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時事 > 正文

2012年統計公報發布 中國人口紅利消失拐點已現

國家統計局昨日發布的《2012年統計公報》(下稱《公報》)顯示:201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15-59歲(含不滿60周歲)人數為93727萬人人口拐點,占總人口比重為69.2%,人數比上年末減少345萬人,這是在多年增長後的首次下降。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日前便提醒“要高度重視這個事情。”

“這意味着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拐點已在2012年出現,将對經濟增長産生顯著影響,我們應當在心理和政策上做好足夠準備。”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對此表示。

勞動人口将減少3000萬

《公報》顯示,2012年末,我國0-14歲(含不滿15周歲)人口為22287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6.5%,人數比上年末增加123萬人,比重與上年末基本持平。15-59歲(含不滿60周歲)人口為93727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69.2%,人數比上年末減少345萬人,比重比上年末下降0.60個百分點。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9390萬人,占總人口的14.3%,比上年末增加了891萬人,提高了0.59個百分點;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2714萬人,占總人口的9.4%,比上年末增加了427萬人,提高了0.27個百分點。

從撫養比的角度看,2012年,我國人口總撫養比為34.9%,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老年撫養比為12.7%,提高0.4個百分點,增幅與上年持平;少兒撫養比為22.2%,提高0.1個百分點,自1982年以來首次上升。

“判斷一國是否擁有人口紅利,要看兩個指标,一是勞動年齡人口,二是将勞動年齡人口作為分母、其他年齡組如年幼、年老者作為分子得到的人口撫養比。”蔡昉說,如果勞動年齡人口增長、人口撫養比下降人口拐點,就會帶來人口紅利,反之就沒有人口紅利。

過去相當長時間裡,我國勞動年齡人口、人口撫養比一升一降,生之者衆,食之者寡,我們得到了人口紅利。2012年,這兩個數據變化剛好反過來,出現一降一升,人口紅利将出現減弱。

“自2012年起,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将逐漸減少,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的報告認為,從2010年至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将減少2900多萬人;與此同時,人口撫養比相應上升。生之者寡,食之者衆,中國的人口紅利将趨于消失。”蔡昉坦言。

“人口和勞動力的供給波動變化是長期的,中國勞動人口變化的深層原因還是與中國人口出生的變化有關系。”馬建堂預計,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至少在2030年以前,會穩步、逐步有所減少。這一變化是不是意味着多少年來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消失,應該說有争論。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中國勞動人口總量2012年是9.37億人,盡管減少了345萬人,但總量依然很大,仍然是中國最大的資源優勢。

将對經濟造成“減速”作用

經濟專家指出,人口紅利的減弱甚至消失,将對中國經濟造成“減速”作用。按照經濟學理論,潛在增長率由勞動力投入、資本投入、生産率進步決定。人口紅利趨于消失的直接影響是勞動人口減少,将使得勞動力報酬加速上漲,對其他兩方面也将産生重大影響。

“一句話,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會因人口紅利趨于消失而減速。”蔡昉說,“‘十一五’時期,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為10.5%。我們預計,‘十二五’時期将降至7.19%,‘十三五’時期更是減為6.08%。”

面對人口紅利趨于消失,應該做的就是科學地提高潛在增長率。“順應勞動人口這樣一個客觀變化的趨勢,我們可以通過提高勞動生産率、提高人們的教育技能、靈活的就業方式等,繼續保持人口紅利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馬建堂指出。

“潛在增長率不能超越,但可以提高。”蔡昉說,勞動力投入方面還能挖潛,比如,今後勞動力數量雖然減少了,但勞動參與率可以提高。“1.6億進城農民工沒有城市戶口,從而沒有均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務,他們通常40歲左右就退休回鄉了。如果能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民工就能幹到60歲。這樣一來,勞動參與率增加了,潛在增長率也能因此提高。”

生産率進步方面也有空間。“如果能通過改革打破壟斷、扶持中小企業,讓企業平等競争、優勝劣汰,也可以提高潛在增長率。”蔡昉表示。

馬建堂認為,中國人口和勞動力供應格局出現了一些變化。要在堅持計劃生育政策國策的同時,根據新形勢的變化,研究适當的、科學的人口政策也是很必要的。

■相關 消費對GDP貢獻率為51.8%

南方日報訊 (駐京記者/劉曉靜)統計局昨日發布《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全年國内生産總值億元,比上年增長7.8%。統計局副局長謝鴻光解讀稱,去年我國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增長較快,經濟結構有所優化,從投資、消費和淨出口三大需求結構看,2012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1.8%,内需仍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謝鴻光指出,從投資、消費和淨出口三大需求結構看,2012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1.8%,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4%,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資本形成高1.4個百分點,内需仍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2012年中、西部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分别快于東部7.6和6.6個百分點。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快于GDP增長,統計顯示,去年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比上年增長13.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7%;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增長12.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農村居民收入實際增速比城鎮快1.1個百分點。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