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北碑佳作——雲峰刻石

雲峰刻石是北魏書法藝術三大寶庫之一,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書體介乎隸楷之間,被譽為'隸楷之極'。以《鄭文公碑》為代表作的雲峰刻石,被尊為“北書第一”、“天下奇珍”,其書寫者鄭道昭被尊為北方書聖,南與王羲之并駕齊驅。

圖1《鄭文公下碑》拓片局部 雲峰刻石是我國北朝時期(386-581)遺存下來的大型書刻群體。它分布在山東半島的三地(萊州市、平度市、青州市)四山(雲峰山、大基山、天柱山、玲珑山),計有北魏刻石四十種,北齊刻石五種。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雲峰四山被中國書法家協會評為書法名山。

圖2平度天柱山之上遊天柱下息雲峰題字

雲峰刻石的出現,是與鄭道昭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鄭道昭(455?—516),字僖伯,自号中嶽先生,河南荥陽人,《魏書》有傳。在光州(治所即今萊州市)、青州刺史任内,鄭道昭常于公務之暇,率僚佐、攜道俗,徜徉于四山之上,設齋築壇,談經論道,寄情山林,為後世留下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産。北齊河清三年(563),鄭道昭第三子鄭述祖繼任光州刺史,往尋父迹,不勝感慨,亦有詩銘刻于山崖壁間。

圖3雲峰山遠景

圖4天柱山近景

雲峰、大基、天柱三山地處膠東半島,北魏時屬光州治轄。玲珑山地處魯中山區,北魏時屬青州。四山有優美的自然景觀,而濃厚的人文景觀,則緣于衆多的北朝刻石。根據分布情況,擇其著名者,以飨觀衆。

1、雲峰山刻石。雲峰山共有北朝刻石21處,其中北魏刻石20處,北齊刻石1處,均分布在北陰和山頂。其中,最為著名者為《鄭文公下碑》。

圖5 《鄭文公下碑》原石

圖6《鄭文公下碑》拓片

《鄭文公下碑》,位于雲峰山山腰底部,為山中諸刻之冠。巨石橫卧,面向東,筆直如削,镌刻碑文,刊刻于永平四年(511)。刻面稍經加工,高約2.8米,寬約3.66米。碑文記述荥陽鄭氏家族曆史及鄭道昭之父鄭羲生平事略,文多溢美。碑額“熒陽鄭文公之碑”,正書2行7字,字徑7-12厘米,用斬截的方筆書成,氣宇軒昂。碑文字徑5厘米,正書51行,行29字不等,共1237字,僅4字部分或全部殘滅,3字遭到破壞緻殘,字字法度謹嚴,遒勁秀美。

圖7《觀海童詩》原石

圖8《觀海童詩》拓片

《觀海童詩》刻石刻于北魏永平四年至延昌元年(511—512)。在雲峰山北麓《耿伏奴題字》南偏東4.85米處。石呈不規則的三角狀,高2.2、寬3.5、厚1.8米,詩刻為魏書體,方筆為主,間以圓筆。字徑12厘米,字溝深0.9厘米,計104字。

圖9《論經書詩》原石

圖10《論經書詩》拓片

《論經書詩》刻于北魏永平四年(511)。在雲峰山北麓“虎頭岩”北偏東13.3米處。石為不規則的三角狀,高5.22、寬6.66、厚3.20米。刻面高3.38、寬3.5米。詩刻為魏書體,以方筆為主,間以圓筆。字徑15厘米。刻20行,行7—21字不等,計324字。

2、天柱山刻石。天柱山在平度市城北偏東約20公裡,海拔280米,刻石多分布在東主峰之陽,北魏刻石4處,北齊刻石2處。《鄭文公上碑》刊在山腰處,這是鄭道昭莅任後的第一件作品。時任北魏光州刺史的鄭道昭為其父鄭羲先後刻制了兩塊功德碑,在天柱山先刻的為“上碑”,在雲峰山後刻的為“下碑”。

《鄭文公上碑》位于天柱山之陽,碑身由一塊天然碑狀石稍經加工而成,高3.5米,寬1.5米。碑文楷書20行,滿行50字,計881字。其内容主要是為荥陽鄭氏家族歌功頌德,重點記述了鄭羲的生平和事迹,多谀詞且有失實,但其書法,結字寬博,筆力雄強。

圖11《鄭文公上碑》原石

圖12《鄭文公上碑》拓片

圖13《上遊天柱下息雲峰》原石

圖14《上遊天柱下息雲峰》拓片

《上遊天柱下息雲峰》題字刻于北魏永平四年(511)。在天柱山主峰西側。刻面高0.76、寬0.7米,未經加工,但較平整。刻字為魏書體,以方筆為主。字徑10—16厘米,刻3行,行3字不等,計13字。

3、大基山刻石。大基山共有北朝刻石14處,其中北魏刻石12處,北齊刻石2處,多分布在四面山峰、“道士谷”腹心地帶及南北路口處。

圖15《仙壇銘告》原石

圖16《仙壇銘告》拓片

《仙壇銘告》刻于北魏延昌元年(512)鄭道昭離任光州之後,刻石是為保護五仙壇及其草木而作,為正書佳品。在大基山“道士谷”南山門入口處左側崖壁上,與《雲居館題字》、《石人名題字》兩刻同在一摩崖石面上,在左側。刻面高0.5—0.8、寬0.4米。刻字為魏書體,字徑5—7厘米,字溝深0.4厘米。刻5行,11-13字不等,計53字。

圖17《仙壇詩》原石

圖18《仙壇詩》拓片

《仙壇詩》刻于北魏延昌元年(512)。在大基山西峰山腰間一塊獨立的長方體巨石東側。巨石俗稱“琵琶石”,高3、寬4.85、厚1.5米。刻面高2.4、寬1.75米,未經加工。刻字為魏書體,方筆居多,間以圓筆。字徑11厘米。刻13行,行19字不等,計206字。

4、玲珑山刻石。玲珑山在青州市城西16公裡,古名“百峰山”。山上怪石嵯嵯,洞窟幽深。主峰摩天頂海拔576米。玲珑山觀存北朝刻石4處。谷底之西嶺東坡崖壁上,南北排列着《遊槃題字》和《白駒谷題字》。

圖19《白雲堂中解易老題字》原石

圖20《白雲堂中解易老題字》拓片

《白雲堂中解易老題字》刻于北魏延昌四年(515)。刻石在玲珑山主峰之陽一天然洞口左側石壁上。刻面石灰岩質,高0.29、寬0.28米,凸凹不平。刻字為魏書體,多用方筆。字徑6厘米,字溝深0.3厘米。刻4行,行2—4字不等,計13字。

圖22 《白駒谷》原石

圖22 《白駒谷》拓片

《白駒谷》題字刻于北魏延昌四年(515)。在玲珑山白駒谷内。刻面高1.23、寬0.42米,未經加工。刻面石灰岩質,高2.5、寬1.15米。刻面布滿細石線,但未影響刻字。刻字為魏書體,方筆。字徑35厘米,字溝深1.5厘米。刻1行4字。

時任光、青二州刺史的鄭道昭及其子鄭述祖是雲峰刻石的策劃者、主持者或書寫人,為後人留下了一個大的書刻群體。刻石群記載了鄭氏家族的家世功德,内容還兼具宗教色彩,具有很高的曆史研究價值。

雲峰刻石是我國古代魏碑書法的代表作品之一,刻石場面博大,氣勢宏偉,或鴻篇巨制,莊嚴肅穆;或信手揮灑,輕松活潑,堪稱中國書法史上一絕。刻石總結了篆、隸以來,特别北魏初期書體的創作經驗,吸收了有益因素,擯棄了粗陋的野氣,保留和淨化了時代的藝術精華,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國的書法藝術開辟了一代新風。它所處的時代,是我國書體由隸到楷的過渡時期,而魏書正是這種演變軌迹的充分體現。因此,雲峰刻石在國内外書法界具有很高的影響力。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