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在得到上聽劉潤《商業洞察30講》和梁甯《增長思維30講》,二位老師都推薦過這本書,也因為這兩門課程,對這本書有了初步的印象。這本書的本質核心是理解萬物規律,好比南橘北枳,春天開花秋天結果,一旦打破生态的任意的參數,都将引發存量和流量的走勢。系統思考有助于發現問題的根本原因,看到多種可能性,從而更好地管理、适應複雜性挑戰,把握新的機會,去打造一個完全不同的自我。
第一章純概念理論為主,通過基本的概念,引申了系統結構的案例,通過案例在回歸到相應的概念上,一環扣一環,逐步形成相應的閉環因果鍊,在通過果去倒推因,闡述每一個參數、調節數之間相互制衡與作用的關系。第一章我閱讀花費的時間比較久,尤其是關于參數的案例,理解起來相對晦澀,但反複的讀,漸漸的形成了大體的印象,這也許就是古人常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本書第二章其實就以系統與我們自身的關系展開叙述,系統的特征是什麼?系統的障礙是什麼?系統的陷阱與對策是什麼?圍繞這三個大方向,逐步展開,系統的特征無外乎就是适應性,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萬物中的一個分子,那我們自身最大的特性就是适應環境的能力,适應社生活的能力,所以把系統折射到人的身上,很容易理解。那麼人還有一個最大的特性就是不确定性,自然而然就對應上動态性的特征,以不變對萬變,又以萬變去促成我們活着的唯一目标,最終又回到了目的性這個特征上來。
不過我自己以上的理解比較籠統,其實細化開來還具備很多特質,比如層次性、比如自我修複力、比如包含與被包含,甚至某些交叉的特性還具備集合的概念,由總到分,又由分到總,再兩兩結合取交集,這就是系統應該具備的最大屬性。
在第二章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即時生産”模式,這個概念我是在劉潤老師《商業洞察力》一課中又加深了,劉潤老師講的就是索尼流水線的案例。
索尼的流水線想生産某個電子産品。按照流程,今天下午3點,要裝配某個元件。那2點鐘,把元件從庫房裡拿出來嗎?不。為了“極緻的效率”,索尼不備元件庫存。它通知元件供應商,請必須在今天下午2:30,把這個數量的元件,送到那個地點。2:30,供應商的元件準時送到。索尼立即卸貨,直接進生産線開始生産。這就是“即時生産”。
即時生産在索尼這樣知名企業能行走通,肯定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這也是企業效率的展示,但這樣的模式必然也有自身的漏洞所在,比如供應商沒及時送貨,或者是車子抛錨在路上耽誤了……總之上遊某一環節因一小步出現差池,必然帶來整個生産鍊的震蕩。
都說效率是商業進步的方向,但對效率極緻的追求,其實都是對緩沖器的放棄。所以劉潤老師當時又通過對策來規避出現此類風險的方法,這也就是第二章後續以缺陷去講對策。企業成長存在限制,人的成長也存在限制,關鍵不是追求持續成長,而是選擇在哪些限制的因素下持續生存。因為我們思維的慣性,會導緻我們太沉迷于系統産生出來的事件,卻很少關注系統行為的曆史,也不善于從後者去發現線索,去解釋潛在的系統結構,所以在非線性的世界裡,不要用線性思維。總而言之,系統結構是行為的根源,而系統行為體現為随時間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本書最後一章講的如何改變系統,以“系統變革方式和系統生存法則”介紹,變革包括常數、參數、流量、存量、時間滞後、自組織、社會範式、超越範式等等措施杠杆點;生存法則其實就是心智模式的變化,畢竟決定系統比例變化的,也是心智,它決定走多遠,怎麼走,走哪裡去,如果方向偏移,如何調整,如何在行走的路程中應用好規則屬性,跨越臨界點,則一定可以找到适合的系統模型。
都說“普通的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頂級高手改變模型,設計增強回路和調節回路。”當遇到一個問題時,善于進行系統思考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尋找數據,了解系統的曆史情況以及行為随時間變化的趨勢圖。這是因為,系統行為的長期趨勢為我們理解潛在的系統結構提供了線索,而系統結構又是理解系統會發生什麼以及為什麼發生這些事情的關鍵,讓我們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工作如此,生活也如此,尋找第三種方式,而不是零和博弈。
莊子曾說過“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于殇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順應天命即尊重世界萬物,不幹涉世間萬物的成長規律,在平衡的系統中,尋找到自身發展規律,搭建屬于自己的增長框架,找到破局點,增加認知杠杆、設計自我驅動模式,優化結構組織,借助勢能,成為聆聽系統智慧的人。
總之,這是一本可以二刷三刷的好書。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