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将近,山東東營、濱州兩地明确春節期間可燃放煙花爆竹的政策,引發了輿論熱議。據悉,東營市可以燃放煙花爆竹的時間共有7天,分别是農曆臘月二十三、除夕至正月初五、正月十五。濱州市自除夕至正月初五、正月十五可以燃放。
一聲“炮仗”何以擁有如此大的能量,掀起人們對“雙節”期間放寬禁止燃放煙花爆竹規定的話題波瀾?其實,這背後既是公衆對年味兒回歸的期待,也是久受疫情困擾的人們在期待一種更鮮活、有煙火氣的生活。
從“禁燃”調整為“限燃”,雖一字之差,但體現了當地政府在煙花治理中合理地尊重民俗、民情,合法地兼顧安全與環境保護。相關規定通過時間和空間的劃分限定,在“雙節”期間放開煙花燃放的管制,滿足市民對節日氛圍的期待,同時也将燃放煙花爆竹對空氣質量以及安全的影響控制在最低限度,這是當地政策的人性化關懷,也是為全國更多地方打個樣闆,提供借鑒。
公衆為何期待有限度的放開“禁令”?“限放”煙花爆竹的東營、濱州兩地為何赢得網友的一緻認同?在這些問題上,我們需要承認,全面禁燃七年,大疫三年,年味兒在減淡,人們對新年的期待在弱化。
從2015年開始,全國各地都出台了明文規定禁止燃放煙花爆竹,而公安部2017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其時全國共有444個城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禁燃煙花爆竹的“紙刀”下,年味的期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我國居民一直有逢年過節燃放煙花爆竹的習慣,站在公衆的角度,一是年俗氛圍,二是千年傳統。更深層角度講,聲聲“炮仗”、絢爛煙花早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物質的視覺感受,在年關,人們将文化認同、家庭團圓、新年期待等等情感濃縮在這一挂鞭炮、一束綻放的煙花當中。“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中華民族血脈中的浪漫情懷與生活儀式在此刻彰顯得淋漓盡緻。
“身如束帛氣如雷,能使妖魔膽盡摧。”煙花爆竹不僅僅是年味兒的象征,更是傳統故事裡驅趕年獸、祛病驅邪的精神寄托。大疫三年,保持社交距離,停辦“年夜飯”……種種舉措在消減着“年”的符号意味,在這樣一個時刻,人們期待的不隻是炮仗,更多的是想用喜慶的鞭炮來驅趕瘟神的強烈需求。在不久前的浏陽電視台直播規模盛大的煙火晚會中,火樹銀花不夜天,人們在直播間裡祈願家人平安,這是中國人最質樸的期待。
燃放煙花爆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放煙花是年俗,是期待,是一種文化脈絡傳承的對證。正如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生産部主任成新湘認為,不少地方禁放限放煙花爆竹的規定有“一刀切”之嫌。煙花治理的确需要更加精準化、動态化的轉變,讓煙花炮竹既确保安全、清潔,又能留住人們關于佳節的集體回憶。而此次山東東營、濱州樹立了好的典型,各地因地制宜,在正确引導與監督下,出台符合實際的舉措,為煙花治理矯正方向是值得思量的。
(紅網)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