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天台山日記1
徐霞客2
癸醜之三月晦3,自甯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四月初一日,馬首西向台山。雨後新霁4,泉聲山色,往複創變,翠叢中山鵑5映發,令人攀曆忘苦。飯6于筋竹庵。從筋竹嶺7南行,則向國清8大路。行五裡,過筋竹嶺。嶺旁多短松,老幹屈曲,根葉蒼秀,俱吾阊門9盆中物也。又三十餘裡,抵彌陀庵。上下高嶺,深山荒寂,泉轟風動,路絕旅人。
初二日,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頂,以朗霁為緣,蓋連日晚霁,并無曉晴。及五更夢中,聞明星滿天,喜不成寐10。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烨烨11。上數裡,至華頂庵;又三裡,将近頂,為太白堂12。循路登絕頂13,荒草靡靡,山高風冽,草上結霜高寸許。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樹14,玲珑彌望。嶺角山花盛開,頂上反不吐色,蓋為高寒所勒15耳。仍下華頂庵,越三嶺。溪回山合,木石森麗,一轉一奇,殊慊16所望。二十裡,過上方廣,至石梁,禮佛昙花亭。下至下方廣,仰視石梁飛瀑,忽在天際。暝色17四下,停足仙筏橋,觀石梁卧虹,飛瀑噴雪,幾不欲卧。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18即在亭外。梁闊尺餘,長三丈,架兩山坳間。兩飛瀑從亭左來,至橋乃合流下墜,雷轟河隤19,百丈不止。餘從梁上行,下瞰20深潭,毛骨俱悚。梁盡,即為大石所隔,不能達前山,乃還。循寺前溪,複至隔山大石上,坐觀石梁。為下寺僧促飯,乃去。飯後,十五裡,抵萬年寺。寺前後多古杉,悉三人圍,鶴巢于上,傳聲嘹呖21,亦山中一清響也。日暮,入國清。
1《遊天台山日記》:選自《徐霞客遊記》,是徐霞客第一次遊覽天台山後寫下的遊記,也是整部《徐霞 客遊記》的開篇之作。《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天台(tāi)山,又稱“台 山”,位于浙江東南,是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發源地。2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 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中國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的作者,被後人稱為“遊聖”。3癸醜之三月晦:即萬曆四十一年三月三十日,公曆為1613年5月19日,此日也是《徐霞客遊記》的開 篇記載的第一個日自,故稱“開篇日”。2011年3月,國務院據此将5月19日定為“中國旅遊日”。癸 醜,幹支紀年法,即萬曆四十一年。晦:農曆每月最末一天。4霁(jì):雨止天晴。 5山鵑:指山嶺上盛開的杜鵑花,又稱映山紅。 6飯:吃飯,名詞作動詞。 7筋竹嶺:應即今金竹嶺。8國清:國清寺,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開創的第一個本土化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祖庭。9阊(chānɡ)門:蘇州的一個城門,這裡指代城裡。 10寐:睡着 11烨烨(yè yè):火焰很盛。
初五日,有雨色,不顧,取寒、明兩岩道。入山,峰萦12太白堂:詩仙李白(李太白)曾再次結廬吟詩的草堂。13絕頂:華頂峰,在天台縣東北境,為天台山最高峰,海拔1098米。峰下有善興寺,即華頂寺。14琪花玉樹:古人想象中仙境裡的花木,這裡指雲錦杜鵑等美麗的鮮花和白玉般的綠樹。 15勒:限制。 16慊(qiè):滿足。 17瞑(míng)色:暮色。 18梁:橋。石梁:即石梁橋,在中方廣,是銜接兩山的花崗岩天生橋,長約7米,中央隆起如龜背,狹處 僅半尺左右。水有兩源,東為金溪,西為大興坑溪,合流後自梁底向下飛墜,形成上有石梁下有飛瀑的奇 特景觀“石梁飛瀑”。 19隤(tuí):倒下;崩潰。 20瞰(kàn):從高處往下看,俯視。 21嘹呖(liáo lì):形容聲音響亮而清遠。
水映,木秀石奇,意甚樂之。三裡,至明岩。明岩為寒山、拾得22隐身地,兩山回曲,《志》23所謂八寸關也。入關,則四周峭壁如城。最後,洞深數丈,廣容數百人。洞外,左有兩岩,右有石筍突聳,上齊石壁,相去24一線,青松紫蕊,翁苁25于上,恰與左岩相對,可稱奇絕。出八寸關,複上一岩,亦左向。岩外一特石,高數丈,上岐立如兩人,僧指為寒山、拾得雲。飯後雲陰潰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崖頂上,對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六七裡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視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闊八十步,深百餘步,平展明朗。循岩石行。岩坳有兩石對聳,下分上連,為鵲橋,亦可與方廣石梁争奇,但少飛瀑直下耳。循溪行山下,一帶峭壁巉26崖,草木盤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荊,映蔭溪色,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壁上鑿孔以行,孔中僅容半趾27,逼身而過,神魄為動。從小路向桃源28,日已堕,乃至坪頭潭29。
22寒山、拾得:唐代二僧。寒山曾隐居天台山寒岩,往還于天台山國清寺,和拾得友好,善作白話詩,有 《寒山子集》二卷。拾得原是孤兒,由國清寺僧豐幹收養為僧,故名拾得,亦能詩,有《豐幹拾得詩》一 卷。後人常以寒山、拾得并稱,後被清雍正皇帝賜封為“和合二仙”。 23《志》:指《大明一統志》。
24去:距離。 25蓊苁(wěnɡcōnɡ):草木茂盛。 26巉(chán):山勢高峻。 27趾:古代指足,非單指腳趾。28桃源:即桃源洞,又名劉阮洞,即傳說中劉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藥遇仙處。29坪頭潭:即今平鎮,在天台縣西境,始豐溪北岸。
初七日,自坪頭潭行,渡溪入山,有館曰桃花塢。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飛泉自上來注,為鳴玉澗。澗随山轉,人随澗行。攢巒夾翠,涉目成賞,大抵勝在寒、明兩岩間。循塢30東南行,尋“瓊台”、“雙阙”。循路攀援,始達其巅。下視峭削環轉,一如桃源,而翠壁萬丈過之。峰頭中斷,即為雙阙31;雙阙所夾而環者,即為瓊台。台三面絕壁,後轉即連雙阙。
初八日,離國清,從山後五裡登赤城32。赤城山頂圓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
30塢(wù):四面高中間低的山窪。31阙(què):古代宮殿、祠廟、陵墓前面的建築物。先築高台,上修樓觀,通常左右各一,中央缺而為 道,故稱“阙”或“雙阙”。此處形容天然峰崖如一對阙樓,故得名“雙阙”。32赤城:指赤城山,為天台山支脈,丹霞地貌,山色微赤,形如城堡,故得名。山上有道教第六洞天玉京 洞、濟公佛院、梁妃塔等景觀,是佛道雙修之地。
《遊天台山日記》譯文
癸醜年三月三十日,從甯海縣城西門出城。天空陰雲盡散,陽光明媚,人的心情、山中的景物,都有喜悅之态。
四月初一日,勒馬從西面向天台山進發。雨後新晴,秀美的山色中叮咚的流泉聲随處可聞,反複地變化出新的景觀,綠樹叢中怒放的紅杜鵑花相互輝映,令人忘卻了攀登跋涉的辛苦。
在筋竹庵裡休息、用飯。從筋竹嶺向南走,就是通往國清寺的大路。走過五裡路,翻越過筋竹嶺。山嶺近旁很多又老又矮的松樹,變形的樹幹彎彎曲曲,樹根松葉青綠秀麗,好像城裡人家盆景中栽種的奇異清秀的松樹樁。又走三十多裡,才抵達彌陀庵。在高峻的山嶺裡爬上爬下,深山裡很荒涼寂靜。泉水轟鳴,勁風動地,山路上沒有其他旅行的人。
初二日,傍晚時抵達天封寺。睡卧床上,還惦念着明晨登攀峰頂的事,若有緣份則雨停天朗,因為連日來都是晚上雨後轉晴,并沒有一天是天亮時晴朗。到五更時從夢中醒來,聽說滿天都是明亮的星星,喜歡得無法再入睡。
初三日,清晨起床,果然見陽光如火光一般閃耀。向上攀爬數裡山路,到達華頂庵。再走三裡,到達太白堂,已快要接近華頂峰了。順山路登上天台山絕頂華頂峰。峰頂上,四處的荒草被勁風吹得紛紛倒伏,峰高因而寒風凜冽,草上結的霜約有一寸多厚。而回顧峰下四周的山巒上,美麗的鮮花與碧玉般的綠樹,滿眼望去覺得非常玲珑精美。山腳下山花盛開,峰頂上反而不開花,大概是因為高處寒冷所造成的。沿舊路下山到華頂庵,越過三座山嶺。溪水潆洄,山巒重重,樹木叢生繁密,岩石光采煥發,轉過一個地方就有一處奇景,使觀賞願望得到很大的滿足。
走了二十裡路,經過上方廣,到達石梁,在昙花亭敬佛。往下走到下方廣,仰視石梁飛瀑,忽然覺得它似乎從天際傾瀉下來一樣。夜色四處降下時,在仙筏橋上停下腳步,在朦胧的夜色中觀賞如彩虹的天然石橋,瀑布水花飛濺有如噴雪一樣的奇妙景觀,幾乎使人不想去睡。
初四日,碧藍的天空萬裡無雲,廣袤的群山一片墨綠。
顧不上吃早餐,就沿着仙筏橋登上昙花亭,石梁橋即在昙花亭外。石梁橋寬一尺多,長達三丈,架在兩山坳之間。兩般飛瀑從亭左邊流來,至橋邊彙合成一股急流向下飛墜,形成瀑布,響聲有如雷聲轟鳴,如河堤坍塌,瀑布高達百丈以上。我從石橋上走過去,向下俯視深潭,不禁毛骨悚然。走過石橋,就被前面的大石所阻隔,不能由此去前山,于是返回原路走。順着寺前的溪水,再爬上阻隔前山的大石上面,坐下來觀賞石橋。因為下方廣寺的僧人催促去吃飯,于是起身離開。
吃過飯後,走十五裡路,抵達萬年寺。萬年寺寺前寺後有很多古老的杉樹,都有三人合抱那麼粗,鶴群在樹上築巢,傳來的鶴鳴聲響亮而清遠,也是深山中的一種清脆的響聲。
傍晚時分,進入國清寺。
初五日,雖有下雨的迹象,也顧不及了。選擇了去寒岩、明岩的道路。進入山中,山峰倒映在潆繞流動的溪水之中,樹木秀麗,岩石奇異,心情因此而很快樂。又走三裡路,到達明岩。明岩是寒山、拾得兩位高僧隐居之地,兩座山迂回曲折,即《大明一統志》所記述的八寸關。
進入八寸關,則四圍的陡峭石壁有如城牆。最後面有一山洞,深有數丈,寬處能容納數百人。山洞外面,左邊有兩座石岩,右邊有石筍高聳,頂頭與石壁高相等,而距離僅有一線之地。石筍頂上青松和紫色的花蕊生長茂盛,恰好與左邊的兩座石岩相對峙,可以稱得上是奇絕之景觀了。走出八寸關,再登上一座石岩,也是方向朝左。石岩外有一奇特的石頭,有數丈之高,上部分開成兩部分,就像兩個站立的人,當地和尚指點為寒山、拾得的化身。
初六日,走六七裡路後到達寒岩。石壁筆直向上有如刀劈一般,仰視空中,有很多洞穴。岩壁半山腰有一洞穴,寬八十步,深一百多步,洞内平坦而明亮。順着石岩右邊走,山岩的低窪處有兩塊岩石相對聳立,下部分開而上部相連,這就是所說的鵲橋,可以與上方廣寺的石橋互争奇異,隻是少了飛濺的瀑布直瀉這一景色罷了。
順溪流走到山下,這一帶都是峭壁嵘崖,草木盤結,樹枝下垂,裡面有很多海棠樹、紫荊藤,濃蔭倒映溪中,更增添景色的優美。香風飄來的地方,玉蘭花、芬芳的香草,處處都有,沒有窮盡。走到一山嘴處,岩壁筆直插到澗底,澗水深而湍急,四旁沒有可行走的多餘地方。岩壁上鑿有石孔用來通行,石孔僅僅能容下半隻腳,身體貼近岩壁而過,使人驚心動魄。
從小路去桃源洞,太陽已經落山,就到了坪頭潭。
初七日,從坪頭潭開始,渡過溪水入山,有一處房舍,叫“桃花塢”。順着深潭邊前行,潭中的水清澈、碧藍,飛濺的山泉水從上注入潭中,叫作鳴玉澗。澗水順着山流轉,人則順着澗水邊走。簇擁的山巒到處夾雜着翠綠的樹木,凡是眼睛看到的都是可觀賞的景緻,景緻的優美大體上可與寒岩、明岩這兩岩相媲美。
從桃花塢出來向東南方走,去尋覓“瓊台”、“雙阙”兩處勝景。順山路攀援而上,才到達山巅。向下俯視那陡峭逼削而環轉的山岩,完全就像桃源洞的景緻,而布滿翠綠樹木的萬丈岩壁則超過了桃源洞的險峻。山峰之頂中間被斷隔分開,就是所說的“雙阙”;夾在雙阙正中間的環形石台,就是瓊台。瓊台的三面都是絕壁,後轉就與雙阙相連。
初八日,離開國清寺,從山後走五裡路後登上赤城。赤城山頂上圓形的岩壁聳起,很特别,看起來像一座城,而岩石的顔色微微發紅。
上一篇
生活,慢下來才能幸福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