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東徑關、西徑關,雁門本來是兩關

提起雁門關,就我這的腦子裡雜想起一大堆又相連,又似無關系的東西,什麼天下無雙地、蒙恬、李牧、漢高祖、趙襄子、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李廣、衛青、霍去病、楊家将、潘仁美、陳家谷、降龍木、匈奴、契丹、外三關、北魏、遼國、西夏、後漢,燕雲十六州、雁門郡、雁門太守行、雁過留名、烏雲壓城城欲摧、李賀、顧炎武,傅山等等等等。 太多曆史和故事的地方,越挖越深,越想知道,所以這篇文章費老勁了。幹脆買了一本869頁的“雁門關志”,結果東西太多,又無從下手,寫出來太多,少了寫不透,前前後後搞了小一個月了,湊合發了吧。看了書感覺在這一代走的時間太短,要有個十天半月的,可能基本如願。


往北邊的來路看,一條山溝,兩山對峙,古關道蜿蜒而來。這可是扼守天下險要的所在。

看一下山西地形圖你就知道,從大同盆地下來就恒山山脈是險阻,跨過恒山以後,往南邊沿忻定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就到到黃河邊了,這一線基本沒有天然險阻,過黃河可以奔洛陽了。而雁門關是恒山山脈西段勾注山最窄處的捷徑。所以,可見其是戰略要沖,兵家必争之地。
(網摘圖片,侵權立删)

站在現在的關城上,感覺很壯觀。


其實這裡隻是雁門關的一半,此處古稱勾注山,為恒山山脈的西段,在168平方公裡面積上設兩關、四口、十八隘口,所謂雙關,一為西陉關,一為東陉關,合稱雁門關,現在的景區是東陉關所在地,西陉關在此處的西邊不到十公裡吧。魏晉南北朝以前主要是走西陉關,西徑關又稱“鐵裹關”,現在能看見當年人工開鑿的一段長50米,深20米的關路,并在此有關城的遺迹,據說曾經用鐵皮包裹城門的大門。

(摘自雁門關志,侵權立删)

(摘自雁門關志,侵權立删)
看地形圖最清楚,這兩關是在東西相隔不遠的兩條大山溝裡。四口基本上也是這兩條山溝的口,既西陉關的北口白草口和南口太和嶺口,東陉關的北口新廣武古城和南邊的南口(和居庸關的關溝南口一樣稱呼)。


南北朝以後才分為兩關,到唐朝始有雁門關一說。西徑關路比較高,路面幹燥,比較東徑關水比較多,冬天凍冰。所以原來走西徑關, 但山路比較險,石頭坍塌 。明朝以後以東徑關為主,西陉關逐漸廢了,看網上的照片現在遺迹很少了。


沿着這恒山西段的山脈基本是東北——西南走向,有30——50公裡的寬度,大大小小百多條可以橫跨山脈的山溝,當然雁門關的東、西徑是兩處最大的山溝,其東西兩邊200公裡内還有比較大的山溝形成了十八個隘口。明代《代州志》記述:“雁門、平刑(平型關)、盤道梁為阨塞,由雁門東顧則平型,西顧則盤道梁。介乎東者則水峪、胡峪、馬蘭、茹越、小石、大石、太安、團城、淩雲、葫蘆焉,介乎西者則太和、白草、八岔、小蓮、夾柳、燕水、雕窩、玄崗焉,是所名十八隘,此也。”不過這個說法已經把西徑關的兩個口算進來了,說明明代隻以東徑關為主。而同時沒有算平型關和盤道梁,當然這隻是當時的說法。 這個兩關、四口、十八隘口和關内外的城、堡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軍事防禦體系。可能在中國曆史上是首屈一指的了,說到這裡,我有點體會羅哲文先生題雁門關為“天下第一關”的意思了。 現在整個體系是明洪武七年(1374)吉安候陸仲亨貶于代州所建。明景泰、正德、嘉靖增修,萬曆複修,已經600餘年。看來吉安候陸仲亨真是幹實事的人,貶到這裡修了這麼大的邊防工程,沒白從17歲跟着朱元璋打天下。

現在大家玩的是東徑關這條山溝,當年楊家将守的是西徑關,跟現在的雁門關不是一個地方。要說現在景區可不願意把這事搞得這麼清楚。

東徑關溝長有30公裡左右。景區在山溝裡有南北兩個門。





山溝南面正對着代縣城。南門在前腰鋪驿站,南門遊客中心也在那裡,直接從代縣過來很近,據說20分鐘車程。從南門進,要步行1個多小時才能到關城,估計還有個一兩百米左右的上升。下圖是南邊山溝。


北門在後腰鋪驿站, 208國道旁邊,離二廣高速6公裡。進去到景區的明月關有2公裡吧,這段路沒有景觀,有景交車,但來回要30元車費,老人也不免票。下圖是山溝的北面。


景區門票90元,60歲以上免票。實際景觀玩的這一段就是從明月關到天險門外面的鎮邊祠。沒多遠,一般玩1——2小時吧。但你要爬關城裡三個制高點的話,需要2——3個小時。 景區裡面的明月關過去是雁門村,有不少農家樂,可以吃住,但條件一般。 景區南北兩門所在的前、後腰鋪驿站有雁門關大酒店,住宿現在好像都沒營業,後腰鋪驿站有飯館,我們在那吃了一頓飯,真難吃。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