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100多米厚的煤層,是如何形成的?遠古地球哪來那麼多植物?


大家都知道煤炭是重要的工業原料,也是重要生活燃料。一直以來,我們人類享受着煤炭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各種便利。
從人類開始工業化開采地下煤炭開始,人們一般把煤層層分為4類。
1米3以下的厚度是薄煤層,1米3到3米5之間是中煤層,超過3米5的就是厚煤層了,如果超過8米就是特厚煤層。
達到特厚煤層級别的資源就已經很少了,但是世界上還是有那麼幾個地方,幸運的形成了超過100米的煤層。
可能有人會問,厚度超過100米的煤層是怎麼形成的呢?
我們知道煤是由古生植物經過地層産生的高溫高壓變化而成的,而且在地球上煤炭儲量占了所有化石資源的67%,可見煤層需要多極多的植物才可能形成。
在遠古時期,地球上有那麼多植物嗎?特别是形成厚達100米地沒成,那得需要多少植物?這成了科學家心中的謎團。
科學家們通過分析煤的成分和地球地質年代。
把煤的形成年代分為三個成煤期,
第1代成煤期,是蕨類植物的天下,形成的煤都是我們看到的褐煤,屬于劣質煤
第2代成煤期是裸子植物的時代,形成的煤燃燒值比較高,
到了第3代成煤期,則成了被子植物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煤層還夾雜着油頁岩。
無論哪一個時代形成的煤都需要豐富的植被資源為基礎條件。
古代的植物逐層被埋藏在地下,經過複雜的生物化學物理化學變化,在高溫高壓隔絕空氣的情況下,才逐漸形成煤炭層。
在所有條件都具備之後,要形成100米厚度的煤層,确實還需要一點運氣。
據科學家們研究統計,地質時期地球上的植物物種有5億到10億種之多,但是經過地球漫長的演化,加之植物物種類之間的競争,很多植物死亡并已經深深的埋在地下。
當某一地帶植物極其豐富,而且地質結構十分穩定又緩慢的變化。自然死亡的各種植物堆積起來,再在緩慢的被覆蓋,經過幾千萬年的穩定疊加和生化反應,這樣極其緩慢地幸運形成厚達100米的煤層。
任何一種厚度的煤層都是一種地質學上的演化奇觀,厚達100米的煤層更是可遇不可求。
煤炭資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産中已經廣泛的使用了近百年,現代工業的發展更是建立在煤炭的基礎上。
但是煤炭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總是有枯竭的時候。
如果是把煤炭僅僅是作為一種能源物質燒掉,對現代工業來說是太可惜了。
現在的科學技術已經對煤炭有更多更廣泛的研究和應用,但是仍然資源的枯竭趨勢,仍然令人擔憂,必須另外拓展可以替代煤炭的新資源。
慶幸的是,目前人類對煤炭資源的利用還隻是局限于陸地,也許有一天,人們開始在海底尋找煤炭資源。
幾千萬年上億年的地質演化,滄海桑田,煤炭資源不應該隻出現在陸地上,這是肯定的。
相信腦洞大開的科學家們一旦把目光投向海底的時候會發現更多的煤炭資源。
當然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我們還是要加倍珍惜地球包括煤炭在内的各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不應該随意的貪婪的索取。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