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标語文課題組:楊懷春
冠縣一中語文教師,從事高中語文教學18年,提出“民主、探究、高效”語文課堂模式,從“知識、思維、文化”三維角度實踐語文教學,踐行“從閱讀教語文,從寫作教語文”的課堂教學理念,認真研究高考語文試題,感悟到“内容理解”為本的試題理念,總結出獨特的“流程”做題方法,教學成績優異。真誠讀書,喜歡寫作,熱愛生活。喜歡鑽研曆史、哲學、文學,熱愛大語文教學。
主編:王濤
欄目主編:鞏彥芬 /責編:梁音
審校:付婷婷 / 美編:易沐
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有個成語叫“炊煙袅袅”,有首歌曲叫《又見炊煙》,詩詞中有更多的炊煙:“暧暧遠人村,依依墟裡煙”“處處柴門掩半邊,莺啼綠樹隔炊煙”“雨後千山淨,炊煙處處新”等。曾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随着時代的發展與變遷,炊煙已淡出了我們的視線,在逐漸退出我們的生活。
當你的生活中已“不見炊煙”,你有何感想與思考,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題說明:本題來自聊城一模。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請關注 “新課标大語文”微信公衆号。
命題方向
人文底蘊:人文積澱 人文情懷 審美情趣
責任擔當:社會責任 國家認同
學會學習:勤于反思
實踐創新:問題解決
審題
限制性
1.真實情境的限制。材料的關鍵詞是“炊煙”,材料對“炊煙”的描述是,炊煙曾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但随着時代的發展與變遷,炊煙已淡出了我們的視線,在逐漸退出我們的生活。炊煙消失的原因是“時代的發展與變遷”,這體現了社會發展的必然性,體現了人們追求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社會進步。考生的感想與思考也因此而來。
2.典型任務的限制。寫作内容上“不見炊煙”暗含了“見炊煙”到“不見炊煙”的變化與探究,但感悟和思考的重點則應針對生活中已“不見炊煙”,應側重從生活角度深度思考。由于任務部分強調的是對“不見炊煙”的思考,考生不可大談炊煙的意蘊和詩意,恰恰是,不管炊煙如何美好,炊煙的消失都是社會的進步,時代的必然。
3.價值判斷的限制。本題主要從“不見炊煙”的生活實際引導考生去理解社會的發展變遷,考生不能因為“不見炊煙”否定社會的發展。
開放性
1.立意角度的開放。考生可以揭示“不見炊煙”的原因,把立意點放在揭示時代的變化上;也可立意為從生活中“不見炊煙”,看今天的幸福生活;可以從“炊煙已淡出了我們的視線”,延伸寫作,看今天美麗中國;可以從炊煙“逐漸退出我們的生活”的“逐漸退出”體悟社會發展變遷的過程;還可以從炊煙的消失延伸到生活中其他事物的消失,去看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還可以立意為随着社會的發展變遷,炊煙終将成為永恒的詩意,或炊煙消失,詩意永存……
2.聯想與思考的開放。由生活中的“炊煙”變遷,可以聯想到現實中耕作工具的變化、房屋、交通工具、通訊工具等的變化;可以由古詩“炊煙”聯想到現代的詩歌、散文中對“炊煙”情感的表述,進而聯想到随着社會的發展變遷,炊煙終将成為永恒的詩意和回憶;可以從現象出發層層追問問題的本質;可以從辯證的角度來論述“見炊煙”與“不見炊煙”的關系;可以理性闡述炊煙消失的原因,表述自己的價值判斷……
3.文體的開放。考生可以寫成議論文,可以寫成記叙文,也可以寫成散文。文體鮮明即可。
解題
這是一則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重點考查學生全面理解材料,深層探究問題,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題目以小見大,引導考生通過“不見炊煙”這樣一個小小的生活現象,學會觀察生活,體悟生活。雖然生活中已“不見炊煙”,但在古詩和文學作品中卻屢見炊煙;雖然生活中已“不見炊煙”,但生活中的我們并不是變得不食人間煙火,生活隻是變得有“炊”而無“煙”,考生還是有話說的。考生在寫作時,需要弄清題目設置的思維指向,有針對性寫作,方可有的放矢。
參考立意
切題立意:
1.炊煙與回憶已逝,未來和時代同新。
2.炊煙不在,詩意永存。
3.炊煙已不見,世界共發展。
4.綠水青山,有“炊”無“煙”。
5.“不見炊煙”生活亦然有詩意……
6.不見炊煙,但見美麗中國。
7.炊煙的消失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
偏題立意:
1.炊煙未遠,未來可期。(失去針對性,題目針對的是“不見炊煙”。)
2.往事如煙。(偷換概念,“炊煙”偷換為“煙”。)
3.逝去的青春。(脫離材料,另起爐竈。)
……
範文展示
炊煙與回憶已逝,未來和時代同新
炊煙是一代人的回憶,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它曾遍布于家家戶戶裡,也曾出現在詩詞歌曲中。而如今,随着時代的發展與變遷,我們的生活中卻已“不見炊煙”。
炊煙與回憶已逝,但未來和時代同新。
當人們邁步進新時代,當小漁村建起高樓大廈,當中國傲然站立在世界東方,我們在感慨“不見炊煙”的同時也期待着嶄新的未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從“蛟龍”八海,“嫦娥”奔月,再到“祝融”探火,“天問”問天,中國迅速發展起來。我們在感慨“不見炊煙”的同時,也在享受着現代生活給我們帶來的便利。當“處處柴門掩半邊,莺啼綠樹隔炊煙”“雨後千山淨,炊煙處處新”的場景隻是課本上的字句時,我們雖有遺憾與不舍,但終究釋然。我們走出了那個一直封閉着我們的“世外桃源”,擺脫了那個貧窮落後的時代。如今的中國從2008年的“北京歡迎您”到“一起向未來”的時光裡飛速成長,擁有了世界上第一個“雙奧之城”,讓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國。
從古至今,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的又何止是“炊煙”。
當年君王用來召集部下的烽煙,如今已變成了智能手機、電腦視頻;當年笨重又不易儲存的竹簡,如今已變成了移動硬盤、雲盤;當年微弱的燭火,如今已變成了太陽能電池闆……如今的炊煙在我們的記憶裡逐漸遠去時,如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隆隆機聲取代了手工工場紮紮的機聲,人們也曾說歎舊日甯靜的莊園不再;當民國的幕場謝下,台上咿呀的戲子與老生倍顯落寞,那些聽戲的老人歎惜京劇消弭;炊煙曾經在中國成為農耕文明的象征,在中國人的心頭朵袅袅升起了千餘年,而今卻“不見炊煙”,固然有幾許落寞。但是随着時代的發展與變遷,炊煙的消逝是一種必然。
炊煙與回憶已逝,未來和時代同新。
當我們背上行囊,離開家鄉,在大城市裡尋找自己的歸宿時,是否會因“不見炊煙”而心生落寞?歲月流浙裡,過去與現在傳承,新與日不斷更叠。時代在發展,炊煙就離我們越來越遠。當我們站在華堂頂廈,是否在記憶中尋覓消逝的炊煙?我們又是否看見一個全新的時代出現在眼前:更好的生活,更美的風景,更加便利的出行,更加清新的空氣,更加寬敞的居住環境,從物質上更加舒适的享受到精神上更加惬意的感覺。
未來已來,你來不來?
站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我們“不見炊煙”,卻看得見新時代的美好。生态興則文明興,生态衰則文明衰。讓我們攜手共建生态中國、美麗中國。
點評
本文标題對仗工整,中心突出。全文思路清晰,層層遞進。先由消失的“炊煙”想到時代的發展,進而思考炊煙消失的曆史發展必然;進一步論證不見炊煙,卻看得見更加美好的時代,更加美好的中國;最後呼籲攜手共建生态中國、美麗中國。思路清晰,文脈井然。
上一篇
乳汁過多治驗(中醫治療)
下一篇
中國實力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