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曆史綿綿不絕,光耀于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奪天工的文物珍品構成了中國曆史長河中一段段華采樂章。在這些衆多的文物珍品中有不少國之重器,小編在這些國之重器中為您推薦那些鎮國之寶,它們或為某品類之最,或為某品類之王,或為絕品,或為孤品,或為稀世珍寶,或世所罕見……
西周大克鼎
西周大克鼎,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收藏于上海博物館。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 ,口徑75.6厘米。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腹徑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大克鼎與大盂鼎(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毛公鼎(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并稱為“海内青銅器三寶”。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膊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膊,漢代蜀地織錦護臂,為國家一級文物,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成員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現該織錦。現收藏于新疆博物館。該織錦呈圓角長方形,長18.5厘米,寬12.5厘米,織有八個漢隸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通過“五星聚會”研究,科學家們推算出2040年9月9日将會出現罕見的五星聚會天文奇觀。
紅山文化女神像劉勝金縷玉衣
劉勝金縷玉衣,西漢時期文物。1968年5月出土于河北省滿城縣,收藏于河北博物院。這完整的金縷玉衣葬服,是聞名中外的首次重大發現,是十分珍貴的曆史文物,堪稱國寶。劉勝玉衣全長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其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在“玉衣”内還發現玉璧十八塊,以及飯含,佩戴之物。
戰國水晶杯
水晶杯,戰國文物,1990年出土于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戰國水晶杯,杯高15.4厘米,口徑7.8厘米、底徑5.4厘米,為起迄今為止我國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最大的一件,堪為無與倫比的珍品。此杯現珍藏于杭州曆史博物館。
商周太陽神鳥金飾
太陽神鳥金飾,商周時期文物,2001年2月25日出土于成都金沙遺址,現收藏于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太陽神鳥金飾,外徑12.5 内徑5.29 厚0.02(厘米)重20克,金箔的含金量高達94.2%,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太陽神鳥金飾是古蜀國黃金工藝輝煌成就的代表,象征了三千年前的飛天夢。
河南安陽婦好墓玉鳳,1976年河南省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長13.6厘米,厚0.7厘米,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玉鳳造型,也是婦好墓裝飾品中最精美的一件。
西漢皇後之玺玉印“皇後之玺”玉印,西漢時期的文物,1968年出土于陝西省鹹陽市韓家灣狼家溝村。西漢皇後之玺玉印,高2厘米,邊長2.8厘米,現收藏于陝西曆史博物館。迄今為止,皇後之玺仍是我們發現的兩漢時期等級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後玉玺,屬于國家級文物。專家認為這方玉印的發現創造了兩項全國之最:一是我國最早發現的皇後印玺;二是玉玺的主人是年代最早的皇後。
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質儀仗器,國家一級文物。1974年黃陂盤龍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收藏于湖北博物館。該器長94厘米、寬14厘米、厚僅1厘米,在商代玉器中十分罕見,在目前出土的玉戈中是大玉戈最長的,堪稱“玉戈之王”。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良渚文化玉琮之首。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此玉琮通高8.9厘米、上射徑17.1—17.6厘米、下射徑16.5—17.5厘米、孔外徑5厘米、孔内徑3.8厘米。是已發現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譽為“琮王”。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轼撰詩并書,墨迹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贊譽,世人遂将《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顔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
《平複帖》為晉代陸機書法作品,牙色麻紙本墨迹,9行84字。《平複帖》書寫于西晉,是傳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曆史上第一件流傳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譽,見證了漢字流變。現藏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書畫,畫家黃公望為鄭樗(無用師)所繪,用三、四年時間才畫成,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幹濕并用,極富于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将此畫焚燒殉葬,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較長的後段稱《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稱《剩山圖》,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
韓滉《五牛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堪稱“鎮國之寶”,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五牛圖》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無作者款印,有趙構、趙孟頫、孫弘、項元汴、弘曆、金農等十四家題記。畫中五頭不同形态的牛,韓滉以淳樸的畫風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最高水平。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8厘米,絹本設色。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814個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九艘。這幅鎮院之寶出自五代南唐名畫家顧闳中之手,經過千年的輾轉,如今竟能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堪稱奇迹。
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為汝窯水仙盆存世唯一。汝窯一向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内,汝窯被認為在河南的臨汝縣,但一直沒有找到遺址。據說汝瓷釉中含有瑪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矽,所以能呈現出純淨的天青色。汝窯以溫潤的天青釉色被譽為青瓷之冠,風格獨具。因傳世極少,彌足珍貴,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台北故宮收藏有21件。
獸首瑪瑙杯,唐代酒器,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收藏于陝西曆史博物館。唐獸首瑪瑙杯從選材、設計到工藝,都可稱為唐代玉雕藝術的精品,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在中國是絕無僅有,它是海内外孤品,同時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産物。
真珠舍利寶幢,1978年4月12日,三名蘇州小學生在瑞光塔中玩耍無意間摸到一塊松動的塔心磚,打開發現一個洞穴。一座塵封千年的寶庫就此打開了。一件無價寶物——北宋真珠舍利寶幢現世。整座寶幢造型優美、工藝之精巧舉世罕見,代表了整個北宋時期蘇州工藝的集錦。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
直裾素紗襌衣(“襌”音dān,常被誤寫做“禅”),西漢織繡, 1972年出土于長沙馬王堆一号漢墓,現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館。該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5厘米,袖口寬29厘米,腰寬48厘米,下擺寬49厘米。直裾素紗襌衣是存世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藝最精、最輕薄的一件衣服,在中國古代絲織史、服飾史和科技發展史上有着極為重要的地位。
三彩駱駝載樂俑為唐朝的文物,1959年出土于陝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通高58厘米,長41厘米。現收藏于陝西曆史博物館,堪稱唐三彩中的極品。唐三彩駱駝載樂俑雖經地下埋葬一千三百多年,出土時仍光彩奪目,它是唯一一件被評定為國寶級文物的唐三彩。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于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14.8厘米,口徑2.3厘米。現收藏于陝西曆史博物館。馬身和提梁、壺蓋及“同心結”紋帶均鎏金,使得銀壺富麗堂皇,明快悅目。該壺構思巧妙,工藝精細,古今未見類同者,堪稱國寶。
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于唐初,共十枚,高約二尺,徑約三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關于石鼓文的确切年代,幾千年來學者讨論不斷,提出各種看法,至今還沒有一個能夠被大家都贊同的确定的結論。《石鼓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古今書法家最為敬重的“圓筆書”聖典。原石現藏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鹳魚石斧圖彩陶缸,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臨汝縣(今汝州市)閻村,新石器時代前期的葬具。為紅陶砂質,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側就是著名的鹳魚石斧圖。圖高37厘米,寬44厘米,約占缸體表面積的一半,畫面真實生動、色彩和諧、古樸優美,極富意境,是迄今中國發現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陶畫。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鹳魚石斧圖彩陶缸在2002年被列入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珍貴文物之首。
(中國文化報 章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