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嬰樁
一、功法内容
托嬰樁又稱托寶貝樁、勾挂樁、老牛筋樁、托槍樁。雙臂和周身上有上托抱、下勾挂、左右分合之力,似托抱嬰兒小心異異摸索其整體的矛盾力。
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呈丁八步,頭頂項豎,虛領挺拔,含胸拔背,挺腰沉氣,空胸實腹,胸腹往後貼,坐胯提膝,膝胯互争,十指扒地,前腳有扒踩之勁,後腳有蹬踏之力。雙目向前坡視,雙手擡起,高度與肩齊,左右分與頭寬等同,前後錯開,後手低于前手,五指分撐,手心微微有上托之勁,手指向前斜向插,大指根向及腕部有向上挑之意,意如托一嬰兒,托嬰兒時,即不能太用力,又能松軟無力,又将嬰兒抛出又将吸挂回來,雙手擰成一手如擰繩,一松一緊的變化。雙手蓄拉之勁為主。同時十指尖又指向前方,周身曲折呈鈍角狀态,雙肘外撐,雙手内合,同時上挑下挂,左右分合,前後推拉等力,前腳趾扒地,前膝前頂上提,後膝前頂下垂,膝胯互争,腰挺力實。應以曲蓄内含為主,雙腳前三後七,雙手撐四抱六,體會整體松緊變化。
二、體内老牛筋訓練
(一)、關節定位
關節定位即十二大關節的固定訓練。兩腳前後分開約一尺遠,前腳跟對應後腳跟,前腳指向前方,腳根虛起,後腳全腳掌踏鋪于地面,前腳外擰,後腳内擰,身體重心前四後六對比或重心五五對比。前膝指向前方,後腿半蹲深彎,臀部下坐,如坐在椅子上或騎虎身上,腰部自然挺直,勿用拙力。目光向前疑視,雙肩有内扣外撐之意,胯部即有内扣外撐之意,雙手十指肩部向前方指,往回蓄拉定位,掌心相對定位,前手食指、鼻尖、腳尖及中線呈一線,雙手距離加寬至略窄于肩部寬,雙肩下沉放松,雙肘撐墜之意,帶動肩左右擴張伸展。在練習托嬰樁關節定位時候,樁架飽滿,鬥志昂揚,帶着感覺之心去體認。
(二)、六面對争
托嬰樁六面對争是在關節定位和不動樁架基礎用微動或微點之力對争。通以于矛盾樁,浮雲樁、托嬰樁的練習,肌肉松到極點時則就要對肌體進行相應刺激訓練,使肌體更加飽滿力量更加豐厚、神氣更加逼人。
1、前後對争:即膝胯互争,呈丁八步站立,頭頂項豎,領頸收颌,肩撐肘橫,含胸緊背,空胸實腹,挺腰沉氣,頭尾互争,膝胯互争,重心前三後七,雙手姿勢同于托嬰樁手勢,雙目向前方凝視,雙腳十趾抓地,前腳扒地,後生蹬地,左膝前頂與右胯後撐對争,左膝上提與右胯沉墜對争,雙手十指向前指與脊骨後靠産生争力,保持持續力緊松變化對争。注意膝胯互争是前後對争的動力。開脊提胯,斂陰吊裆,蹬蹉撐拔,節節貫通。感覺要真實,功架不能變形。
2、上下對争:即頭尾互争,呈丁八步站立,頭頂項豎,領頸收颌,肩撐肘橫,含胸緊背,空胸實腹,挺腰沉氣,頭尾互争,膝胯互争,重心前三後七,雙手姿勢同于托嬰樁手勢,雙目向前方凝視,雙腳十趾抓地,前腳扒地,後生蹬地,左膝前頂與右胯後撐對争,左膝上提與右胯沉墜對争,雙手十指向前指與脊骨後靠産生争力。在保持下肢對争狀态,頭後上頂與尾椎下沉産生争力,周身挺拔、呼吸自然、有如彈簧、升降開合,有如爬牆觀物之意。注意頭尾互争是周身争力的樞紐,上下對争主要體會頭尾互争。坐胯提身,領頸拔背,節節拉長,通脊貫頂。整個身體拔長,似扒牆頭觀物。
3、左右對争:即雙臂互争,呈丁八步站立,頭頂項豎,領頸收颌,肩撐肘橫,含胸緊背,空胸實腹,挺腰沉氣,頭尾互争,膝胯互争,重心前三後七,雙手姿勢同于托嬰樁手勢,雙目向前方凝視,雙腳十趾抓地,前腳扒地,後生蹬地,左膝前頂與右胯後撐對争,左膝上提與右胯沉墜對争,雙手十指向前指與脊骨後靠産生争力。在保持下肢對争狀态,頭後上頂與尾椎下沉産生争力,周身挺拔、呼吸自然、有如彈簧、升降開合,有如爬牆觀場之意。在上下、前後對争基礎,使雙手向内、向裡、向後合抱撐托,做到肩撐肘橫有如托抱嬰兒,用力不成、不用力不成,雙手向内向後蓄抱,雙肘橫撐,同時要有雙手将樹拔起之意。注意雙臂互争是十字勁的基礎亦稱橫勁,左右對争是兩翼争力的培養。感覺是抱人提樹、扯肘攏臂、環抱大樹、保持抱勁的松緊變化。
4、六面對争:六面對争是前後、左右、上下是基本的内争進行六面混合或綜合對争,将六面對争作整後,慢慢延續無處不争又無處不合,争即是合,合即是分,分即是閉,争斂是一、松緊是一。在内争肘,脊椎骨會自然隆起鼓出,關節合骨節縫隙加大加寬,筋腱争騰而起,争力越大它們的量越大。但不能長時内争,對身體無益元,對勁力連貫有着較大的障礙,所以内争是在自然狀态下産生的,但是内争時間不要過長,在一個小時練功量内争的時間是5至15分鐘即可,以這樣的練功量比例即可!
(三)勁力連通
托嬰樁在體内矛盾六面對争基礎進行勁力微動接引(非試力),運動軌迹大約5至10公分即可。
1、前後連通,頭頂項豎,領頸收颌,肩撐肘橫,含胸緊背,空胸實腹,挺腰沉氣,坐胯提膝,膝胯互争,十指抓地,重心前三後七,呈丁八步站立,雙手呈托嬰樁姿勢,雙目向前方凝視,雙腳十趾抓地,前腳扒地,後生蹬地,左膝前頂與右胯後撐對争,左膝上提與右胯沉墜對争,雙手十指向前指與脊骨後靠産生争力。在保持下肢對争狀态,頭後上頂與尾椎下沉産生争力,周身挺拔、呼吸自然、有如彈簧、升降開合,有如爬牆觀場之意。在上下、前後對争基礎,使雙手向内、向裡、向後合抱撐托,做到肩撐肘橫有如托抱嬰兒,用力不成、不用力不成,雙手向内向後蓄抱,雙肘橫撐,同時要有雙手将樹拔起之意。保持對争狀态,前後推拉引勁,向推時間架壓縮下沉,後腳體會蹬地之力,前腳體會搓地之力,雙手重心推動至前腳,重心前移前四後六,力達指尖,回拉時間架向上拔起,頭應向頂,重心拉回至後腳,重心前三後七,肘關節速率與膝關節速率等同,徐徐而行,運力如抽絲。身法要微微的動蕩,手與身前後對争,即手前推時身後争,身手相互抗争;手後拉拉時身後前合,身手相互吸引。手前推時後腿亦争開,重心下壓;手後拉時後腿相應上提,身體上拔。一松一緊,使得身體成波浪狀微微運動。動作幅度要少,推拉的幅度要小于10厘米。速度越慢,推拉一次的時間為兩息。
2、上下連通:頭頂項豎,領頸收颌,肩撐肘橫,含胸緊背,空胸實腹,挺腰沉氣,坐胯提膝,膝胯互争,十指抓地,重心前三後七,呈丁八步站立,雙手呈托嬰樁姿勢,雙目向前方凝視,雙腳十趾抓地,前腳扒地,後生蹬地,左膝前頂與右胯後撐對争,左膝上提與右胯沉墜對争,雙手十指向前指與脊骨後靠産生争力。在保持下肢對争狀态,頭後上頂與尾椎下沉産生争力,周身挺拔、呼吸自然、有如彈簧、升降開合,有如爬牆觀場之意。在上下、前後對争基礎,使雙手向内、向裡、向後合抱撐托,做到肩撐肘橫有如托抱嬰兒,用力不成、不用力不成,雙手向内向後蓄抱,雙肘橫撐,同時要有雙手将樹拔起之意。保持對争狀态,保持托嬰樁站立式,保持撐狀态,雙手乃至周身作提按式半圓弧軌迹運動,高不過眉,低不過胸,雙手上提時,身體下沉,腕骨隆起,重心前四後六,後腳蹬地,前腳搓地;雙手下按時,掌心向下,身體向上拔起,頭部向上頂,重心前三後七,前腳扒地,蓄力後腳,雙手與身體用力與運動軌迹方向相反,肘膝速率等同,徐徐而行,運力如抽絲。身法是前蕩提拔和沉身,腿部有曲折角度變化。功架調好後,身與手上下對争,即手上提時身下沉,手下按時身上提。腿法與身法相應合,及身下沉時腿部曲折加大張持,身上提時腿部曲折減小。腿和手對争,即手上提時腿曲折加大。手下按時曲折減小。動作要慢、幅度要小。
3、左右連通:頭頂項豎,領頸收颌,肩撐肘橫,含胸緊背,空胸實腹,挺腰沉氣,坐胯提膝,膝胯互争,十指抓地,重心前三後七,呈丁八步站立,雙手呈托嬰樁姿勢,雙目向前方凝視,雙腳十趾抓地,前腳扒地,後生蹬地,左膝前頂與右胯後撐對争,左膝上提與右胯沉墜對争,雙手十指向前指與脊骨後靠産生争力。在保持下肢對争狀态,頭後上頂與尾椎下沉産生争力,周身挺拔、呼吸自然、有如彈簧、升降開合,有如爬牆觀場之意。在上下、前後對争基礎,使雙手向内、向裡、向後合抱撐托,做到肩撐肘橫有如托抱嬰兒,用力不成、不用力不成,雙手向内向後蓄抱,雙肘橫撐,同時要有雙手将樹拔起之意。保持對争狀态,保持托嬰樁站立式,保持撐狀态,保持托嬰樁姿勢,保持對争狀态,作左右纏繞運動,保持前後推拉勁、右手向前下按,左手翻掌向後挑挂,重心前三後七,然後雙手再向前推锉運動,重心五五,随後重心後移,左手向前下按,右手翻掌向後挑挂,重心前三後七,反複練習,體會内争揉動的身上松緊變化,如同蛇纏物,肘膝速率等同,徐徐而行,運力如抽絲。手法是左右保持距離的推拉旋擰提挑,身法是前後動蕩左右螺旋,臂胯的運動是争擰裹合,腿法的運動是膝胯互争,整體是推拉鈎挂傳導運動,前後如擰麻花。做過手法、身法和腿法三層運動軌迹要合為一體,進行綜合融會貫通練習較佳。左手與右腳貫通,右手與左腳貫通。左邊前伸時右邊蓄勢,右邊伸張時左邊含蓄。
4、綜合連通:将前後連通、上下連通、左右連通綜合作整體勁力連同體認,雙手由外内劃運動,再向前,再向下,再向上,再左右有效的綜合勁力連同,勁力連綿不斷,形體螺旋而動,徐徐而行,運力如抽絲。注意意體會腳下松緊勁緊松運化,力達十指指尖。勁力貫通即可單勢練習,又可随意練習,還可以綜合練習,總之不失勁均整的松整力為原則。總之關節定位、六面對争、勁力連貫、是托嬰樁之内争訓練,很多大成拳愛好者不知道或錯過此環節的訓練,從而影響托嬰樁的勁力的進度。勁力貫通對勁力形及勁力爆發有着相當的益處,習者自知,但必有老師面指導方可練習,反之易出相反的效果!
托嬰樁體内老牛筋注重肌體相應刺激訓練;提神經系統應激性本能的反應;調整骨架有序性功能;肌肉松緊轉換的頻率等,總之拳道是身行體悟之學術,細心用大腦指揮身體體認大成拳。
三、體外老牛筋訓練
體外老牛筋訓練是建立在體内老牛訓練的基礎上進行體會,反之空中樓閣,水中撈月一揚空。要領如下:調整自身間架,重心微微下坐,頭頂項豎,擊加大頭尾互争的量,兩腿彎曲較大,兩腿意如埋下土中,更加體重重心的下沉之感,隻有自身穩固平衡,才能将敵或樹勾拉而擲打而出,雙手距離往回蓄拉,較原來的與頭同寬距離加大稍許,但略窄于雙肩距離,此不是托抱而是勾挂吞吐階段。可假想十尺遠有一大樹,意想樹如古樹具盤,樹根埋于土中,我亦入土中,樹幹穩,我要加固之。巨風卷來,古樹被吹之或動或搖,而我則不為其所撼之,同時體會膝胯互争,前腳扒地,後腳蹬地,雙足蹬踩地面之摩擦力,把腳下的松緊勁貫通于雙手指尖。尤其膝胯互争,雙腿産生等張力蓄如張弩之弓;頭尾互争,從使脊骨隆起鼓出(上下之争力)雙肘之争且有含蓄之内争力。此樁的強度較矛盾樁更加深入,強化三大節,是蓄弓力而不是為求弓力,渾厚而圓潤的弓型間架就此産生。王芗齋先生說“練形漏形,謂之畸形;練形無形,學其本能(狀态)”,隻是内争這個勁,不可大動做出,不但可以産生較強整體争力,而且把周身筋骨争出(大筋騰起骨節争開)。反之整體勁力,此刻訓練便無其意義(必須有明師指點看着,否則,影響身體健康)。
繼之,設想十指右皮筋牽挂,另一端挂在樹上約一丈遠,在以上原則要領要義上,繼而樹于産生關系,十指指端各系一條皮筋與樹幹直接一起,古樹高大無比。同時,我也不斷逐漸通過狀大成巨大頂天立地的巨人與其一較高低,欲于公似比高,我即金甲天神,金甲天神即我,身體向後靠拔,雙手往回蓄拉,大樹向我方向移動;身體下沉雙手向前上方擲發,樹幹随之往前上方速移。樹幹或敵人越想回歸原位,我則就越不讓其歸原位,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後、或分開、或擠合,似把樹皮扒下,在其中尋矛盾力,與古樹進行抗争。體會微動發力時,不是把樹移動,而古樹進行巨顫冷發,或左、或右、或前、或後、或上、或下等,在均勻求不均勻,在不均勻求均勻颠倒、錯綜互為練習。移動體會長勁,顫動體會短勁,松緊、剛柔、長短、快慢、緩急、動靜、虛實無不錯綜變化,雙手前指有進攻意識,護住中線指向對方中線,搭手時候有挂、偏、旋、搖、挑、分、撐、按、擰、刀、卷等勁,小臂螺旋撐擰之勁,手指有撐擰勾挂之勁,高低、長短互用即可,意識中有直接攻擊對手精神狀态,搭、按、勾、挂、接、放結合樁位功法。
“執着己身,永無是處;離開已體,無物可求;自身已具備,反向身外求”!所以在自身内在真勁具備充足時候則應以外界産生牽挂關系,與或樹、或敵産生牽挂,與大樹古樹是牽挂震顫抖絕的應激;與小樹産生牽挂是抖頓争崩的應激,如雙手十指牽挂一棵輕竹,往回拉時候樹竹應緩緩彎之,瞬間釋放樹竹崩彈回歸不停的震顫,此震顫力具有冷脆的崩彈力。在學練托嬰樁時候,在靜态求勁的同時體會動态勁力的運使,此樁是動靜、松緊、開合、虛實的勁的優秀功法。就勁态而言在靜态平衡中求不平衡有助動态不平衡形式有效的平衡。此樁意念較強,功法内容角度、力度較大,間架緊湊,容易體會出具有代表性的整勁、擲發力、杠杆力、定中力、開合力、二争力、刹車力、螺旋力、離心力和向心力。即練習低勢間架結構的托嬰樁,隻是間架盡量展開,越是開展其蓄力和争力也就越強。下肢重心前三後七,有上提、前縱、前扒、後蹬、内夾、内撐、擰裹等勁力;上肢比例是撐四抱六,上肢有上托、下按、前指、後挂、前吞、後吐、左分、右閉、内合、外撐、裹墜等勁力修為,注意整體協調配合,我師王選傑先生和師兄果春先生極善于運用此樁的勁力的運用。
四、筋骨彈射
托嬰樁筋骨彈射亦肌體的真勁爆發,關于筋骨彈射本人在幾年前在《大成拳真勁培育與爆發》中談起,确未進行細則論述說,在此驚醒詳細說明,具體如下!
當今大成拳界對筋骨的說法不一,而鍛煉方法也 不盡相同,還有很多人對筋骨鍛煉說的神乎其神,至今未曾下一個定義!其實筋骨的鍛煉并不神秘,它貫穿于大成拳的每一步功法,但不是拳學要領和内涵,而是站樁或其它功法練用時候所産生的生理現象,大成拳稱之為改造生理。近年大成拳煉的的筋骨訓練炒的沸沸揚揚的至今好像沒有給大成拳帶來生命力,反而起到反作用之力。人體自有的生理結構就是筋、骨、肌、肉就是相互連通的,為什麼練習大成拳就筋、骨、肌、肉分開而論,分開而練,練筋骨就高明,練肌肉就是平庸,甚至不練肌肉,王選傑先生說“一處不 練一處就沒有,哪缺哪補,哪練哪有、練哪有哪,碰哪有哪''!筋、骨、肌、肉、韌帶要同時練不可偏頗!人的生理結構本來就合理,隻是通過站樁改造生理以及調整後天的與先天和諧統一性,達到開發原始本能總動态。但是,由于人們生活中的用力習慣,使自身的筋骨粘連以緻不協調,身體沒有得到良好的鍛煉,不能有效地用力,後天本力的拙力和阻力抑制先天的本能活力,所以通過大成拳站樁,可以改變和調整人的用力習慣,除卻後天的拙力,從而開發本能活力,肌體的筋骨改造訓練也在中。大成拳是講究整體的修煉,要想把肌體練整了,首先必須在靜态樁功中讓自身的筋骨發生相應的變化。在樁功内争訓練使得筋腱的拉長增粗,骨的密度增大強韌和骨節間隙加大,王芗齋先生說“筋長力大,筋粗力大,骨重筋靈”。大成拳樁功中的肌肉緊松訓練和筋腱拉伸使生理組織和間架結構發生變化達到改變筋骨的目的,但是這是内争的結果。
要想使筋骨發生變化首先要在關節、骨節、間架、結構在定位内核肌肉緊松活動基礎上自然放松狀态下産生的。筋是有筋腱、肌腱、筋膜、韌帶構成,其質地堅韌、柔軟而彈性,呈黃色兼色的藤條束帶狀,是連接肌肉和骨骼的堅韌肌體組織,筋腱不但質地堅韌,而且又富于彈性,更重要的 是有拉伸性。因此人體軀體的伸縮運動機能來源于筋腱的拉伸和肌肉的收縮。大成拳勁力爆發出來的彈抖勁、驚炸勁、螺旋勁、刹車勁、爆炸勁、崩炸勁都是來源于筋、骨、肌、肉拉伸、收縮的松緊變化,當然骨架是動力,氣血是源泉。骨肌運動中筋腱亦發揮了相當的作用性作用。
骨骼是支撐的作用,關節是樞紐作用。在人體運動中起着支撐和轉化的的作用。“幹”的支撐的作用,在 大成拳中稱之為間架,從生理結構而言稱為骨架,在人體起着“支”和“撐”的作用。骨骼與關節的纖維粗細、密度及大小程度,直接影響到勁力發揮時支撐力量的大小,所以骨骼粗壯的人,支撐的力量也就大,勁力也就十分充分活躍。
身體的放松是大成拳鍛煉筋骨内争的一個首要條件。松不是絕對的松,緊不是絕對的緊,大成拳要求“松而不懈”和'緊而不僵”,在意緊的情況下松,即所謂的“意緊形松”,于永年先生稱為“緊松活動”,同時達到“肌松力掤”和“肌松筋繃”的肌體效應。筋腱起着連接肌肉和骨骼的作用,人體的筋腱、筋腱、肌肉上有纖維,這些肌肉纖維的系數的大小和數量标志的勁力的大小。大成拳樁功中的肢體放松訓練、松緊訓練、緊松訓練,主要是讓肌肉纖維有序化、有序性,勻整性和協調性,有助于筋腱傳遞力量;肌肉運化力量;骨架是支撐力;關節是樞紐;氣血是動力。隻有僵筋、骨、肌肉充分的協調統一,力量才會流暢,是肌體拙力的阻力大幅度的減小,功力是深厚者在筋腱的騰起使得骨肌分離,而勁力像水一樣流暢由腳傳遞的指尖。再通過身松梢緊的持續、緩慢、快速的以力引力的梢節鍛煉,很快就能将周身大筋掤撐起來。梢節是緊松訓練練是初步,大成拳主要練的是脊椎骨和尾椎骶骨,驚的起尾椎才能驚的四梢。
肌體放松是前提,間架的定位是筋腱拉伸的關鍵。撐筋是大成拳的基礎,要想迅速快捷的将周身大筋騰起,必須在間架定位内争基礎上産生的,而非是抻筋拔骨,間架結構是大成拳橫物質力量的基礎。在站樁的過程中,當肢體的曲折處于一個正确角度和方向時,身上的筋就能瞬間繃騰而起,筋腱的拉伸必須要有一個非常好的角度,在肢體放松的前提下進行長時間的定位内争,經過量的積累,從而使筋腱的生理性變化,将筋腱拉伸放長,變得更加堅韌有力。周身大筋撐起之後骨即随之得到鍛煉。骨節之間的軟組織裡有豐富的血液,隻有通過筋腱的拉伸,才能加強血液循環流量,使血液滋養骨膜、骨壁、骨腔、骨髓,從而增強骨的密度,骨的密度變大以後自然就重了,骨縫也就相應加大,再經時之日久的樁功鍛煉,則能達到骨節争鳴的的冷彈驚爆的發力之境。
大成拳的改造生理的過程即是周身筋骨變化的過程,在此過程肌體會出現麻、熱、脹、癢、酸、沉、痛等肌體反應,舒适得力是在這些感應消失後産生的,經生理改造經過疼痛、酸觸、脹痛後骨骼發生生理變化後,方能進入生勁的感受松沉渾厚。樁功的修煉效果決定着修煉者身體的素質,修煉者的身體素質同樣也決定着樁功的效果。有無樁功基礎,以及年齡和對功法的理解程度等造成差異。能否經常得到老師或明家指點,也是導緻功效優劣的原因。再者,練功量的大小和練功時間的長短,也是造成功效差異的重要原因。
何為筋骨?筋即老牛筋;骨即骨起棱。傳統武術界對肌體的稱謂。筋騰骨節起棱(虎豹之體松柔且脊椎骨骨節隆起)亦是大成拳的樁态。在前面關節定位(固定)進行六面對争,争什麼?是在争力基礎上,把筋腱争起隆高,脊骨節節拉開,骨節且隆起,脊椎骨向外鼓出(恩師王選傑先生曾在《大成拳實作絕技》明确指出》!為什麼要争?争是在争力的基礎上實施進行的,通過前面的肌體放松訓練且産生相應的内力,肌體尤其肌肉在負荷中達到飽和以及飽滿狀态,肌肉的糖元供給相應的慢且無法産生二磷酸腺甘,就無法合成蛋白質,蛋白質即肌肉的動力的根本,就相應用力對肌肉進行刺激,使肌肉蛋白質重新組合與分解而産生力,發汗的原因就在于此!亦是内争的加力引力的作用的生理效應的結果而非用拙力加力。此種力是在渾元樁和矛盾樁摸索而得的真力,亦是體重和本力轉化成真勁而體重非本力,在大成拳中稱之為以力引力,這也是大成拳求力的法要。通過相應對争訓練,筋腱鼓起,肌肉拉長(運動學稱等長運動),從而使肌體重新産生力,此力非被動之力的筋骨勁而是自然力!托嬰樁重點體會弓态的整合争立,确切地說是将三張弓力重組疊加在一起形成多張弓不等位的複合整體有機結合,這張複合弓力具有整體含蓄的弓态猶如虎豹捕獵預應狀态,真勁引動、六面俱争、八面出鋒。尤其八面出鋒的八鋒力具備後,周身曲折之處固定定點(關節)容易僵硬,有折勁現象,所以要進行勁力連通引勁訓練,從而勁力在靜态及動态保持均整而且流暢力,有助于勁力爆發。
筋骨彈射強勁爆發,先從小到大的訓練,找到動作爆發,使筋骨得到大開大合的放施,然後再進入小動或微動的驚炸勁力爆發的狀态。筋骨如果這關過不了永遠無法達到拳術的高峰,我本人說的筋骨不是那種抻筋拔骨或是什麼的懸乎内氣、内勁,而是實在的通過鍛煉強壯的軀體,然後使得筋骨、内髒、肌肉、真勁整體合一的整體效應。具體的訓練程序,不是說由内到外的問題,也不是大家想象的内在的勁順,慢慢向外邊延伸,由内向外釋放的過程,而是從外在的間架入手,先求外三合,如果外形都做不到位,内在的東西一切都是空談。很多人按“不求形似”方法鍛煉未得到相應的結果。并不不講講内在的結構,而是由外形一層一層脫皮、脫殼,才能還原先天的本能動态。如果從小入手慢慢擴大那種可能也會有點效果,隻有在真正的打鬥中才由心得,才知道相差不止就一點了,大動是必須練的,同時也必須由這個過程。因為這些方法前輩們都是理論、實踐驗證過的,不管是練什麼拳,都是先學個形體,再講求規範,再講究神韻,方可達到緻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
在托嬰樁中周身弓态争力訓練,即是三大節的強化訓練,引力加力而且不僵硬緊張狀态下保持四如境界;“體整如鑄”、“身如鉛灌”、“肌肉如一”、“毛發如戟”之境界。體整如鑄”是身軀整體合一達到如同液體冷卻後形成的一個整體物。王芗齋先生之所以用“體整如鑄”來形容身體的整合之力,就是要求我們身體的間架結構達到體固如凝的狀态。三弓合一,亦“三弓漫月”,這是整勁、内勁的第一步要求。也是對身體整合的要求,是指對三弓合為一體的要求。“身如鉛灌”是體整後骨架的定位、肌肉緊松、筋腱拉伸的運動所産生的等張力和支撐力的和諧統一的稱謂。同時也是對站樁的持力的最佳用力方式。因此身體整合後還要必須具備肌肉緊松運動的最佳方式來解決力量傳遞問題,達到“活力如蛇”的目的。“身如鉛灌”達到後猶如古樹盤根,周身沉穩灌鉛達到身穩力實的功效。“肌肉如一”是對身體肌肉緊松收縮達到整體勁力合律如一的形容,即周身整體同時用力均衡勻整的轉台而非局部用力。“毛發如戟”是感覺全身的毛發如同槍戟根根豎立,由于精神刺激的作用,神經處于高度興奮的技擊欲望的潛質開發鼓舞狀态,進入實戰臨敵狀态,神如霧豹、意如靈犀,猶如刀、叉、槍、戟勾、挫的細微棱角,擡手鋒棱,有蓄勢待發之勢。
周身有含蓄待發之姿勢,但還是不夠,将四如境界繼續訓練待到身軟如棉,柔盡無骨,身松”頭兒“沉時候,亦身空”頭兒“方可達到真實的勁力爆發。這是發力的基礎(非身松點緊)。頭兒沉鋒棱起,如此穿刺之力,方可有放施之力。通過托嬰樁的内争訓練使肌體放長放大,而勁力内蓄的性能的運動量也相應地加大。隻有内在的整合裡力(即筋骨合力)越強而爆發的性能也就越強。有如古人戰将持槍式,周身内勁蓄滿,同時把力量放在戰槍梢頭上,隻有這樣力量才能自然流暢,才能将敵人劈開、刺穿、挑起。筋肉空靈,梢頭力如錘、槍、刀、劍、戟。
應敵時候,松柔自然而又虛靈挺拔,周身肌肉松沉擰裹且有彈性,而周身骨節争擰,勢如龍之卷身,蛇之行蛹動(蛇之柔若無骨、骨節節節放開,一但受驚立,脊椎骨立即豎起,松緊變化),周身大筋繃騰而起(瞬間),發力即是筋骨瞬間伸縮的松緊變化,筋伸骨縮的瞬間勁力千鈞爆發,縮其尾椎,力至敵身!王選傑先生說大成拳發力首先要尾椎驚炸,隻有驚得起尾椎,才能驚得起四梢,做不到驚炸尾椎,就無法驚得起四梢,何談驚炸力!力之縮骨而出,作用在對方身上才會深透、驚炸、冷脆。将發力過程的時間、空間縮短,體會周身高頻震顫的内勁鼓蕩的抖絕力(趙道新、李永宗、韓星橋,姚宗勳、王選傑等先生均具備此勁力爆發的性能)。
事實上筋骨彈射并非是筋骨訓練和爆發,而是筋骨(肌體)運動機能做載體,将強大的真勁爆發出來,不要單純以所謂的筋骨力量去操拳和發力,筋骨彈射即千鈞爆發松緊變化的過程。發力之基礎是肌肉的擰裹(肌肉纖維增粗合理放長)、筋腱撐擰、骨架螺旋擰過的有機連同。此法非源于老形意拳而是少林拳的精華。
骨架弓力呈,
吞吐鈎挂變;
松緊開合行,
勁在虛實求。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