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台閣體與館閣體

歐陽詢的楷書在唐一代也并不是絕對那麼受重視,因為後來的顔真卿、柳公權的楷書也寫的絕對好,再說還有用小楷抄經文的一夥人,比如寫《靈飛經》的鐘紹京等人,楷書都非常棒。因此歐陽詢楷書隻是衆好其中之一好。歐體楷書是到了明清兩代才開始受到絕對擡舉和重視,逐步發展成了“台閣體、館閣體”。

明代台閣體是指在明永樂至天順年間所留傳的書體。明朝初年書法家沈度深受歐陽詢的影響,他的楷書清秀婉麗,深受明成祖喜愛,被譽為“我朝王羲之”,朝廷的重要典籍皆委任沈度書寫。于是當時的讀書人紛紛效仿以迎合帝王的喜好。“台閣重臣”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為皇帝起草昭告時,亦采用這種字體,号稱“博大昌明體”,因為他們位居台閣,因此這種書體亦稱為“台閣體”。

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間,明代的台閣體演變成以大小如一為特征的“館閣體”。

由于清代殿試的試卷是不用謄錄的,評卷老師往往更在乎應試者的字寫得怎麼樣,後來甚至到了“抑文重字”的程度,而字形大小、粗細統一,字體烏黑、方正、光潔的台閣體便成為首選對象,逐漸演變為有清一代盛行的标準字體。清代科舉要求以館閣體書寫,不以标準館閣體書寫者無法進入翰林院,也就是說,字寫得不好哪來回哪去。同時,清代朝廷公文的标準楷書體也使用館閣體。

館閣體強調楷書的共性,即規範、美觀、雍容,豐滿,圓潤,整潔,符合皇家的審美觀,并不強調如今所謂的個性。我們所熟知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都是用的這種字體。

單從欣賞美的角度看,館閣體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其弊病是千人一面。館閣體以歐陽詢、趙孟頫兩種風格為宗演變而形成。因為歐、趙實在是太強大了,曆代統治者都視其為正宗,遂成學書必經之路。明清時,為了強調規範,故而削減了歐、趙的個性,加入董其昌的妍媚和部分章法特點。由于其千人一面、了無生機,嚴重阻礙了書法藝術的發展,受到人們的诟病。清代的洪亮吉《北江詩話》說:“今楷書之勻圓豐滿者,謂之‘館閣體’,類皆千手雷同”。故“台閣體、館閣體”一直是書法藝術品評時的一個貶詞。二體一直火到民國總算涼了一些,民國以後,很少有人再習用館閣體了。

啟功先生說:并不能全盤否定館閣體。有人譏笑他的字是“館閣體”,他說:我哪有館閣體寫的那麼好?館閣體固然有其千人一面的局限性,但不管怎麼說,館閣體還是書法初學者比較好地學習範本。如今,還有很多人對館閣體嗤之以鼻,其實,嗤之以鼻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寫不出來!所以,鄙視“台閣體”與“館閣體”不算錯,你隻要寫的比它強得多,甚至你鄙視《蘭亭序》都沒關系,隻要你水平超過王羲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