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輸入,大家或許都遇到過:
明明這本書我認真看完了,為什麼很多内容都不記得了?
明明概念我都理解了,為什麼還是不會用?
明明這個思路我看到過,為什麼還是不會分析問題?
明明方法論我都知道了,為什麼還是做不好這件事?
......
這些其實都是輸入不到位的問題,也是在這個知識泛濫的時代,每個學習者都會面臨的一個問題。如果不解決它的話,長時間下來,我們看似學了很多,卻沒什麼成長。
其實,歸根揭底,輸入不到位的問題主要出在了三個方面:缺少對信息的整合和處理、缺少深度思考,不明白為什麼而學、缺少他人的參與,難以看到學習效果。
而輸出,就是一種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的解決方式。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一一闡述。
無數的道理、觀點、見解、知識都那麼觸手可及,我們誤以為所見即所得,看過即學會,學會即能用上。
想想看,收藏夾囤了多少沒看過的文章,書架上攢了多少沒翻過的書,筆記軟件裡積累了多少沒加工過的記錄。
其實,更多時候,我們隻是在機械地被投喂無效信息,無法留下來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
而寫下來的過程,是一個讓思維結構化的過程。
原本在腦海中的信息是一團雜亂的線條,寫下來就是在把它組織成圖形。
這個寫下來後,我們對信息的記憶會更加深刻,後續,也能幫助我們更好梳理、補充、連接新的信息,進一步思考。
寫得多了,在面對新的信息、新的問題時,我們會更有結構地組織信息、提出想法。
下面分享一些整理信息的tips:
針對事實類信息,比如今天溫度多少度,剛開始記錄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運用經典的框架來進行整理,如PEST、5W2H,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同類信息做歸類和提煉。
針對概念類信息,可以按這個概念是什麼,有哪些應用場景來記錄。
今天看到理财能力可以創造超額收入,就跑去學理财;明天聽聞某某考了PMP獲得升職加薪的機會,就去學項目管理;過了一段時間,聽說審美能力對産品經理成長有幫助,又跑去閱讀藝術史。
久而久之,被一堆知識填滿,當别人問起某個領域的問題時,卻支支吾吾,說不出什麼東西來。
其實,真正的學習者,永遠應該以自己為中心,而不是以所學的知識為中心。知識隻是手段,不是目的。
“我感受到了什麼?這和我有什麼關系?我能改變多少?我能用到哪裡?我想要解決什麼問題?”想清楚這些,更重要。
而輸出恰恰可以幫助我們想清楚這些。
輸出,可以讓我們的思考有迹可循,循着這些思考的軌迹,我們能夠更明确自己到達了哪裡。
你也會想,既然我要輸出了,那麼總得去輸入點什麼,為了達成這個目标,會自然而然地去輸入某個領域的信息。
在這個從輸入到輸出,從輸出反哺輸入的過程中,你對于感興趣領域理解會不斷加深,你對于什麼信息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信息與信息之間是什麼關系等也會更有判斷力,因此更聚焦。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盲目地體驗各類産品,思考都非常碎片化,好在我都有通過記錄保留自己的思考,一步步完善自己的體驗和思考方式,到現在已經可以對産品做結構化的拆解,也逐漸明确了感興趣的方向。
費曼學習法告訴我們教是最好的學,能把學到的東西,說出來給别人聽,并且讓對方聽懂,也覺得學到了東西,那麼就可以說明,我們的學習效果是非常不錯的,同時,這也可以成為一種正向的學習反饋,給到我們持續學習的動力。
可現實,我們往往缺少這樣的交流環境和意識。
而對外輸出會迫使我們思考,要寫給誰看,對方是否可以理解我輸出的内容,對他們是否真的有幫助,這又是一輪對所學内容的梳理和提煉,學習效果會進一步得到提升。
這個過程還會沉澱下來你的作品,體現你的思考、經曆和經驗,它不僅僅在當下可以幫助你鍊接到一起交流的夥伴,在未來還會反複觸達更多的人,總歸會給到一些人一些小的啟發,總歸會給你帶來一些些影響力。被看見可是很有力的驅動力。
其實,除了可以解決輸入這個問題之外,輸出對于你整個人的狀态影響也非常大,這些影響也會反過來影響人生的方方面面。
1、對我自我定位更明确
每個寫作者都是一顆樹,都有自己的土壤,往下紮根,才能長得更高大,視域越廣。這是張愛玲說過的話。
我們也許并不會成為作家,但輸出同樣也是牽引着我們去探索自我的過程,深入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領域、沉入自己所在的真實生活,深度思考、感知與察覺,逐漸地會構造自己獨特的知識體系、内心秩序和人生風格。
2、用輸出來暗示理想中的自己
輸出還有一個很奇妙的地方在于,我寫下來的東西,我大概率能做到。去年我寫行動力文章的時候自己并沒有什麼行動力,而現在行動力比原來好了太多。後來寫過網易雲情感化設計文章,那麼也許半年後,也許一年後我也能做出情感化的設計。
再簡單一些,很多很多年前,我寫過,想成為一個會思考、邏輯能力強、有思辨精神的人,現在逐漸成為了。寫下來,這個動作,就是在告訴我自己,我有這個可能去成為筆下的自己。
輸出可大可小,小到一條朋友圈、140字的微博、一條短視頻,大到一篇文章、一支vlog,都是輸出。
一開始,産出一篇文章肯定是很困難的,可以先從很簡單的聊天式輸出開始,和朋友圍繞一個主題聊下來,再把聊天記錄彙總,這就是一條輸出了,這個過程并不費心力,主要在于養成輸出的意識,然後持續地寫下去。
記得有一句話,Document,Don't create。這就是告訴我們,以記錄為導向去工作、學習和生活,不要有太重的創作負擔,讓想法自然而然湧現,我們要做的隻是記錄下來,讓它們自然生長,并見證我們自己的成長,時間會給出最好的答案。
隻要我們在記錄、在思考、在輸出,堅持下去,保持長期主義的成長心态,一定會收獲頗豐。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