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後,高校2023屆畢業生迎來就業季,多所高校的2022屆就業質量報告近日也陸續出爐。
2022年,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1000萬,達到1068萬。從就業大背景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6—24歲青年失業率在2022年7月達19.9%,這也是自統計局2018年4月發布此項指标以來的最高點;在新增城市就業崗位口徑上,2022年雖超額完成1100萬目标達到1200萬,但是考慮到青年人以外廣大的就業群體,供需之間的缺口也依然巨大。 2023屆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記者綜合多份高校就業報告發現,2022屆本科生與碩士生畢業去向落實率較上年有所提升。2023屆将會如何?畢業生們都去哪裡就業?能否盼來就業市場回暖?有效需求不足與結構性壓力并存
△ 《清華大學2022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中碩士生就業單位行業分布,IT相關行業占三分之一。2022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究竟如何?
從多校報告數據可以看出,畢業去向中,“繼續深造”的比例逐年上升。記者采訪到的部分博士生表示,選擇繼續讀博的原因之一是“在就業市場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記者對比北京大學2022年和2023年拟錄取推薦免試研究生名單發現,半數以上專業都在擴招,2023年數學科學學院等學院較2022年擴招20%以上。 就業心态的轉變和高校擴招步伐的加快,共同推高了在校畢業生人數。連續14年發布了中國大學生就業藍皮書的麥可思研究院發現,應屆生讀研、考研二戰及應屆高職生專升本的比例在近些年均有明顯上升。該研究機構提醒,升學比例上升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前的就業壓力,但延遲就業帶來的研究生和專升本就業壓力需要常态化關注。 2022屆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1076萬人,同比增長167萬人,同比增速翻了兩番,延遲就業的壓力從2022屆開始凸顯。 而在就業市場動态平衡的另一端,人才需求的增速顯著滞後于供給。根據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發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數據,高校畢業生求職人數同比增長33%,但高校畢業生需求人數同比下降14.3%。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勞動人事學院教授曾湘泉在2022年第四季度中國就業季度分析會上表示,2022年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年,呈現了就業市場波動、摩擦性失業及結構性失業突出等特點。 某雙一流高校的2022屆新聞傳播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思思就經曆了近半年的摩擦性失業。在2022年6月畢業前,思思不是沒有收到過錄用通知,但這些單位在薪資待遇等硬性條件方面都不能滿足她的期待。即使已經找了一年的工作,身心俱疲,但她仍想要再試試。最後在2023年的1月,思思正式入職一家國企。這家單位相比之前的單位,給了思思更高的薪資。“這半年的等待還是值得的。”思思說。 智聯招聘發布的《2022年三季度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景氣報告》更是直觀顯示出就業市場中供需不匹配問題。該報告顯示,招聘需求最多的職業為銷售顧問、客戶服務、普工/技工等;而求職人數最多的職業為行政、文員/助理、人事、銷售顧問等。報告認為,随着智能制造、先進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會衍生出較多的普工/技工和機械制造設計崗位,但目前畢業生仍傾向于選擇文職、行政等管理類職位,由此造成了一定的職業結構性矛盾。 思思在篩選國考崗位時,把專業一欄限定後,能報名的崗位大部分都是“非常卷”的稅務崗,上岸概率隻有幾百分之一。此前采訪中,有專家向《中國報道》記者表示,高校擴招後,由于文科專業設立成本較低,許多高校文科人才一定程度上存在培養過剩的情況,這也進一步加劇了結構性失衡的局面。 曾湘泉分析,失業率高一方面受經濟下行影響,勞動力市場有效需求不足。通常來講,GDP增速與失業率呈反比,我國2022年四個季度的GDP同比增速均有所放緩。另一方面,産業轉型背景下,部分行業的整體性收縮(如房地産、教育培訓等),也削減了就業市場需求端大盤,加劇了供給矛盾。 2023年就業市場預期向暖撰文:《中國報道》記者 李士萌
責編:徐豪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