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全國重點推薦藝術名家·​張耀明

張耀明,中國畫家。1959年生于山東諸城。常居北京,山東。字澹之,号聽風堂,一壺,澹園,澹翁。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香山畫院常務副院長,龍瑞工作室畫家,山東畫院高級畫師,央視書畫頻道特邀藝術顧問,齊魯山水畫研究院副院長,張擇端書畫研究院院長,諸城市政協書畫院副院長,國家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享受政府津貼。

作品得宋元諸家、髡殘、八大,石濤等影響,筆墨渾厚清新、風格古拙樸茂。中國畫作品曾獲第七屆中國體育美展金獎,第三屆、第八屆泰山文藝獎銀獎、銅獎,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2000、2001、2008、2013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第十六屆世界美術大會美術特展,全國首屆城市山水畫展暨第五屆深圳國際水墨畫雙年展等數十次全國美展。在《美術》雜志、《光明日報》、香港《大公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美術報》、《中國書畫報》、中央電視台等百餘家新聞媒體專題報道宣傳,出版畫集專著30餘本。曾随中國書畫家藝術交流團赴日本、韓國、朝鮮、緬甸、港澳、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地區舉辦展覽進行藝術交流,多幅作品被國際友人和美術館、畫廊收藏。并由多家媒體評為最具收藏價值和升值潛力的中國畫家。

胸藏丘壑·畫由心發

——張耀明山水畫的意境之美

文/李起敏

中國山水畫重達意抒情。表現意境曆來是山水畫構思的核心,它關系到作品的深度、格調及感人力量的強弱,因此,山水畫大家李可染先生說:“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

繪畫的意境,是指創作活動中的形象思維而言。北宋文學家蘇轼打過一個比喻:“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鹘落,稍縱則逝矣。”觀物取象而後“胸有成竹”,想象、構思才能“見其所欲畫者”,而“兔起鹘落,稍縱即逝”,則意味着一個快速的表達過程,生動地概括了察物、造型、寫意一整套本領,其中包括着生活、立意、想象、形象思維、典型塑造:一環扣一環,有機地聯系着,凡能創意而非仿古的畫家,都有這樣的體會。

張耀明描繪的山水畫景象,并非自然山川的真實摹寫,而是“應目會心”,“畫由心而發”,作品融進畫家自身的審美追求和思想感情,灌注了畫家對生活、自然的真切感受和認識,體現了畫家主觀創作意圖,從而形成“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這即是畫家想要書寫的山水畫的意境。意境不是局部的點畫,而是整幅畫面總體的情、意、趣、格,它表現出的美感是多種多樣的,或為清奇,或為空靈,或為渾成,或為綿密。一幅好畫,令你在一種精神境界裡神遊,得到充分的美感享受,這種美感形式即為意境。張耀明在他的山水畫創作中始終把握了這一點。

張耀明的山水畫意境體現着物我為一的創造精神,這種充滿生機的創造絕不是一堆堆僵化、呆闆的圖形。正如石濤所說:“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終歸于大滌也。”石濤指出,這草稿中的奇峰已非客觀的奇峰,乃對景造意的産物,它經過想象和形象思維而成為物之我化,客觀之主觀化了,因此才可以說它脫胎于石濤,并為石濤所特有。這種由外而内、因物動性進而由内而外,寄情于物的過程說明了畫中意境建立的過程。

山水畫意境的建立來源于生活及自然,但必須與主觀相契合,隻有物我一緻,才有情景交融。北宋範寬從汴京移居終南、太行山中,“對景造意”,“居山林間,常危坐終日,縱目四顧,以求其趣,雖雪月之際,必徘徊凝覽,以發思慮”,他認為“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王國維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物我一緻才能構成意境的靈魂。在這裡“我”具有主動性和能動性。畫的意境有時是無法在生活、自然中直接找到的。有些畫比之生活原型有很大的改動,确乎在“似與不似之間”,卻更能讓你感到真實可信。張耀明在他的太行山對景寫生中,删撥大要,凝想形物,進行藝術想象的提煉,畫面中那種太行山特有的山林氣勢,變幻風雲,那種帶有感情色彩的取舍和強調,使讀者不得不歎服畫家的意境創作。所謂“君子不以人知不知而敦道德,山川不以人遇不遇而興雲雨”,張耀明營造的山水畫意境,有時就是依靠觀衆在想象中感受真情實感時所獲得,但不管多麼玄妙的意境和神奇的形象,總是脫離不了最原始的自然形态和神韻。

張耀明山水畫意境之美既體現着客觀對象的實在性,也體現着主觀反映的能動性及表現方法的多樣性。他憑借着長期繪畫經驗在既紮實又灑脫的基礎上,使自己的作品融入強烈的感情色彩,這是畫家對大自然的真和樸的概括和強化的結果。山水畫是在特定的空間組織形象,構成意境,作用于人的視覺而産生感染力量,所以意境的創造離不開與之相适應的藝術形式。構圖、筆墨、色彩、虛實……諸因素是構成意境的基礎。新穎的藝術形式、技巧不僅有利于表達新的意境,而且它本身就能給人一種新鮮的美感,這是藝術形式相對獨立性所決定的。

山水畫新意境的創造必須同時強調藝術形式、技巧的創新。我國古代山水畫家十分重視與意趣相應的筆墨韻緻的研究。如鄭續《夢幻居畫學簡記》說:“意欲簡古,筆須少而秃”,“意欲奇幻,則筆率形颠”,“意欲蒼老,筆重而勁,筆筆從腕力中折出”,“意欲淋漓,筆須爽朗流動”等。強調新的意境創造,必須着眼于意趣、境趣、筆情墨趣及色趣的和諧統一,這是它們的相互依存關系所決定的,非此不能“臻于化妙” 。張耀明在他的山水畫創作實踐中始終恪守古訓,體味把握畫面上每一個細節的筆墨韻緻,追求筆精墨妙的山水畫藝術境界。其作品時而蒼茫古樸,撲朔迷離,時而秀美空靈,逸趣隽永,體現了畫家的主觀審美藝術世界與大自然的造化鐘神秀的共鳴與相融。

張耀明師古不泥,畫境由心生發。縱觀張耀明山水畫無論是氣勢磅礴的宏篇巨制,還是充滿了文人氣息的隽秀小品——山水冊頁、手卷、扇面等都充滿了詩情畫意,顯現出或空靈、隽永、含蓄、蘊藉,或迷遠飄渺、奇妙幻境,或雄渾幽深、氣勢如宏的意境之美。

張耀明認為:通過事物的現象來認識事物的必然,并加以表現,乃是畫家長期的、畢生的追求。作為一名山水畫家應該不斷深入生活、感受自然、活躍想象、抒發情思,賦予作品以生命,寫出胸中丘壑,畫中之“詩”。張耀明正值藝術創作的高峰,我們期待畫家在未來的藝術創作中日新月異,創作出更多意境深遠,筆精墨妙的山水畫作品。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