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曆史。它始于五代十國時期,明清兩代尤為興盛。明代,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楹聯。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各級衙門懸挂對聯也成了普遍現象。入清以後,對聯有了令人稱奇的急遽發展,并逐漸形成了與唐詩、宋詞、元曲媲美的格律文體的主流,出現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聯佳對。《中國文學史話?清代卷》稱:“清代楹聯的興盛實在是古老文學傳統末尾之處最燦爛的榮光。”
清代故宮、頤和園等皇帝辦公生活之地處處可見楹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各級衙門自然随風附和,似乎沒有楹聯就不叫衙門了。官衙建築無處不在封建禮制的規範之下,它的建築雕刻彩繪等都必須按照朝廷規定來進行,少有創新和大的變化。官衙建築更多地體現了地方官署的“普遍性”,地方官的喜愛興趣也隻能體現在堂名齋名的改變和楹聯上,可以說明清時期的衙門建築主要靠匾額楹聯來進行裝飾
南陽府衙始建于元代,是全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府級官署衙門。府衙楹聯内容豐富,風格多樣,是折射封建王權文化的一面“鏡子”,彰顯了衙署文化的豐富内涵,也凝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和鄉土特色,其中一些作品對今日反腐倡廉、勤政敬業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府衙楹聯密切結合建築功能,彰顯了衙署文化的特點。
1、府衙的堂聯。
衙門建築是皇宮的縮影,體現了皇權無處不在。府衙的布局形式體現了封建政治倫理和等級制度。府衙的總體布局貫穿了合“中”的觀念,知府作為正印官,其處理政務的大堂、二堂和居家的内宅三堂均建于平面布局的中軸線上。古代有天子 “三朝”之制,“三朝”即達朝(也稱外朝)、常朝(也稱治朝)、日朝(也稱燕朝),分别處理不同事物。南陽府衙的三大堂反映了古代“三朝”之制的深遠影響。府衙對聯的選擇也結合了衙門建築的布局和主題功能。
府衙大堂是知府開讀诏旨、舉行重大儀式、公開審理決訟案件的地方。《大清律例》規定:“公堂,乃系民人瞻仰之所,如奴仆、皂隸等入正門、馳當道、坐公座者,杖七十,徒一年半。吏員承差人等,加一等。”大堂平時閑置不用,非公莫入,是知府權威的象征。南陽大堂也稱“公廉堂”,“公廉”是古代官員的行為準則之一。古人說“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慢,公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但為官者要做到“公廉”二字的确不易。曾在南陽當過父母官的金朝詩人元好問賦詩說:“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大堂對聯集中反映了“公廉”的道德含義,體現了大堂作為公開審案場所的象征意義:
為政戒貪貪利貪貪名亦貪,勿鹜聲華忘政事;
養廉惟儉儉已儉儉人非儉,還從寬大保廉隅。
上聯說:為官執政者首先要戒除貪心,對财錢的貪是貪,對虛名的過分追求也是貪,不能隻為追求美好的名聲而忘記了自己的職責。下聯說:節儉是養廉的重要途徑,節儉要從我做起,不能隻要求别人而自己卻做不到;為官者要以身作則,寬容待人。這樣才能使自己知行合一,品性端方。
我與民為主實與民為仆,任差使亦任呼來,輕煖肥甘借爾衣我食我,我過不妨告我,我貪不妨參我,慎勿畏我謗我,是背我而不能知我;
人因顯做官亦因顯作孽,有陰陽必有報應,喜憂怒樂都福人傷人,人前慣會驕人人後慣會谄人,焉非羞人悭人以大人而做小人?
上聯說,我名義上是老百姓的主人實際上應該是老百姓的仆人,應該聽任百姓的差遣呼喚才對;我的衣食住行都承蒙百姓的供養,因此我有過錯時不妨告訴我,我有貪酷行為時不妨去參我,一定不要害怕我或者在背後诽謗我,如果這樣的話真的是違背了我的本意不能算了解我。
下聯說,做官很顯要,也正因為顯要而易于作孽,有陰陽必有報應;為官之人的喜怒哀樂都能給人帶來福樂,也可使人受到傷害,人前驕橫,人後谄媚,這是讓人感到羞愧的行為,是以大人的身份而做小人之事。
刑賞本無私是是非非敢信不違民志;
毀譽何足計明明白白但求無愧我心。
上聯說,賞罰無私,對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是非分明,才敢說沒有違背老百姓的民意。下聯說,為官一任難免受到诋毀和贊譽,但這些都不足為計,為人為官要明明白白坦蕩無私,隻求無愧自己的良心就行。
府外四時春和風甘雨;
案頭三尺法烈日嚴霜。
上聯說知府對百姓要像春風細雨一樣,親善溫和;下聯說法律嚴肅,斷案時像烈日嚴霜一樣不循私情嚴肅認真。
大堂部分對聯也反映了封建時代倡導“無訟”、“息訟”的儒家思想。
莫尋仇莫負氣莫聽教唆,到此地費心費事費錢就勝人終累己;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時事,做這官不清不勤不慎易作孽難欺天。
上聯警示勸誡百姓,不要尋仇不要負氣,更不要聽人教唆來這裡打官司,進到衙門裡費心費事費錢就算最終打赢了官司也會使自己身心疲累。下聯告誡為官者,處理政務審斷案件一定要斟酌情理考慮具體情況,做官者如果不清不勤不慎很容易造孽,造孽之人可欺人但難欺天,終究會受到上天的懲罰。
儒家強調“修齊治平”、“德主刑輔”。統治者把“闾裡不訟于巷,老幼不愁于庭”作為治平社會的重要特征,孔子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感歎要是沒有官司該多好呀!自古以來,渴求無訟、息訟、以訟為恥的價值觀念盛行,到清代各地訟事之多少被做為評判官吏政績的重要标準,而興訟者則被貶斥為“刁健之徒”。此聯也從側面反映了古代“原情定理”、“情法允諧”觀念。古人強調“天理國法人情”,要求在司法審判中依情理斷案。
府衙二堂稱“思補堂”,“思補”語出《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句。意思是為官者受到上級的獎賞或重視時要竭盡全力幹好本職工作,被上級貶斥批評不受重用時要認真深思熟慮,助其不足。二堂是知府處理普通事件的地方,是日常辦公所在。二堂對聯強調知府的職責:
念厥職非輕休戚與諸邑相關,曰慎曰清曰勤敏。
求斯心可問是非惟群言是度。不寬不猛不因循。
上聯說知府官職不輕責任重大,知府的喜怒哀樂都和屬地百姓密切關聯,一定要謹慎、清廉、勤敏。下聯說為官一任要問心無愧,凡事要充分考慮同僚屬下的意見,處理政務要做到寬猛相濟,不因循守舊。
府衙三堂稱“燕思堂”,是知府安居靜思之堂,這裡也有知府的書房,知府家眷子女也在三堂院内生活。三堂楹聯則反映了官員内宅生活的特點。
勤補拙儉養廉更無暇饋問迎送,往來賓朋需諒我;
讓化争誠去僞敬以告父兄耆老,教誨子弟各成人。
上聯自警,說要以勤補拙以儉養廉,自己沒有空暇來送往迎來,賓朋們請給予諒解。下聯警人,以謙讓來化解争執,以誠信來取代詐僞,請各位父老鄉親們教誨子弟們成人成材。
蘊智成囊含明作鏡;
憑春灑翰席月抽琴。
上聯說要博采衆人的意見集思廣益,才能明察秋毫,明斷是非。下聯說加強自己修養才能像古人那樣春天裡灑翰揮筆,在月光下彈琴明志,從容執政,為官灑脫,舉重若輕。此聯作者為清代狀元洪鈞(清同治七年戍辰科),與南陽知府濮文暹有同鄉之誼,都是江浙人。故書贈予此聯與濮共勉。
三堂西配房書齋聯:
治事當有序
讀書會其通
上聯說處理政務應該有條有理。下聯說讀書貴在融會貫通。
三堂東配房聯:
喜園中鳥語花香十分煦娛
想郊外稚馴麥秀一樣融合
上聯說府衙内宅花園鳥語花香,溫暖而快樂;下聯聯想到城外六畜興旺莊稼茁壯,心中非常高興。
2、府衙門聯
府衙前朝後寝,重門複道。衙門之内置有大門、儀門、寅恭門、内宅門,這些門戶分割空間,劃分功能,給人以建築空間的序列感和等級森嚴的權威感。楹聯結合了門戶的功能。
大門檐柱聯:
看階前草綠苔青無非生意,
聽牆外鵑啼鵲噪恐有冤民。
此聯從門前牆外的草綠鳥啼,怦然想起刑官在判理民案過程中,恐有疏失,難免會發生冤案,為此應該深自警惕,慎加審察。聯語即景生情,體現作者的仁政愛民之心。上聯以“階前草綠苔青”為喻,希望到府衙告狀打官事的人極少緻使階前長滿綠草,遍布青苔,并以自然植物的生機活力為喻,稱百姓的生活安定穩妥。下聯以“牆外鵑啼鵲噪”為喻,提醒告誡自己辦案要認真謹慎,萬不可制造冤假錯案,否則“冤魂”定讓你心神不定。
進門先拜清風二字,
出衙再留正氣一身。
“清風”指“兩袖清風”,喻為官要清廉。“正氣”即“浩然正氣”。此聯懸挂門前,警勵出入的官員為官者要清廉,更要品正,為人要正直不阿。
儀門聯:
但願民安若堵,
何妨署冷如冰。
此聯大意是:隻要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安定得像牆壁一樣牢穩實在,大家相安無事,沒有争吵,沒有訴訟事件,那麼知府衙門即便是冷落得如冰窟一樣,又有何妨呢?短短十二字,表現了作者安民愛民的情懷。
民情雖有順逆從修齊治平可造盛世,
官品無論高下能公正廉明才是青天。
上聯說各地民情不同,百姓有順有逆,但隻要執政者遵循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法,就可開創國富民安的盛世局面;下聯說無論官品高低隻要能夠做到公正廉明,他就會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的青天大老爺。
至此地當知國法
入我門莫昧良心
此聯告誡百姓要知法守法,為人做事要誠實忠厚,不昧良心。
寅恭門的 “寅恭”二字語出《尚書》“同寅協恭”句,指同僚之間要相互協作,互相尊重。寅恭門位于大堂之後,此門之内是官員、幕友、長随日常辦公的地方。公文傳遞也以此門為交接的樞紐。
寅恭門挂聯兩幅:
恭敬樽節退讓以明禮;
孝友睦姻任恤謂之和。
上聯告誡僚屬為人處事要恭敬、節儉、謙讓,按照禮的規範行事,下聯說要按照儒家的六種道德标準要求自己,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睦鄰和善,姻親互敬,信任朋友,體恤孤寡,這樣社會才能達到和諧的境界。
重門洞開要事事勿負寸心方稱良吏;
高山仰止莫矜矜不持一石便算清名。
上聯說,衙門事務繁瑣每件事情盡心努力去做,才稱得上稱職的官吏。下聯說高标準要求自己,仰慕道德高尚之人,不要覺得自己不貪不占已經非常清廉了。
内宅門分割了知府辦公之場所和日常生活的内宅,是知府“前朝後寝”的分界線。
内宅門聯:
不要百姓半文錢原非易事;
但問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
上聯說,為官清廉,不要百姓半文錢雖非易事,但也要努力去做。下聯說,知府拿了朝廷的俸祿就要時刻提醒自己多為老百姓辦點實事。清年初年對各級官員高标準嚴要求,但部分官員不求有功,隻求無過,造成無所事事的不良氛圍。清代筆記小說上曾記載一位平庸知府的故事:某知府夢遊地獄受到閻王爺的審判,閻王爺要把他下到十八層地獄。知府高喊冤枉,說:“我是一個清官,不拿百姓一針一線”。閻王說:“清官就算好官嗎?如果這樣的話,搞個木頭樁子坐到大堂上豈不更好?木頭還不吃不喝呢!朝廷設官為治,是讓你去為老百姓辦實事的,不是讓你去當木偶的。”此聯還有一層深意就是告誡為官者不能隻追求“清廉”的名聲,更重要的是為老百姓辦實事建功業,對聯的立意是在“造功”二字。
府衙其他楹聯也結合了建築功能。
衙役房聯:
罔違道,罔咈民,真正公平,心斯無怍。
不容情,不受賄,招搖撞騙,法所必嚴。
上聯說,不可違背公道,不可騷擾百姓,真正地做到持事公平,心裡才會不感到慚愧。下聯說,不容私情,不受賄賂,如膽敢來招搖撞騙,必受法律嚴懲。聯語帶有告示性質,既告誡衙役也向老百姓表白不擾百姓、公平執法的态度。
夫子(師爺)院聯:
勞形于詳驗關咨移檄牒;
寓目在欽蒙奉準據為承。
此聯為師爺湯滋圃在南陽府遊幕時戲作的公牍聯。梁章钜在《楹聯叢話》中曾作著錄。此聯反映師爺的日常工作和衙門公牍文書的部分内容。清代公文繁雜,有既定格式和用詞。欽,欽定的意思;蒙,承蒙的意思;奉,即“捧”;淮,依據的意思;“據”,根據。公文中引叙來文要先交代來文衙門,在來文衙門之上要冠一特定的詞彙,上級來文用“蒙”、“奉”,平級來文已用“淮”,下級來文用“據”。清代公文中,在引用上級批語之前,常常要用“蒙某某批”,“據某衙門詳”等字樣。清代平行文書有法定文種,如咨、移、關、牒;上行文有申、呈、詳、驗等種類。幕友雖有束修待遇,但畢竟不入官場正流,是幕後人物。湯氏對聯中的“勞形于”、“寓目在”等詞的字裡行間中多少透露出師爺們為人作嫁衣、無可奈何的歎息聲。
賓興館位于府衙東線建築之後,建于鹹豐五年(1855年)。“賓興”語出《周禮》,為舉薦人才之意,這是古代社會的主要禮儀。《周禮?地官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以六德、六行和六藝做為舉薦人才的标準,對以後的科舉教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到明清時期,賓興之禮演變為繁缛的禮儀,也是各級官員必須舉辦的官場禮儀。
賓興館聯:
勉力為之正人心厚風俗實唯根本;
文治彰矣拔真才加訓迪勿懈功夫
文治:謂以文教施政治民。《禮?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訓迪:教誨開導。《書?周官》: “仰惟前代時若,訓迪厥官”。上聯說:端正人心,淳厚地方風俗,這是朝廷教化百姓的根本,因此一定要努力去做。下聯說,認真選拔有真才實學之人,勤加教誨開導,隻有這樣才能達到文教施政的目的。
二、府衙楹聯結合了南陽的曆史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色。
南陽自古為沖要通衢之地。公元前二七二年秦昭王于此處置南陽郡,其後或設郡、或置府、或稱地區。曆來政要任守,名宦輩出。府衙是南陽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和标志,也是南陽曆史文化的大容器。府衙的部分楹聯也反映了南陽豐厚的文化底蘊和人傑地靈的地域文化特點。
二堂後金柱聯:
召父勸農杜母興工,南陽自古多循吏;
彈琴懸鏡愛蓮對月,赤子從來盼好官。
召父召母指漢代南陽著名太守召信臣和杜詩。
上聯說,南陽曆史上曾出過許多象召父杜母這樣的優秀的“父母官”。下聯說老百姓也祈盼更多的清廉循吏來執政。《漢書?循史傳》載,西漢元帝時,南陽郡太守召信臣,“視民如子”,勸民農桑, “好為民興利”。他親自指導農耕,常出入于田間,為政勤勉有計謀,因此南陽郡“戶口增倍,盜賊獄訟衰止”。“吏民親愛信臣”,尊他為“召父”。《後漢書?杜詩傳》載,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七年,杜詩任南陽郡太守,他愛民如子,事事替百姓做主,全郡百姓糧豐衣足。杜詩還發明水排,提高冶鐵效率。百姓拿他與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說“前有召父,後有杜母”。此後“父母官”便成為地方行政長官的尊稱,廣傳後世。
南陽百姓們為了永遠紀念這兩位太守,曾在南陽城内修建了“二太守祠”,俗稱“父母祠”。後來,又在南陽知府門前修了兩道牌坊,東邊是“召父坊”,西邊是“杜母坊”。
寅恭門屏門聯:
齊民但示蒲鞭辱,
報國應同竹節堅。
蒲鞭指蒲鞭示辱的曆史典故。東漢南陽太守劉寬仁愛施政,屬下或吏民有錯僅僅以草鞭子象征性戒罰。後世以之為寬仁施政的典範,以“蒲鞭示辱”來形容官吏治政寬厚愛民,以感化服人。
清代康熙皇帝南巡到江浙,他在《巡省江浙見闾閻稍有起色示諸臣省刑愛民》詩中說:
齊民但示蒲鞭辱,
報國應同竹節堅。
莫恃才名輕庶物,
冥冥之中有青天。
告誡官吏省刑愛民,不要任情逞威,要以漢代南陽太守劉寬為榜樣,省刑愛民,牧民隻要輕拂“蒲鞭”就可以了。
内宅門前檐柱聯:
不食民一飯不愛民一錢乃漢羊續為太守;
先天下而憂後天下而樂是宋範公作秀才。
羊續(141-189年),字興祖,東漢靈帝時任南陽太守。羊續以清廉太守而名。任上力禁奢靡,杜絕賄賂,常常破衣薄食,輕車簡從。府丞曾向他獻鮮魚,他挂之庭中,府丞後來又給他獻魚,羊續就拿出挂在庭中的生魚給他看,以絕其獻魚之念。“羊續懸魚”成為古代拒賄清廉的象征。
範公指宋代鄧州知州範仲淹,範仲淹任鄧州知州(範公自稱南陽太守)作《嶽陽樓記》,文中“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成為千古名句,範仲淹成為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典範。此聯上聯告誡為官者要像 “懸魚太守”羊續那樣清廉品正,下聯提示那些科舉進身的秀才、舉子、進士們以範仲淹為榜樣,憂國憂民,為朝廷效力。後人在南陽府署内宅門建懸魚壁,懸挂木刻鯉魚以紀念羊續為官清廉。
二堂東廂房聯:
治平常欲師諸葛;
辦案還需效釋之。
南陽是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自明代以來知府到武侯祠祭拜諸葛已成官方定例,諸葛亮一生謹慎、兩袖清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後世文武官員學習的楷模。
釋之指漢代張釋之,中國西漢法律學家、法官。南陽堵陽(今南陽方城)人。漢文帝時曆任谒者仆射、公車令、中大夫、中郎将等職。文帝三年升任廷尉,成為協助皇帝處理司法事務的最高審判官。他認為廷尉是“天下之平”,如果執法不公,天下都會有法不依而輕重失當,百姓會手足無措。他嚴于執法,當皇帝的诏令與法律發生抵觸時,仍能執意守法,維護法律的嚴肅性。他認為“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如果皇帝以個人意志随意修改或廢止法律,“是法不信于民也”。他的言行在皇帝專制、言出法随的封建時代是難能可貴的。時人稱贊“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他以法治國的精神在我國曆代一直受到稱頌。
府衙選定的這些楹聯或者結合著名的曆史典故,或者結合南陽的曆史名人,既有衙門特點又有南陽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受到遊客觀衆的好評。
府衙楹聯是府衙複原陳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内容的選定基于以下幾條原則。一是府衙舊聯必用,所謂府衙舊聯指見于文獻記載的府衙對聯,如見錄于清梁章钜《楹聯叢話》的府衙公牍聯,如知府任恺的自警聯(當盛怒時忍耐須臾俟心氣平和省卻無邊煩惱;處極難事沉思片刻待精神貫注自然有個權衡),知府劉拱宸的勸民息訟聯(子孫賢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洪鈞題贈知府濮文暹聯(蘊智成囊含明作鏡;憑春酒翰席月抽琴)等。二是其他衙署舊聯适當選用,封建時代衙門楹聯的移用是常見的,可以适當選用。三是新創作對聯要慎用,新創楹聯有的盡管對仗工整、用詞恰當,但畢竟是站在今人的立場上看古人、看衙門,與封建時代官員的心态心境有一定的差别。四是其他衙門景點已用對聯盡量不用。目前國内修複衙門的熱情高漲,形成了一股“衙門熱”。部分衙門修複陳列中出現了模仿、因襲。甚至出現了同一幅對聯張挂于不同衙署的情況。這種雷同勢必對衙門景觀的利用産生負面影響。
南陽府衙的楹聯從類别内容上說,概可分為警人世、昭襟懷、寓抱負等類。這些楹聯契合于官署建築與環境,其書體,行、草、隸、篆俱全,或恣肆潇灑,或蒼勁古樸,或清秀俊雅,集各種書法風格于一體;其雕镂,不論陰刻、陽镌,皆刀法洗練,點畫有緻,彰顯和凸現出書品的神韻風采,拓展了衙門建築的文化藝術内涵,增潤了裝飾藝術的無限魅力。應該看到,古代衙門楹聯是楹聯文化和皇權文化的組合。封建皇權文化雖有值得批判的負面性,然而這種文化的根源仍是深深植根于儒家文化豐厚的土壤中。儒家提倡的“修齊治平”學說和忠孝仁義的積極用世思想,在府衙楹聯中有充分的體現。而今封建政權早已發生了質的更叠,但在公廉、和諧、以人為本等方面,古今仍然有着相通之處。從這個層面上分析,府衙楹聯倡導的民本和公廉思想仍然對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設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這些楹聯構築了一條察古識今,認識古代政治、了解封建官吏制度的通道,也為南陽府衙這樣的曆史文化景觀增添了文化亮色。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