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牟鐘鑒:以道為教 多元通和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大教,有着中華民族的鮮明性格特征和傳統文化的深厚積蘊;同時又有着海納百川、會通衆教的胸懷,正在以自己特有的柔性方式走向世界、影響世界。它不以擴大組織規模為目标,而以傳播老子的智慧為己任。從比較宗教學的視野看,道教是多神宗教,在神靈崇拜、超世向往,及相應的宗教活動、禮儀、組織與制度等方面,與其他宗教有共同點。但道教與别的宗教又很不一樣,最獨特的地方在于以老子為宗師,以老子闡揚的大道為教旨,這就為其神學及信仰方式增加了新的質素。大道不同于亞伯拉罕系統一神教的絕對唯一神,也不同于柏拉圖的絕對理念,它生養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不主宰萬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它超越萬物(“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又内在于萬物(“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它既是價值的源泉、信仰的對象(“淵兮似萬物之宗”,“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又是現象的本體、認知的對象(“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大道兼有宗教的神聖性、哲學的理智性、科學的真實性,成為三者的統一體。神道合一的結果,使信仰與理性相結合,具有了宗教的誠摯和哲學的沉思,又避免了宗教的狂熱和哲學的冷峻,還能給科學研究從現象世界深入本質世界提供指導。當前的國際社會,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對峙,宗教與哲學分途,科學日益脫離信仰,民族宗教沖突不斷發生。有識之士為此而憂慮,正在大力倡導文明與宗教對話,尋找文明轉型的有效路徑。在這樣的時空交錯點上,以道為教的道教,其信仰特質、文化内涵及優良傳統,更顯得珍貴難得,能夠發揮其前所未有的積極作用。

一、以道為教,把尊生與敬神統一起來,是為生道。

老子說:“萬物得一以生”,他所闡揚的大道代表宇宙萬物生命之活力與能量,乃是生命成長與持續之路。尊道必然尊生,關愛生命,護養生命,提升生命;從健全個體的生命到健全社會的生命和自然的生命;從優化今世的生命到追求“死而不亡”的生命。可以說道教“尊道貴德”的第一義就是以生為本,故強調“生道合一”,它不貶抑今生、隻求靈魂得救,而是“我命在我”,煉養此生,性命雙修,實現生命體的質的飛躍,用生本主義在此岸與彼岸之間修築起一條直通車。道教的衆神都是宇宙大道的化身,體現重生、護生、養生的宗旨,它的三清神乃是道氣所化,是道成神身。因此敬神必須護生,護生即是敬神。在道教看來,大道與生命是一體的,生命是人間最高貴的事物,為了敬神而去損害他者的生命與健康,是對神靈最大的不敬和亵渎。由此出發,道教反對一切殘害生命的行為,不論是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本族本教和他族他教的生命、人群和自然界動植物的生命,都要一體慈愛,善加保護,“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道教認為“兵者不祥之器”,堅決反對不義戰争,即使是正義戰争也要适可而止,“戰勝,以喪禮處之”,因為戰争必有民衆傷亡。非義之戰皆由政治野心和物質貪心而引起,為此,必須消解人的貪欲,它是人間暴力争奪的根源,“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教的清靜之道,不單是修道之要,也是改良人性、消彌人間搶掠殺戮之道。對于道教而言,若因信仰不同而發生對抗乃至流血沖突,那是不可原諒的;隻要是正信,一定會全力維護和平,維護和平就是慈愛生命。從慈生尊生出發,道教積累起内涵豐富的養生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大貢獻。全真道領袖丘處機不顧年高路險,備嘗艱辛,跋涉數萬裡,西行雪山與成吉思汗會見,勸其敬天愛民、清心寡欲,超越民族和宗教的界域,用大愛感動征戰中的軍事統帥,“一言止殺”,不知救活了多少生命,其大功大德,可歌可泣,這是以道為教、以生為本的生動體現。在今天,不論持有何種信仰的人們都應向丘祖學習,積極投身到世界和平事業中去,反對戰争,反對暴力,反對屠殺,反對恐怖主義,反對一切危害人的生命與健康的行為,這是對信仰能否稱為正信的嚴峻考驗。如果宗教被極端主義所綁架,就會變質,由和平的宗教變成暴力的宗教。面對地區性沖突不斷發生和世界性族群嚴重對立的局面,各國宗教界要攜手合作,像丘祖那樣進入焦點地區進行“信仰幹預”,息亂促談,化解仇恨,達成諒解,并在推進和平事業的實踐中建立世界宗教聯合體,使之成為維和的重要力量。

二、以道為教,把行善與成仙統一起來,是為善道。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道教禀承老子的教導,把勸善與仙道結合起來。得道成仙是道教的追求,為此要煉養各種道術,包括外丹與内丹,但根本途徑是行善積德。基督教把愛上帝視為最高義務,伊斯蘭教把認主獨一作為信仰第一義,當愛主與愛人有矛盾時要服從前者,由此生出諸多排除異端的弊病。開明之士意識到這一點,試圖對教義作出新的解釋,強調愛主與愛人的統一、得救與行善的統一。對道教而言,愛人與得道始終是結合的,而且以濟世救人為修道的第一義。葛洪說:“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張伯端說:“德行修逾八百,陰功積滿三千,均齊物我等親寃,始合神仙本願”。道教堅信,積善成仙,功德成神,而且要積大善大德,再加上必要的真功,就離仙界不遠了。道是生道,也是善道,得道者如水之德,以利他為旨歸,如老子所雲:“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丘處機祖師把全真道之精要歸納為八個字:“外修陰德,内固精神。”努力做到“功行兩全”,功即性命雙修,行即苦己利人。以善道為教的道教,在凸顯宗教的道德功能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淡化了與其他宗教在信仰上的差異,易于同各種信仰形成道德上的聯盟。在中國曆史上,道教認同儒家的五常八德,吸收佛家的五戒十善,在推行社會道德教化和慈善救濟事業中,與儒、佛兩家結成親密合作的伴友。

三、以道為教,用包容的态度做救世的事業,是為公道。

老子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老子的大道包納天地萬物而不作主宰,得道者要體現天道之公,以天下為己務,統籌兼顧、關心弱者,隻做好事而不争奪私利。在這種大公思想指導下,道教以濟世利人為教務之先,要求道徒暗中多積陰德,不以救世英雄居功自傲,不隻為部分人的利益服務,而要博愛濟衆,施恩不求報;還要在道德教化上彙合儒佛道三教,兼綜諸子百家,集各教修功、各家美德于一身,形成合力為大衆服務,以體現大公之道。道教吸收儒家忠孝之德和仁義禮智信五常作為自己的主要倫理準則。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勸人讀《孝經》,其立論多引六經為論證。道教又以佛教五戒為道戒,以戒定慧為三要,又兼修儒墨之德。金代辛願贊揚丘處機“其遜讓似儒,其勤苦似墨,其慈愛似佛。”元代高道李道純說:“引儒釋之理證道,使學者知三教本一。”由此可知,道教在修道與弘道上是多元開放的态度。大道普遍存在,為諸子百家所共有,各家皆對闡揚大道有所貢獻,隻不過道家對大道有宏觀上的整體性把握而已。漸漸地,大道超越了所有教門,成為全體中國人表達真理觀的普世性話語,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真理的代名詞。人們把追求真理稱為學道、求道,把有所收獲稱為聞道、體道,把有所踐行稱為行道弘道,把明辨是非稱為講道理,把品行優良稱為有道德,并以公道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由此,大公之道深入人心,世代奉行。

四、以道為教,協調各種關系,使人間臻于純樸,是為和道。

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随”,“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大道承認事物矛盾的普遍存在,但是與鬥貴哲學不同,老子從貴和哲學出發,指出:第一,矛盾對立面的關系是相反相成,互相依存,而非互不相容;第二,矛盾對立面的不斷統一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新生事物由此而出;第三,當矛盾對立面的差異激化為沖突、對抗時,得道者要“挫其銳,解其紛”,用大道的智慧加以化解,避免鬥則兩傷,實現和則兩利。道教依據老子的大道,用對立統一的和諧理念來修道和弘道。在修道方法上,道教吸收儒、佛、陰陽各家的智慧,視個體生命為陰陽結合體,主張形神抱一、神氣不離、動靜相宜、性命雙修、取坎填離、内外互補、功行兩全,使生命體内部實現動态的和諧,同時形成生命體與自然界在物質與信息交換中的和諧,和生命體與社會在互動中的和諧,如此便可體道悟道。在弘道實踐中,道教發揚老子慈和的精神,以柔性的方式推動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在民生問題上提倡均和,“損有餘以補不足”,實行“修仁蘊德,濟貧救苦”,而且着力建設生産生活互助合作的社區組織,以利民生。從早期天師道的和諧社區、義舎,到後期全真道在膠東的三州五會,都是民間成功的自治組織。在生存的社會環境方面提倡祥和,反對戰争,息兵止殺,力促世道太平,百姓能過上“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生活。在保護自然生态上提倡天和,以“道法自然”為指導,強調“仙道貴生”,不僅慈愛人類,還要保護動植物的生命,“天道惡殺而好生,蠕動之屬皆有知,無輕殺傷用之也”(《太平經》),“一切含識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道教義樞》),都要加以尊重。道教理想的仙境,是山清水秀的和樂世界,道教的宮觀所在,都是綠樹成蔭、花木繁盛的風光美麗之地,故有洞天福地之稱。道教提倡少私寡欲、返樸歸真的節儉生活方式,反對貪欲不止、揮霍奢侈,這種生活理念和方式,一方面易于消解人間的争奪殘殺,另一方面也減輕了環境資源的負擔,有益于生态的保護。

五、以道為教,會通各種信仰和文化,是為通道。

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大道氾兮,其可左右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莊子說:道通為一。大道在生養萬物的同時,具有了周行、遍通的特點,無物而不入,無事而不成。從現象看,宇宙萬物五光十色;從本質上看,皆是大道的呈現,故道通為一。道教依據大道通于萬物、使多元世界成為一體的性能,在自身的發展中不斷會通各種文化,使之不斷彙聚又擴展。曆史上道文化不局限于一家一派一地,看起來沒有強勢,也不顯耀,卻能彙合衆流、通向萬家,而無處不在。道教之興,源自上古文化,會通民間信仰、秦漢神仙方術、黃老道家、陰陽五行學說、儒家倫理、傳統健身養生學,在老子五千言指導下融成一體。後來又陸續吸納天文地理學、醫學化學與各種科技,以及墨家、雜家,内涵豐盛,遂使《道藏》成為比佛教的《大藏經》、儒學為主的《四庫全書》在學科類别上要寬泛得多的全景式的中國文化大型叢書。道教與道家形影不離,與儒家密切合作,與佛家日益接近。道文化是接引佛教進入中國的重要中介力量,也是佛教中國化的思想營養;它自身也不斷吸收佛教的義理、儀式以及寺院設置的質素,用以創新發展;道教又與民間信仰血肉相連,在中國多數普通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都有道文化的身影。從教内說,道教出現過衆多教派,但彼此間無嚴格界限,清修與金丹可以兼行,正一與全真亦互相融攝。全真祖師王重陽之後有北七真各立一派,而弟子師承可以互相交錯,共師共徒。從教外說,道教恬淡謙和,易于與其他宗教和平相處,從未發生流血沖突。道教與佛教有過摩擦,但隻要沒有政治勢力介入,甚易化解,而且全真道倡導三教一家,其高道皆精熟佛典。道教從開始就是多民族的宗教,例如五鬥米道在巴蜀漢中一帶漢夷共信之。後來,道教在漢族地區流行的同時,也在北方信仰薩滿教的少數民族地區和南方信仰各種巫教的少數民族地區流傳,與當地的文化相結合。例如壯族地區有壯化道教,彜族地區的畢摩教含有大量道教的内容,瑤族和白族地區道教廣泛流行。在侗、苗、羌、土家、納西、布依等民族中也都有道教流存。

大道是生道、善道、公道、和道、通道的統一。在當代,視老子為精神旗幟的道教正在以新的姿态在世界上傳播重生、尚德、貴和、大公、會通的道文化,給人類應對各種社會危機和生态危機提供道家的智慧。《道德經》以空前速度在世界各地出版發行,受到普遍歡迎。2007年中國舉辦的國際道德經論壇,主題是:和諧世界,以道相通,突出了大道的通融性,發揮了道文化聯絡各國人民緻力于和平發展事業的紐帶作用,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大道有指向宇宙本源的超越性,可以與各種一神教相通;大道有潛存于天地萬有的奧妙性,可以與各種多神教相通;大道有宇宙本體的定位和明體達用的功能,可以與各種哲學相通;大道講究以物觀物、洞察真實,可以與各種科學相通;大道以道法自然為根本精神,不尚詭秘浮論,可以與各種無神論相通。中華文化由于有老子尊道貴德和孔子忠恕仁和的引指,而形成了多元通和模式;今後世界文化如能以道為尊、以仁為貴,也必将克服不是一元獨尊、便是多元沖突的局面,逐漸走向多元通和的道路。以道為教的道教,應當也能夠成為世界多元文化接近相親的使者;以道為歸的道文化應當也能夠成為多元文化溝通對話的橋梁。

2011912

(引自道教之音網)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