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養兒女

作者:王朝書

小闆場村從90後開始,很少下地幹活。除了幾戶家庭特别困難的孩子外,幾乎都是宅男宅女。放假了,一部手機在手,窩在房間裡,不出門。

孩子不下地幹活,父母也不催罵。退耕還林後,小闆場村的土地,隻夠50及其以上的老人們耕種。60、70及80,以打工、做生意或運輸業為主要來源。村民的經濟收入明顯比我在村裡時增加了。有了錢,孩子們也穿得體面了。加之很少到地裡勞作被太陽暴曬的緣故,小闆場村的小孩全都長得幹幹淨淨,清清爽爽的。顯出了男孩的帥氣和女孩的美麗。其中,我堂姐的小兒子,一個2000後,先生覺得他的長相簡直就是電影明星的臉譜。比之胡歌也不遜色。因為他的長相,先生甚至鼓勵他考電影學院,走明星的道路。可是,他卻對自己出色的長相毫無覺知。

村裡的孩子在物質上越來越和城裡人不差一二。到2010後,吃的、穿的、玩的都完全是城裡孩子的架勢。堂兄的幺女、萍姐的孫女、小孃的孫女,都被大人嬌着,慣着。堂兄的幺女,不吃蔥,即使蛋炒飯裡的一點蔥也要挑出來。她不愛吃飯,喜歡吃巧克力。堂嫂就順着她的口味,以巧克力為主糧來喂養她。如此,喂養了兩三年。去年,堂嫂開始逼着女兒吃飯,吃青菜。萍姐的孫女,吃餃子隻吃皮,不吃餡。萍姐就将餃子餡給她咬掉,剩下餃子皮喂她。小孃的孫女,假期回家,即使将牛奶沒喝完就倒了,小孃也不會罵她。村裡人之所以對孩子這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從何時起,接受了一個觀點“富養女,窮養兒”。

過去,小闆場村的習慣是兒女都窮養。因為窮,為了養家糊口,不管兒子還是女兒,三歲之後,就沒有閑着的,開始做力所能及的活計。有的,甚至做超出年齡段的農活。比如,我兒時的夥伴冬兒,在她母親去世後,不僅要扯豬草喂豬、做家務,還要像大人一樣,上山砍柴。那時,她僅十二歲。在小闆場村,女兒做的活計種類卻比兒子多。不僅田間地頭的要會,還要做竈上的及手上的活計。村民培養女兒的方向就是下得了地、進得了廚、做得了衣。這樣的培養方向,針對每一個女孩。不管是在校念書的,還是辍學在家的。隻要有時間在家裡,父母必然讓她學習種地、做飯、喂豬、剪鞋樣等。大人認定,隻有三樣都精通,才能嫁個好人家且出嫁後才不會受到婆婆的刁難。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衣服不用縫了,地不用種了,廚房也不用進了,女兒怎麼養,村民們不知道。他們聽從當下社會流行的觀點,“富養女”。

網絡上,明星李某,她的女兒全身上下被名牌包裹。一個包包價值十多萬。家裡一個月的生活費高達幾十萬。冰箱裡塞滿了山珍海味。

商人汪某某,對兒子嚴加要求,對女兒則百般疼愛。他的意思大概是,兒子将來要承擔責任,所以要嚴格對待,女兒嘛,則是用來疼的,所以不用那麼辛苦學習。

歌星王某,将女兒送進貴族學校,每年學費4萬美元,折回人民币32萬。32萬元,在小闆場村,相當于兩個大貨車司機一年收入的總和。

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将女兒當公主養。十指不沾陽春水,不知人間疾苦。對于這種培養模式,我并不認同。他們無意中讓女兒認定了自己生來就不是承擔責任的,就是為了享受的。他們對女兒的各種嬌養,斬斷了女兒和自然、和人類的聯系,最終斬斷了和生命終極啟示的關系。

先生說,不管過去的“窮養”還是現在的“富養”,都不是将女人作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人而對待的。過去,貧窮的時代,女人是粗糙的多功能型用品;現在,富裕的時代,女人是精緻的有品位的用品。“窮養”或“富養”,都是為了增加女人的附加值,都抹殺了女人身上蘊藏的上帝性。先生說,男人和女人,都是第二性的。男人和女人内在的上帝性,才是人的第一性。覺知上帝性,女人與男人一樣,成會為獨立人格的人,而不是物品。如何開啟女人與男人身上的上帝性,才是教育的方向。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