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網友問“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瀾先生:“安于現狀是否是可恥的呢?”
他回答道:“也是一種境界。”
深以為然。
安于現狀,它不是不思進取,也不是自甘堕落,而是經過了生活磨練後明智的選擇。
懂得知足,反而過得更踏實
曾有疑問,我們這代人生在條件這麼好的時代,為何生活還事事不如意,常常感到迷茫焦慮?而我們父母輩條件那麼艱苦,得到的為數不多,但是幸福感卻很足。
後來,才明白,因為他們懂得知足,所以更容易獲得幸福。
窦文濤說:“一個社會的穩定,就需要大多數人的穩定,安于現狀也是一件好事。”
古時候,孫叔敖臨死時,交代兒子孫安說:
“如果楚王封你官爵,你不要接受;如果封你土地,你就要求“寝丘”那一塊地,那是沒有人與你争的地方。”
後來,當孫叔敖死後,楚王真的招孫安進宮,要封他為萬戶之邑。
孫安說:“大王如果真的惦記着先父的功勞,就把寝丘那塊地賞賜給我吧,這也是先父的遺命,我非此地不受。”
楚王沒辦法,就把那塊地分給了他。
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做法,“寝丘”不但地處偏僻,而且名字也非常不吉利,大家都不屑一顧。
但正因為地處偏僻,地塊貧瘠,即便楚國幾代動亂,好的地方都被搶去,唯獨這裡無人理會。
這不僅是孫叔敖的先見之明,更是他懂得知足,不貪圖富貴的智慧,而使自己的子孫後代安然無恙。
有句話說:“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欲是壽。”
懂得知足的人,明确自己内心所需,不被金錢名利誘惑,這樣的人雖然不一定會有多大成就,但必然過得不會差。
錢鐘書雖姓姓錢,但他卻放得下錢财。
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特邀他去講學,待遇豐厚,可是他卻拒絕了;他的小說《圍城》發表後,各界有名人士都想采訪他,全都遭到他的婉拒。
縱使再出名,他依舊堅持潛心寫作,謝絕應酬,因此能享受自己喜歡的平靜生活。
楊绛曾在《一百歲感言》裡說: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
深以為然,懂得知足常樂,安于現狀也是一種能力。
當别人争先恐後利争上遊時,有人順應自然留下來,把生活過成了自己想要的,平凡但踏實的狀态,這不失為一種“剩者為王”的幸運。
這并不是自我陶醉的阿Q精神,而是生活中經過拼搏曆練後,灑脫的選擇随遇而安,接納現實。
太多欲望,反而是一種負重
《醒世恒言》裡有個故事:
唐朝,進士錄事薛某因病發高燒,夢到自己躍入水中,化為一條金色鯉魚,遇一老者在船上垂釣。
魚餌誘人,薛錄事正準備張嘴吃時,心想:
“我明知他餌上有個鈎子,若是吞了這餌可不是被他釣了去。難道就不能到别處求食,偏要吃他釣鈎上的餌嗎?”于是,他便到遊到船周圍了。
怎奈那餌香得厲害,陣陣鑽入鼻孔,而肚中又饑餓。猶豫再三,最終他難抵魚餌的誘惑,張嘴咬鈎,遂成老者釣物。
馮夢龍點評道:“眼裡識得破,肚裡忍不過。”
世上有太多美好的事物,我們總希望能得到更多,但凡事過猶而不及,當你想要的超過你能要的時,欲壑難填,煩惱就滋生了,如此,人生怎麼可能快樂!
就好比我們隻有一張嘴吃飯,明知吃多了會撐着難受、會長胖,但還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人的欲望就如同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而貪欲是災禍的根源。
老子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曾聽過這樣個故事,有個地主想要塊地,于是去拜訪部落首領。
首領說,你從這兒向西走,做一個标記,隻要你能在太陽落山之前走回來,從這兒到那個标記之間的地都是你的。
可太陽落山後,地主還沒有回來,因為走得太遠,他已經累死在路上了。
看完,很多人都會說地主太貪婪了,但他的行為卻是現實中人性的真實寫照。
其實,地主不會忘記他必須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回來的規定,他也應該不止一次的思量該返回了,但是欲望誘惑着他不斷前行,總想着:就再走幾步,能得到更多的土地。
欲望太多、太大,會給人增加壓力,失去原本的自由,還會成為負擔。
而當背着超負荷的累贅負重前行時,就容易栽跟頭甚至誤入歧途。
人生海海,欲望無窮無盡,而人生來平凡,若想輕裝上陣,就要去除貪婪減少負荷。
經濟學家薩缪爾森說:
“快樂和欲望是成反比關系。欲望越大,則快樂越少,苦惱随之而來;欲望少了,得到的利益可能不如别人,但心卻是快樂的。”
因此,凡事要适度,要懂得在追求和知足之間找到屬于自己的平衡點。
不為物欲所迷、所困,吃好、睡好、做好,把每一種生活活出适合自己的境界,這樣才能與生活溫柔相處。
真正的智慧,
是懂得接納自己,與欲望和解
周國平曾說:
“人生有三次成長,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二是發現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作家蔡瀾,曾在印度山旅行,對着整天煮雞給他吃那個老太太說:“我不想吃雞了,我要吃魚呀!”
老太太疑惑的問:“什麼是魚?”
蔡瀾想老太太一輩子活在山上,可能沒見過魚,于是就拿紙畫了一條魚給她看,并說:“你沒有吃過真可惜呀。”
老太太望着他說:“先生,沒有吃過的東西有什麼可惜呢?”
的确,這世間萬物無窮,我們有太多的東西沒吃過,有太多風景沒有欣賞,有太多物質沒有享受,如果都想得到,往往顧此失彼,徒增惆怅枉負人生。
梭羅曾說過一句話:“一個人隻有滿足了基本生活所需,不再汲汲于聲名,不再汲汲于富貴,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
奧斯卡獲獎電影《綠皮書》中唐是一位黑人天才鋼琴家。
雖然他身在社會頂層,有錢有人脈,但因為美國種族的歧視,導緻他的光榮隻限于在台上演奏,等謝幕後又受到“特殊”對待。
他想得到上流社會的認同,于是刻意與底層的黑人保持距離,甚至不去見親哥哥,同時他内心又為不公正的歧視感到憤怒。
無力改變,隻能把自己關在堆滿财物的房裡借酒澆愁,長久的壓抑讓他陷在困境中無法認清自己。
影片有一幕特别印象深刻,壓抑已久的唐沖進傾盆大雨中,呐喊出内心的話語:“我不夠黑,不夠白,甚至不夠男人,那我到底是什麼?”
電影的結尾,在白人司機托尼的鼓勵下,他推掉了歧視自己的重要演出,來到一家鄉間的黑人小酒館演奏。
那一刻,他不再是為了擠進白人圈子而努力,不再是輕視自己膚色的異類,而是終于發現了音樂帶給他的快樂,接納了自己,真正發現了人生的意義。
央視主持人李思思:
“希望大家能夠去接納那個自己,接納的不是那個把不足遮遮掩掩的自己,而是接納那個并不完美卻無比努力的自己。”
我們無需做完美的自己,隻要最好的做好自己,因為你本身就是最好的,人生最高級别的自愛,就是發自内心的接納自己。
點個在看,願我們每一個人,既能在波濤洶湧的現實中抵住生活壓力奮勇前行,也能夠經過生活磨難後适時止步,不盲從。
不必在活在别人的标準裡,與欲望和解,然後按自己舒服的方式活着,矢志不渝勇敢做内心真正的自己。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