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開封民間一直流傳着“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着幾座城”的說法。如今這個神秘傳說已被考古發現所證實:開封城下埋了六座城池。開封古城的前身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364年戰國時期的魏惠王遷都大梁(今開封)。那時的大梁城有12座城門,城牆高達5丈6尺,守城将士多達三十萬之衆(史記載)。今鐵塔附近的東門古稱“夷門”。戰國末期魏國信陵君無忌出兵救趙,就是在這夷門内外導演了一出“如姬夜盜虎符、候赢北鄉自刎”的曆史故事——《信陵君竊符救趙》。 五代時期,梁、唐、晉、漢、周,五十年間五個朝代。走馬燈似的改朝換代,除了後唐外(遷都洛陽),其餘四個都在開封定都。相傳後周世宗柴榮曾讓殿前督檢點趙匡胤騎馬圍繞開封四周奔跑,以馬力盡所達終點為外城範圍,由此确定外城的周長是“四十八裡又二百一十三步”(新鮮)。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他對開封(不)——東京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很快就成了一個擁有人口逾百萬的國際大都會。當時東京城的規模完全可以用“宏偉壯麗、舉世聞名”來形容。六街三市、車水馬龍,千家萬鋪、百業興隆;汴河上、州橋下、船來船往,一片繁榮。北宋宮廷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當時輝煌場面的寫真。
在北宋王朝168年中,從宋太祖起,曆經太宗、真宗和徽宗等九代皇帝經營建設,東京城可算城高壕闊、固若金湯,但也未能阻擋住金兵南侵的鐵蹄。(金兵占領時改為汴京城)
一年一度的開封菊展
清明上河園
州橋(仿照清明上河圖)
天波楊府——楊家湖
龍燈
清明上河圖(局部)
相國寺——天王殿
龍亭一角
今古開封
金碧輝煌的宋都禦街
龍亭——清代貢院遺址
宋都禦街(進入景區)
開封府(重建)
說到開封府,想起包拯,一曲“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令人蕩氣回腸,遐思神往。其實在開封做過府尹的有兩百餘人,其中有我們熟悉的寇準、呂夷簡(呂蒙正)、範仲淹、張方平、歐陽修、蔡京、宗澤、···還有趙光義(太宗)、趙恒、趙桓等未當皇帝之前也曾在這挂職鍛煉過。隻不過包拯的名氣太大,把他們都蓋了帽了。
包拯是廬州府合肥(今安徽肥東)人,天聖進士,當過建昌知縣。辭官歸裡侍奉父母,父母過世後守孝三年。年近四十歲重入仕途。仁宗時,包拯先後任監察禦史、三司戶部副史、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又知江甯(南京知府)、開封。他于64歲那年病逝在任上。
包拯一生清正廉潔、剛直不阿、不畏權勢、不徇私情。被老百姓譽為“包青天”。
包拯病危時曾留下遺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殁之後,不得葬于大瑩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可謂字字千金。
中國翰園——碑林博物館
菊展
抛繡球招親
清明上河園
相國寺大門——佛教音樂
魯智深倒拔垂楊柳
開園迎賓儀式——“王子”、“王妃”齊上陣
天波楊府
大梁門鐵塔公園——鐵塔是用琉璃磚建造的,由于顔色灰暗而得名。建于北宋仁宗年間,塔有13層,高55米,已經有900多年曆史,它的前身是一座木塔。在漫長的歲月中被洪水泡過7次,雷電擊打過17次···但是鐵塔依然安然無恙,依舊昂首挺立,一柱擎天。更使開封人刻骨銘心的是1938年,侵華日軍曾野蠻的用大炮轟、飛機炸,塔身被打出一人多高的大窟窿,塔壁上彈痕累累,滿目瘡痍。但鐵塔依然沒有倒下,正義凜然地昂首挺立。1952年10月毛主席視察黃河,順便看了鐵塔,聞聽鐵塔的遭遇後,說:“這個鐵塔名不虛傳,代表着我們中國人民是打不倒的。他們打不倒它,我們要把它修得更好!”
清明上河園夜景
80年代新修的大梁門
大型歌舞 “東京夢華錄”觀禮台
精緻的鐵塔琉璃轉
天波楊府點将台
千手千眼觀音——相國寺鎮寺之寶
龍亭菊展(每年10月)
開封鬥雞
開封繁(po)塔——始建于北宋開寶七年(974年),一千多年曆史。這裡原有一座天清寺.趙匡胤和平接管北周江山16年中,天清寺建起了這座塔,最早叫天清寺塔、興慈塔。當地人叫繁塔(這裡很多人姓繁)。當初的繁塔不是現在的樣子,本來塔有九層,高73米。而鐵塔13層(高55米)。所以,開封自古流傳一句民謠:“鐵塔高,鐵塔高,鐵塔隻到繁塔腰。”繁塔在明朝遭遇一次人為破壞。原因是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懷疑其五叔(開封的周王)有謀反之意,派人把它押回南京廢為庶人,這還不算,又把周王府的銀安殿、唱更樓、尊義門都拆了。又見繁塔高于南京的建築,于是乎将繁塔拆得隻剩三層。(名為鏟王氣)盡管如此,也未能保住自己的王位。(被四皇子朱棣奪去了)現在的塔頂是清朝人重修的。(1984年地宮發現證據)
延慶觀
開封的延慶觀與北京的白雲觀、山西芮城的永樂宮一樣,在道教的發展史上都 具有重要地位。它的前身叫重陽觀,據說是為紀念道教中的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 而建造的。王重陽( 号 重 陽 子 )出身望族,北宋末年陝西鹹陽人。史書上說他“ 眼大如口,須過于腹,聲如洪鐘,面如白玉”,器宇不凡,一表人才。這位高人 對北宋王朝感情極深,看不慣金人的統治,40多歲時自稱得了天道,會若幹仙術 ,且出自鐘離權和呂洞賓一系,從此棄妻離子,盡斷諸緣,行動詭怪,曾跑到終 南山下一處亂墳崗裡掘地為隧,封高數尺,榜曰“活死人墓”,又于四周各植海 棠一株,名曰“吾将使四海教風為一家耳”,過了三年的隐居生活。——
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56歲的王重陽東出關中,去了山東牟平一帶傳教,在那裡收了第一個大弟子馬钰。馬钰出資為他建了一座草庵,王重陽稱之為“全真庵”。全真的意思是“全其本真”,以識心見性、抱元守一、存神固氣為“真功”,以濟貧拔苦、先人後己、于物無私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王重陽在文登、甯海、萊州等地聚徒傳道,收了不少弟子,其中最得意的有七位:丹陽子馬钰、長真子譚處端、長生子劉處玄、長春子丘處機、玉陽子王處一、廣甯子郝大通、清淨散人孫不二,世稱“全真七子”。在金庸的《射雕英雄傳》裡,全真七子個個都是武功蓋世的大俠;實際上這幾位“皆是書香門第,儒流豪傑,因而傳教布道,士農工商樂而就之”。——
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合流為一,他的全真教吸取了衆家之長,時人稱其教為 “其遜讓似儒,其勤苦似墨,其慈愛佛”。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王重 陽帶着馬、譚、劉、丘四弟子西歸中原,途宿金朝首都汴京太甯坊王氏客店(延 慶觀原址)。他對弟子說“吾後必宅是。”不久無疾而逝。在他仙逝的地方,後 人修建了一座以他大号命名的“重陽觀”,成為全真教開山祖師的紀念之所。
宋都一條街全景
龍亭菊展(每年十月)
開封鐵塔
包拯家訓
黃河水灌開封城的故事也不少,第一次就是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大将王贲攻魏,“決鴻溝水灌大梁城,三月城破,魏國亡。”···“擄魏王、屠大梁”——司馬遷《史記》。大梁廢墟沉寂了800年。第二次是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第三次圍攻開封城。明軍、義軍雙方都把決黃河水作為手中武器:一方要借助黃水破城;另一方欲借黃河水解圍(不謀而合!)。結果滔滔洪水在九月汛期破城而入,城内街市房舍盡被淹沒,“城中可見者,唯鐘鼓兩樓及各王府屋脊、相國寺頂、周王府紫禁城、上方寺鐵塔而已”。第三次,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自張灣決口破南門入城,灌水五周夜,水深三到九尺,圍城八個月。經考古勘探證實,開封城下共埋有六座城:即戰國時期魏國大梁城,唐代的汴州城,五代及北宋時期的東京城,金代汴京城,明代開封城和清代開封城。最早的大梁城已經埋入地下14米,最晚的清代開封城也在3米以下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