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塔·佩雷斯作為科技産業的知名學者,她的理論成功預測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後的一系列發展,也讓她的著作《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一時風頭無兩。
2020年随着新的科技周期到來,她的研究成果再度受到大家關注,前哨科技特訓營當時也和大家分享過她的理論。
有趣的是卡洛塔20年前的研究成果備受關注,她在2021年的一篇文章《The Golden Age at our Doorstep》,中文名“就在眼前的黃金時代”在中文互聯網卻少有人提及。
這篇文章發表在《Faster than the Future》,文中卡洛塔談論了新冠疫情後全球經濟的思考,少有的提出了對未來的分析預測,是理解科技、産業與社會相互影響很好的輔助資料。
今天科技前哨為大家帶來了譯文,由于篇幅所限,總結了卡洛塔對過去幾輪周期的詳細分析。
以下為文章内容。
第一節:技術革命的四個半周期
查理·卓别林的電影《摩登時代》是1930年代大蕭條的縮影。
這部喜劇講述了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漢”角色和他的同伴:寶蓮·高黛飾演的“孤女”,在大規模和自動化生産的時代,窮人如何被壓榨過上失業、饑餓的生活。
電影中,我們會看到這兩個主角夢想着在一個樸素的郊區家中過上豐碩的生活,各種技術讓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然而,電影并沒有告訴的我們最後這個夢想是否實現,給出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這對戀人走在一條嶄新、偏僻又荒蕪的道路上,走向不确定的未來。
新冠疫情後,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類似的時刻,未來充滿了不确定性。大蕭條時期,美國25%的财富集中在最富有的1%人群手中,這個比例與今天的數字幾乎相同。
最近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得出結論,我們面臨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但大部分人都隻把眼下的危機當作疫情的影響,忽視了一個非常關鍵的事實。
這場危機實際上在曆史中反複出現,而它們的源頭常常被稱為技術革命。這是經濟學家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提出的概念,他認為曆次技術飛躍是經濟發展最為關鍵的要素,在這個過程中商業創新者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如今一連串技術革命被歸結成了四個半周期。在每一個周期中,會有一個新的社會群體獲得新的美好生活。
第一個周期發生在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工業革命提升了資産階級的地位,創造了一個生活在剝削條件下但永遠不會離開舞台的工人群體。
第二個周期從1829年開始,引發了維多利亞時代煤炭、蒸汽、鋼鐵和鐵路的繁榮,并見證了新興城市中産階級的誕生。
第三個周期是鋼鐵、重型工程和大航海的時代,這帶來了英國引領的第一次全球化,美國和德國在這一時期成了世界新秀。美好的生活終于延伸到熟練工人以及藝術、文化和娛樂界的每個人。這是勞特雷克、雷諾阿和莫奈等等藝術家最美好多時代。
第四個周期于1908年拉開序幕,亨利·福特的T型車推出,由汽車、石油、高速公路網絡和大規模電氣化推動,并受到郊區化、大規模消費和冷戰的影響,讓所謂的先進西方國家福利大幅提升,工廠的藍領工人終于享受了戰後黃金時代的福祉。
盡管這些革命因其技術而有所區别,但它們都遵循反複出現的模式。每次技術革命的周期都可以分為兩部分:新技術的實驗導入階段和它們正式進入整個經濟體的部署階段。
導入階段技術的發展被金融力量主導,部署階段生産需求是主要力量。前者主要靠市場看不見的手驅動,後者則需要國家看得見的手參與。這兩種狀态在不同階段交替出現,兩者都是幫助技術加快進入社會的方式。
這兩種模式中間常常有一個明确的分界線:危機。通常是股市的崩潰,接着出現一段衰退時期,在這之後整個社會将完成新技術範式過渡到新的社會經濟範式。換句話說,新技術将融入整個社會運作。
我們目前正處于第五段技術革命篇章的曆史性時刻,大部分人很難想象的更美好的未來正在到來。
對于《摩登時代》的主角來說,戰後繁榮将在大約二十年後到來,數百萬工人過上了電影主角夢想中的生活。他們會有他們夢寐以求的房子、家庭,還有一輛車去公司,超市、學校或者海灘。
随之而來的是1971年的一天,英特爾第一台微處理器推出,隻有少部分報紙媒體在不起眼的角落提到這事,當時大多數人都忽視了它。今天看來,這正是第五次技術革命:信息和通信技術革命的開始。
數字時代,智能、可持續和全球增長的真正機會即将到來,一個新的黃金時代正在展開。
第二節:創造性破壞,鍍金時代
技術革命的另一個特點是,雖然前一個階段總會走向停滞,但另一個階段也會接着出現。
當前,工業制造的範式已經達到了自然市場增長的飽和狀态,隻是靠着各種技術、社會變革不斷延長了它的時間。
大規模生産革命在1960年代末達到了飽和點,那時候也迎來了一輪關于各種社會權利的大讨論。1970年代,石油危機、大規模失業、通貨膨脹、環保主義、女權主義是全球的熱點議題。
通過進口替代實現工業化的模式将部分生産轉移到了拉丁美洲和亞洲,降低成本,開辟新市場,西方社會看似走到盡頭的工業化制造延續了生命,推遲了規模化生産制造範式的衰退。
1972年中美建交,西方社會的制造業開啟了向全球的轉移,為了适應新的趨勢美國、英國也做出改變,削弱了工會的力量,金融體系放松管制,金融資本開始尋找下一個釋放生産力的技術。
風險投資不斷尋找創新者,實用化的新技術得以大規模複制,金融資本也越來越多地投入其中。加速變革使貿易和就業變得無關緊要,金融增長才是關鍵指标,這種鍍金時代的繁榮掩蓋了自由市場帶來的各種不平等問題。
沒過多久就到了投資者多于好項目的地步,投機資本完全脫離了生産,并開始走向自我強化的過熱狀态,金融泡沫正式出現,并将達到猖獗的地步,直到它崩潰。
這個新技術取代舊技術的過程中金融的大起大落被熊彼特稱為“創造性破壞”,經濟學家兼風險資本家威廉·詹韋簡明扼要地把這個過程稱為“熊彼特式的浪費”,“亞馬遜花了22億美元才達到正現金流,從燒錢變成賺錢。隻有在泡沫環境中,初創企業才能得這樣的機會”。
第三節:新的結構,黃金時代
曆史一直表明,市場能夠糾正它造成的失衡,隻是糾正常常在重大危機之後,比如金融崩潰、經濟衰退、社會動蕩。
因為社會變革存在極大的阻力,新的技術步入大規模生産需要掃去過去的阻礙。即便在大蕭條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試圖啟動新政,仍然因為幹預太多被指控為法西斯主義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掃除了美國政商兩界的矛盾,開啟了美國大規模生産的序幕。
通過對每場技術革命的總結,我們發現技術潛力兌現都需要建立适當的競争環境,以鼓勵富有成效的商業活動,并确保其利益惠及新的人口階層,這涉及三個要素:促成因素、競争環境導向和動态需求。
過去幾十年大規模生産範式的成功可以很好的用這套模式解釋,原材料和能源成本降低是主要的促成因素,廉價的石油滿足了大量能源需求,誕生了塑料、石化産品等衍生産業,這種範式不可避免地會産生巨大的浪費和環境破壞,但剛剛邁向新時代,這些影響并不重要。
除此之外三件事影響了未來的發展,冷戰産生了大量的軍事、公共技術創新,這些技術最終傳入民用領域,帶來了計算機、互聯網等系列變革;馬歇爾計劃和戰後重建打開了全球分工的新秩序;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美國生活方式郊區化帶動的第一輪城市化趨勢。
據說,在凱恩斯的建議下,羅斯福推動了在郊區興建樓房的項目,幫助中産階級和工人階級獲得住房,也讓道路交通系統鋪開,這使得相對落後的郊區能夠成本更低的完成城市化轉型,産生了一個巨大的經濟福利外溢,從住房到基礎設施,再到超市、學校、醫院等等無窮無盡的其他設施快速增加,也最終傳導到企業、創業者的飛速增加。
這一系列需求背後都是看得見的手驅動的,例如抵押貸款和失業救濟金政策作為支撐,幫助大量中産階級解決了對未來的焦慮,擴大了住房和消費的需求;養老金讓人們能規劃更長遠的收益,進一步提振了需求。
與之對應的是數字革命的導入期,三場具有變革潛力的危機可能正在引導我們進入下一個黃金時代之中。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文章全文翻譯及原文已上傳前哨科技特訓營,歡迎你打開閱讀,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這會對我們非常有幫助,更多精彩内容明天見~
科技前哨,每天都為你點亮。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