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腎之虛症論(三)

腎之虛症論(三) (2010-10-03 11:50:36)
标簽:

十二、癃閉證治

癃者,小便不利,點滴而短少,病勢較緩者也;閉者,小便閉塞,點滴不通,病勢較急者也。癃和閉雖有區别,然都是指排尿困難,隻是程度上的不同,亦有始則涓滴而量少,因此多合稱為癃閉。臨床以小便量少,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通為主證,乃内科急症之一。其病位在膀胱,但與肺脾肝腎等相關。本病的論治,有虛有實。虛者,氣虛,陰虛,陽虛是也。

(一)氣虛證癃閉

氣虛者,脾氣虧虛,中氣下陷也。常因飲食不節,勞倦傷脾;或久病體虛,緻中氣不足,清氣不升,濁陰不降,小便因而不利,發為癃閉。

臨床表現:小腹墜脹,時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暢,神疲乏力,納差食少,氣短懶言,語聲低弱,舌質淡,苔薄,脈細弱。

治法:本證的治療,《症因脈治》謂:“中氣不足者,補中益氣湯。”“氣虛者,用春澤湯。”合而參之,當補中益氣,升清降濁,化氣利水。方用補中春澤湯:人參、黃芪、炒白術、當歸、陳皮、升麻、柴胡、桂枝、豬苓、澤瀉、茯苓、炙甘草加減。

(二)陰虛證癃閉

陰虛者,肝腎陰虛也。多由淋證失治,耗傷腎陰;或“素禀陽髒内熱,不堪溫補而小便閉絕者,此必真陰虧絕,無陰則陽無以化,水虧證也。”

臨床表現:其證小便量少,或時欲小便而不得尿,甚則小便不通,咽幹心煩,手足心熱,舌尖紅,脈細數。若肺腎陰虛,金燥不能生水,則兼幹咳少痰,或喘嗽不甯。

治法:本證的治療,張景嶽謂:“陽亢而水不制火者,東垣磁腎丸。”“單由水虧者,非六味地黃湯大劑滋之不可也。”《景嶽全書》合而參之,當滋補腎陰,氣化行水。方用滋腎六味丸:知母、黃柏、肉桂、熟地、棗皮、山藥、丹皮、澤瀉、茯苓。加白芍、地膚子。若金燥不生水者,方用地黃參麥散:生地、人參、麥冬、五味子、沙參、棗皮、白芍、紫菀。

(三)陽虛證癃閉

陽虛者,腎陽之虛也。緣由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而膀胱之氣閉矣。”《辨證奇聞》所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素問·靈蘭秘典論》)今腎陽不足,命門火衰,陽不化氣,氣不化水,癃閉鮮有不作焉。

臨床表現:其證溲少時頻而不得尿,甚則小腹脹滿,閉塞不通,伴面色蒼白,畏寒肢冷,神氣怯弱,腰酸乏力,舌質淡,脈細而弱。

治法:本證的治療,《醫宗必讀》謂:“非與溫補之劑,則不能行。”“必用八味丸之料,或加減金匮腎氣丸大劑煎服庶可挽回。”《景嶽全書》合而參之,當溫補腎陽,化氣行水。張景嶽加減腎氣丸主之:制附片、肉桂、熟地、山藥、棗皮、茯苓、丹皮、川牛膝、車前子、澤瀉。兼氣虛者加黨參、黃芪益氣助陽。癃閉因前列腺腫大所緻者,加炒刺猬皮、甲珠、劉寄奴祛瘀散結。

十三、關格證治

小便不通為關,嘔吐不止為格;小便不通與嘔吐不止并見名曰關格。多由水腫,癃閉,淋證等傷及脾腎陽氣所緻。脾陽虧損,腎陽衰微,陽不化水,水濕逗留,濁邪壅滞三焦,氣化功能不得升降,“關則不能小便,格則吐逆。”

臨床表現:臨床上,本病以陽虛為本,濕濁毒邪為标。本虛則面色蒼白,或晦滞,身倦無力,食少納差,腰膝酸冷,四肢不溫,舌質淡胖;标象則惡心嘔吐,脘腹脹悶,小便短少,或無尿,水腫,腰以下尤甚。苔白滑,脈濡細或沉細。

治法:溫補脾腎,平逆降濁,内外合治。内以助陽降逆湯:制附片、大黃、炒白術、仙靈脾、茯苓、黨參、陳皮、澤瀉。若大便次數頻多,大黃宜制用,以緩其瀉下之力。外用灌腸湯以制附子15克,生大黃9克,牡蛎30克,共為細末,加溫開水調成糊狀,保留灌腸,以降低血中非蛋白質等毒物。

本證亦可用《千金》溫脾湯(制附片、幹姜、大黃、人參、甘草)若藥後大便仍不通暢,宜加當歸、芒硝。若嘔止便通,應改為制大黃,并去當歸、芒硝、加肉桂溫補脾腎為主。因攻下降濁乃權宜之計,不宜久用,久則傷正也,而制大黃用量在3~6克,以大便潤為度,而不傷正也。若濕從寒化,大便稀溏,日大便次數十餘次,仍可用制大黃,但宜配四神丸(補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吳茱萸、生姜、大棗)協調,使大便保持日在3次以内。若濕從熱化,上吐下秘,口中尿味,苔黃膩,脈細數或弦數,方易黃連溫膽湯(黃連、制半夏、陳皮、茯苓、竹茹、甘草、枳實、大棗、生姜)。也可用《名中醫治病絕招》中的溫腎解毒湯(人參、甘草、制附片、大黃、半夏、紫蘇葉、綠豆衣、六月雪、丹參、黃連、砂仁、白金丸)。

十四、小便不禁證治

小便不禁,又稱尿不禁。是指在清醒狀态下不能控制排尿,而尿液自行排出的病證。病位雖在膀胱,然與肺,脾,心,腎,督脈相關。多為情志失調,憂思難釋,房勞過度,病後體虛,老年腎虧所緻。

(一)脾肺氣虛證

臨床表現:面色蒼白,短氣懶言,小腹墜脹,舌質淡,苔薄白,脈虛無力。所謂“脾肺氣虛,不能約束水道,而病為不禁者,金匮所謂上虛不能制下也。”

治法:補益脾肺。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味:炙黃芪,炒白術,黨參,陳皮,柴胡,升麻,炒當歸,五味子,牡蛎。

(二)腎督不足證

臨床表現:頭暈眼花,腰膝酸軟,背脊酸楚,或陽痿遺精,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無力。所謂“督脈虛衰失于固攝,不能約束膀胱和尿道……尿自遺。”

治法:補益督腎。方用加味沈氏菟絲子湯:菟絲子、茯苓、山藥、蓮肉、枸杞、熟地、續斷、狗脊、桑螵蛸。

(三)下焦虛寒證

下焦者,腎與膀胱也。腎陽不足,腑氣虛冷,既不能溫化水液,又不能制約水液之餘,則小便不禁。

臨床表現:神疲乏力,畏寒背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兩尺弱。所謂小便不禁者,腎氣虛,下焦受冷也。

治法:溫腎固澀。方用溫腎制水湯:肉苁蓉、菟絲子、制附片、五味子、鹿茸、雞内金、桑螵蛸、益智仁、烏藥、山藥。或可用濟生腎氣丸:熟地、茯苓、山藥、棗皮、澤瀉、丹皮、肉桂、制附子。加減。

十五、尿濁證治

尿濁,又稱白濁,是指小便混濁,白如泔漿,或夾血呈紅白相兼色,溲時尿道無疼痛的病證。臨床所見,本病除過食肥甘,釀濕生熱,下滲膀胱;或病後濕熱未清,蘊結下焦,清濁不分,而成尿濁實證之外,多為虛證使然。

(一)脾虛氣陷證

脾主運主升,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損傷脾氣,脾虛氣陷,清氣失升,谷氣下流,尿濁作也。

臨床表現:尿濁時發時止,發則尿色混濁,白如泔漿,尿意不暢,小腹下墜,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質淡,脈虛弱。

治法:健脾益氣,升清固澀。方用補中難名丹主之:炙黃芪、炒白術、升麻、陳皮、當桂、柴胡、蒼術、小茴香、制川烏、補骨指、茯苓、煅龍骨、炙甘草。

(二)腎陰虧損證

腎者封藏之本,乃藏精之髒,精屬物質為陰,腎精者,亦稱腎陰也,諸因導緻腎陰不足,虛熱内生,陰虛尿濁發生。

臨床表現:小便混濁而赤,煩熱口幹,舌質紅少苔,或光剝,脈細數。《赤水玄珠》謂:“久濁不愈者,為陰虛,而滲利在所當忌。”

治法:滋陰清熱,涼血止血。方用滋陰止血湯:熟地、山藥、女貞子、棗皮、龜闆、旱蓮草、丹皮、知母、黃柏、茅根。

(三)腎陽不足證

《諸病源候論》曰:“冷胞腎損,故小便白而混濁也。”緣由“腎虛有寒,過于淫欲而得之。”

臨床表現:小便混濁,其狀漩白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凝如膏糊。日久不愈,形寒肢冷,精神萎靡不振,舌質淡,脈沉細。

治法:溫腎固澀。方用鹿茸補澀丸主之:鹿茸、黨參、黃芪、菟絲子、制附片、肉桂、補骨脂、五味子、茯苓、蓮子、桑白皮、煅龍骨、山藥、桑螵蛸。或雲香湯加減亦主之:制川烏、小茴香、桂枝、茯苓、白術、芡實、黨參、白花蛇、露蜂房。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