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情感 > 正文

認清“人心人性”,才是真正懂“政治”的人

《方墉新學》中人心,有一個重要的貢獻,就是把“人心”和“人性”分開了,原因是分開之後,才能更好地分析一個人的思想動态。

符合人心的是真話,符合人性的是假話

現在向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人心?什麼是人性?

所謂人心,是指人的先天之本能;所謂人性,是指人的後天之教化。作為動物的人,寒而欲暖,勞而欲休,饑而欲飽,是與生俱來的,是不需要教化的。當然,人是一種高級動物,除了上面的動物需求以外,還有區别于一般動物特殊的需求,即精神方面的需求。

認清人心人性,對于了解一個人的内心世界,具有很好的工具作用。

一個人說出來的話,如何判斷是真話還是假話?如果弄清了人心和人性的區别,就很容易判斷了:符合人心的是真話,符合人性的是假話。

人心是人先天之本能,人性是人後天之教化

下面,我們就總結一下,人心和人性各有哪些特征。

一、人心的三大特征。

1、敬畏生命

敬,是指敬重生命價值。畏人心,是指害怕失去生命。人好不容易來到世上一趟,每個人都想價值最大化,所以,隻要能工作,都會幹到生命的最後一息。沒有任何人自動退出曆史舞台,這就是馬斯洛理論的最後一層,“自我價值實現”。

害怕死亡,與“敬重生命”有關,沒有了生命,一切需求都化為烏有。所以,怕死和價值最大化,都是人心。

但是,事實上也有很多不怕死的,比如戰争年代。人為什麼不怕死呢?這要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在生死兩可的情況下,可以選擇生也可以選擇死,比如戰争年代的地下工作者,他們為了人民的利益,毅然決然選擇了死亡。這是黨的教育的結果,屬于人性。另一種情況,就是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反正是死,搏一下或可能有生,這是“趨利避害”的産物,是“人心使然”。

2、渴望公平

俗話說,“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公道自在人心”。無論是什麼人,心中都有對公平的渴望。這是與生俱來,是人心。那些破壞公平的人,強辭奪理認為自己公平的人,是人性。

如果人心不渴望公平了,這個社會将毫無正義可言。

3、追求完美

人心無盡,好了還想再好,沒有滿足的時候。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人的生活需要圓滿,但現實是不圓滿的。這個時候,人就會萌生出一種想法,要是能補圓它,該有多好呀!這個能夠補圓的“東西”,就是“理想”。

現實有多大,理想就有多大。所有的理想,都是在現實的基礎上成長,這一點不是教育出來的,是人心裡固有的,這是人心。所有超出現實的建議,對方都不會聽從。

人心的三大特征

二、人性的三大特征。

1、人總是尊重成功者

簡單說,人都有羞恥之心。但是,這個羞恥之“心”,其實是人性。因為小孩子最初是不懂得羞恥的,後來在大人的教化下,逐步有了羞恥之心。大人的羞恥之心,主要表現在“愛面子”上。所以,愛面子是後天形成的,因此,每個人愛面子的程度各有不同。愛面子既然是後天的教化,所以可以改變。我們應該做到的,就是滿足别人的“愛面子”,盡量做到自己不愛面子。給他人面子,自己不要面子,這樣的人就是“非常人”,“非常人”成功的機會就比“常人”多得多。

在長期的社會交往中,人們發現,大家不約而同地,對職務高的,表示尊重,在商人中,人們也會對錢多的人表示尊重,盡管别人的錢與自己無關。我們把這種情況總結為“人總是尊重成功者”。其實,這個尊重,不一定是從心裡發出來的,更多的是“給面子”,因此,這句話是人性。

2、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程序

這個社會上有不講道理的人嗎?沒有!絕對沒有!你說對方不講道理,對方也會說你不講道理,其實根本原因是雙方的道理不同。

人從小到大,由于父母的水平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會形成各自的思維定勢,這個思維定勢,在《方墉新學》裡面,被稱之為“思維程序”。每個人的思維程序都不盡相同,所以對待一些問題的看法也就存在分歧。

思維程序由“維度”和“境界”構成。維度越多,境界越高,格局就越大。格局越大,考慮問題就越全面,越精準。所以,兩個維度和境界相同的人,對問題的看法驚人的一緻。

明白上面的道理,就能知道如何跟格局比自己大的人打交道,如何跟格局比自己小的人打交道了。

跟格局大的人,不要講“我認為”、“我覺得”之類的話,而是講“您覺得”、“您認為呢”之類的話。如果對說的話不明白,則虛心請教,不能反駁。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要降低自己的境界,耐心一點,否則,你以為他懂了,其實沒懂。

馮夢龍在《智囊》這本書中說過:一操一縱,度越意表,尋常所驚,豪傑所了。意思是,抓住和放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平常的人感覺驚詫的,高端的人卻一切明了。

3、忠誠來自于逐漸形成的信仰

下級習慣對上級表忠心,上級也希望部下對自己忠誠。但是,違反下面幾條的,都是假忠誠。

第一,是否能給對方帶來利益,帶來利益的,有可能忠誠,帶不來利益的,不可能忠誠。

第二,是否已經形成信仰。人都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信仰。如果沒有形成信仰,則忠誠是假話。

第三,這個信仰是逐漸形成的,還是一蹴而就的,決定了忠誠的可靠度。逐漸形成的,可靠;一蹴而就的,不可靠。

總之,忠誠是存在的,但是隻存在于逐漸形成的信仰之中。

因此,要培養忠誠的部下,就要慢慢地讓他形成信仰。

人性的三大特征

以上,就是對人心和人性的解讀。

結論:人心是真的,人性是假的,人心是可以相信的,人性則不可信。

我們把人心人性揉在一起,得出人心人性三大定律。

定律一、人都是魔佛合一。

人身上既有魔性,也有佛性,沒有完全的好人,也沒有完全的壞人。看如何刺激他。用魔性刺激他,他就是魔,用佛性刺激他,他就是佛。不同的刺激,馬上出現不同的反應,所以“人翻臉比翻書還快”。

人都是魔佛合一的,你别嘴硬不承認!

定律二: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為了交換。

這是個颠撲不破的真理。人們付出的,總是想得到回報,如果得不到回報,他就感覺到不公平,認為不公平,心裡就會有氣,心裡有氣,就會找機會發洩。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方墉新學》提出了“為好為常”的理論,能讓幫人者心裡平衡。

“為好為常”,就是把接觸過的人分為兩類,一類是“為好之人”,一類是“為常之人”。

所謂“為好之人”,就是無論在什麼時候,也不論對方對自己的态度如何,都堅定地為對方着想,為對方好,甚至于以德報怨。比如,家裡的父母,自己的妻兒等。

所謂“為常之人”,就是别人如何對你,你如何對待别人,以直報怨。

世界上的真相就是一切都為交換

定律三,誰能夠讓我活得更好一點,我就親近誰。

這是社會上的交際原則,“唯利是交”原則。不管嘴上是否承認,心裡都是這樣想。哪天有用了,就去親近,哪天沒用了,就被忽視。

無論何種業務,無論多大官職,都是與人心人性打交道,都要以人心人性作為出發點。懂得人心人性的人,才是真正懂“政治”的人。

常言親親戚親朋友,現實果真如此嗎?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