于戰争仍然非常重要,一枚常規導彈的戰鬥部隻有五六百公斤,想要有效摧毀山地目标,代價極大,看看多山的阿富汗如何羞辱英國、蘇聯和美國就明白了。

方位篇

中國人總是嘲笑日本人沒文化,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人的起名,不叫松下就叫渡邊,不叫小泉就叫三井,都是具體的東西。

這真不能怪日本人,日本學習中國一千年,但未能參透中國文化的精髓,所以起的名都是具象化的物。

而中國人除了喜歡以高山大川取地名外,以方位起名也是一種重要的方式,占總地名數的10%,其中尤其喜歡起帶“南”的地名。

其中:

”出現83次

”出現107次

西”出現72次

”出現38次

“中”出現33次

南面朝陽,利于糧食生長,中國人喜歡“南”,看看“南”的甲骨文是怎麼寫就知道了。

水源篇

人三天不吃飯問題不大,但是三天不喝水就挂了,所以古代先民總是逐水而居,到今天也是,世界90%的城市都在離水100公裡的範圍内。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要吃飯就得有糧食,要有糧食就要有水,盡管我們現在使用了很多節水措施,但農業用水仍占總用水量的三分之二,所以建國初期大興水利設施建設就是為了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當然古代的城池周邊還會挖護城河抵禦侵略(下圖為西安護城河)。

各個城市的主要河流往往會被冠以“母親河”的稱謂,如黃浦江之于上海,太湖之于蘇州,長江之于重慶,海河之于天津,永定河之于北京……

水是如此的重要,中國古人在取地名時使用了大量與水源相關的字。

出現122次

出現77次

出現38次

出現60次

出現47次

出現44次

與水相關的地名占總地名數的12%,可見古人對于水的重要性的認知。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斷增加,淡水将成為最重要的資源,甚至可以說沒有之一,除非人類可以将海水淡化技術白菜價。

文武篇

網上經常出現中國曆史是“以文治國”和“以武治國”的争論,有人說宋代以後,中國是“以文治國”,在我看來,這些隻是口水仗。

因為相對于“以文治國”,中國曆史上幾乎就沒說過“以武治國”。

在中國人的思維中,“文”和“武”從來都不是對立的,武人要“止戈”為“武”,文人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文”和“武”都是為了天下太平。

“武”的地名出現過41次,帶“文”的地名出現過14次。

尚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特别是西漢時期,為打敗匈奴,幾乎所有男人都想建功立業,出現了如衛青、霍去病、班超等一大批偉大的英雄人物。

“武”的地名出現在中國各個曆史時期,但多是“武”姓之意和帶“武”的山名,僅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武進市取“以武而進”之意,而這兩個城市都是三國時期孫權為與劉備争奪荊州鞏固疆域而起的名字。

《三國演義》中孫權總被張昭、周瑜和魯肅搶戲,而他的對手曹操贊譽孫權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蘇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希望自己學習孫權,“為報傾城随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文”的地名僅海南文昌市和宜賓文興縣取“抑武修文”之意,其餘帶“文”的地名多與文化有關,如貴陽的修文縣取“王陽明谪居貴州傳播文化而得名”,河南安陽文峰區因區内有文峰塔而得名,山東濰坊奎文區因奎文門而得名。

武定國,文安邦,曆朝曆代莫不如此。

好戰心亡,忘戰必危,文武不可偏廢。

有讓别人不敢打你的能力,才能真正實現和平發展的願望。

安全篇

人類能發展到今天,經曆了氏族社會、部落社會、奴隸制、封建制、現代國家,但本質目的是一樣的,是因為個人的力量太微小了,希望抱團取暖,以求安全。

古人對于安全的追求在地名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出現120次

”出現79次

”出現82次

“順”出現18次

祈求平安有對自然的恐懼,也有對戰争的恐懼。

帶安的有“永安”、“吉安”、“瑞安”等;

帶平的有“順平”、“安平”、“昌平”等;

帶甯的有“江甯”、“海甯”、“天甯”等;

帶順的有“平順”、“和順”、“泰順”等。

生肖篇

十二生肖共出現過82次,其中“龍”出現過54次,由此可見,中國人對“龍”的圖騰崇拜古已有之,典型的有“遼源市龍山區”、“朝陽市龍城區”、“麗水市龍泉市”、“吉林市龍潭區”、“衢州市龍遊縣”、“漳州市龍海市”、“齊齊哈爾市龍江縣”等。

陰陽篇

“陰”出現9次。

陰,闇(àn,同“暗”)也。山之北,水之南也。從阜,從侌(yīn)。——《說文》,如淮陰、江陰、湘陰、山陰等。

“陽”出現131次,在所有字中排名第二。

山南為陽,水北為陽。——《谷梁傳·僖公二十八年》。

“山南為陽”典型的有湖南衡陽,地處衡山之南。

“水北為陽”典型的有河南洛陽,地處洛水之北。

有太陽才好長莊稼,跟古人喜歡“南”是一個道理。

而跟“陰”相關的詞都不是什麼好詞,如陰天陰魂、陰險、陰謀、陰雨陰暗陰霾陰慘陰晦陰功等等。

美德篇

“忠”:出現過2次,其中重慶忠縣是中國唯一以忠全名的城市,是因為東周末期巴國将軍巴蔓子以頭留城、忠信兩全的故事,成為了巴渝大地傳頌千古的英雄壯歌,唐太宗李世民賜名忠縣;另一個是甯夏石嘴山吳忠市,但跟“忠”沒什麼關系。

“孝”:出現過4次,其中山西呂梁市孝義市是因為唐貞觀元年,邑人鄭興“割股奉母”,孝行聞于朝,唐太宗敕賜改名孝義縣,“行孝仗義、包容大氣”的精神傳承至今。

在古代中國的二十四大孝子中,漢代“賣身葬父”的董永和“扇枕溫衾”的黃香,三國時“哭竹生筍”的孟宗,三大孝子均出自孝感市。孝感,可謂“孝子之淵薮也”。

在孝感,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學童,問到“孝感”地名由來,都能娓娓道來,孝感在1500年前建縣時定名“孝昌”,乃“孝子多矣”;而後改名“孝感”,乃取董永行孝感天之意。

孝感市有孝南區和孝昌縣。

“仁”:出現過14次,典型的有懷仁市、興仁市、永仁縣等。

“義”:出現過13次,典型的有尚義縣;孝義市;縣;崇義縣;遵義市;興義市等。

“德”:出現過36次,典型的有承德市建德市、德興市、順德市等。

季節篇

“春”出現9次

“夏”出現10次

“秋”出現0次

“冬”出現0次

喜歡春夏可以理解,但秋冬為零,有點突兀,誰能解釋一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