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牽正丸治療腦血栓病.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補氣牽正丸治療腦血栓病.pdf(5頁珍藏版)》請在專利查詢網上搜索。
1、(10)申請公布号 CN 102935153 A (43)申請公布日 2013.02.20 CN 102935153 A *CN102935153A* (21)申請号 201210327144.9 (22)申請日 2012.08.14 A61K 36/888(2006.01) A61K 9/20(2006.01) A61P 7/02(2006.01) A61P 9/10(2006.01) (71)申請人 孫殿良 地址 442100 湖北省房縣城關鎮泉水村一組 衛生職工中等專業學校 (72)發明人 孫殿良 (54) 發明名稱 補氣牽正丸治療腦血栓病 (57) 摘要 本發明補氣牽正丸治療腦血栓病,。
2、 一種中藥 水丸治劑。本發明為純中藥制, 無毒副作用, 即有 近期卓效, 又有遠期治愈的療效, 本發明能抗血小 闆凝聚, 擴強血管, 消除血液粘滞性, 促進管壁彈 性增強, 改善腦缺血, 調整恢複腦組織功能, 降低 血壓與血糖, 增加機體免疫等作用。用下述藥物 組成 : 黃芪、 當歸、 赤芍、 地龍、 川芎、 桃仁、 紅花、 三七、 刺五加、 白附子、 水蛭、 僵蠶、 全蠍、 蜈蚣、 丹 參十五味, 其中黃芪、 刺五加均為補益藥, 其功效 是益氣固表, 益氣健脾, 改善腦血栓的氣虛乏力, 氣虛血滞, 氣為血之帥, 血為氣之母, 氣行血行, 氣 行瘀散, 當歸、 赤藥、 桃仁、 紅花、 三七、 。
3、丹參為活血 化瘀之藥, 能改善血液循環, 降低血脂, 軟化血管, 消除血液粘滞性。 (51)Int.Cl. 權利要求書 1 頁 說明書 3 頁 (1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産權局 (12)發明專利申請 權利要求書 1 頁 說明書 3 頁 1/1 頁 2 1. 本發明補氣牽正丸治療腦血栓病, 一種中藥水丸制劑。其特征在于組方配伍和各中 藥的重量 : 黃芪 160g、 當歸、 赤芍、 地龍、 川芎、 桃仁、 三七、 紅花各 30g、 白附子、 水蛭、 僵蠶、 全蠍、 蜈蚣各 20g、 丹參 100g、 刺五加 30g。 權 利 要 求 書 CN 102935153 A 2 1/3 頁 3 補氣牽。
4、正丸治療腦血栓病 技術領域 : 0001 本發明涉及中醫成藥, 一種治療腦血栓病的中藥水丸制劑。 背景技術 : 0002 本病多見于 5060 歲以上患有動脈硬化的老年人, 常伴有高血壓, 冠心病或糖尿 病, 多于靜态發病, 由于飲食結構改變, 近年來本病趨于年輕化 3040 歲人也并不罕見, 腦 血管病是各類疾病第一殺手, 近年逐漸增多, 治療本病的中西療法和藥物頗多, 但療程長, 治愈不徹底, 留下腦血栓後遺症者居多。 發明内容 : 0003 腦血栓為腦血管、 血液成份及血液動力學的改變和粘度增加引起腦血管内血栓形 成, 緻使血管閉塞而出現偏癱等神經症狀, 這在中醫學屬 “中風” 範疇, 。
5、往往與氣虛血瘀, 風 痰阻絡, 導緻心脾肝腎陰陽失調, 氣血逆亂加之某些誘因而突然發病。 0004 本發明為純中藥制劑, 無毒副作用, 此方能抗血小闆凝聚, 擴張血管, 消除血液粘 滞性, 促進管壁彈性增強, 改善腦缺血, 調整恢複腦組織功能, 降低血壓與血糖, 增加機體免 疫等作用。完成上述之功用, 用下述藥物組成 : 黃芪、 當歸、 赤芍、 地龍、 川芎、 桃仁、 紅花、 三七、 刺五加、 白附子、 水蛭、 僵蠶、 全蠍、 蜈蚣、 丹參十五味, 其中黃芪、 刺五加均為補益藥, 其功效是益氣固表, 益氣健脾, 改善腦血栓的氣虛乏力, 氣虛血滞, 固氣為血之帥, 血為氣之 母, 氣行血行, 氣。
6、行瘀散, 當歸、 赤藥、 桃仁、 紅花、 三七、 丹參為活血化瘀之藥, 能改善血液循 環, 降低血脂, 軟化血管, 消除血液粘滞性。 水蛭抑制血小闆聚集, 抗血栓形成, 抗凝血, 改善 血液流變學, 降血脂, 增加心肌營養血流量。它的功能主治是破血、 逐瘀、 通經。用于癓瘕痞 塊, 血瘀經閉是溶栓之要藥。全蠍僵蠶、 蜈蚣、 白附子為 “牽正散” 加味, 其功效為熄風鎮痙, 攻毒散結, 通絡止痛, 抽搐痙攣, 中風口禁, 半身不遂, 面癱、 口眼歪斜, 風濕頑痹, 偏正頭痛, 散結化痰。 本方系祖傳二代家技秘方, 除平時治療腦中風及腦中風先兆亞健康外, 發明人從 記錄觀察 100 例中, 即有近。
7、期卓效, 亦見遠期治愈的療效, 84 例基本治愈, 顯效 10 例, 有效 5 例, 無效 1 例, 總有效率為百分之九十九。 具體實施方式 : 0005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 取黃芪 160g、 當歸、 赤芍、 地龍、 川 芎、 桃仁、 三七、 紅花各30g、 白附子、 水蛭、 僵蠶、 全蠍、 蜈蚣各20g、 丹參100g、 刺五加30g(共 600g) 烘幹碾粉作丸如綠豆大, 每日兩次, 每次 6g 内服, 臨症施治時, 偏于半身不遂加川牛 膝 50g, 續斷 30g, 桂枝 20g, 煎水送服 ; 偏語言不利, 加郁金 30g, 石菖蒲 15g、 遠志 10g, 煮。
8、水 汁送下, 口眼歪邪, 加天麻30g、 鈎藤15g、 石決明20g煎汁送丸藥服下, 曆經實踐, 卓有成效。 上方中由發明人宗清代王清任氣虛血瘀之說, 以補陽還五湯治偏癱, 受 楊氏家藏方 牽正 散治口眼歪斜之啟迪, 熔兩方于一爐, 再加刺五加、 蜈蚣, 命名 “補氣牽正丸” 。腦血栓形成, 有稱動脈硬化性腦梗塞, 系指顱内外供血入腦的動脈和血管壁發生病變, 管腔内形成血栓, 說 明 書 CN 102935153 A 3 2/3 頁 4 緻使血管腔狹窄或閉塞, 導緻腦部供血不足, 引起腦局部組織缺血而壞死。 施治在于擴張血 管, 消血塊, 改善腦部血液循環, 防止血栓的繼續擴延。 中醫學屬于 。
9、“中經絡偏癱” 之病症, 主 要因素是患者平素氣血虧虛, 肌膚筋脈失于濡養, 加之憂思惱怒, 或飲酒暴食, 或房事不節, 或外邪侵襲等誘困, 導緻氣滞血瘀, 瘀阻腦絡, 而出現半身不遂, 肢體麻木等症, 本發明本着 平肝熄風化痰通絡, 益氣活血化瘀為主, 中西醫學在病理機制, 治病總則上基本相同。故自 拟補氣牽正丸, 以上藥物祛風化痰, 補氣活血, 行瘀通絡, 名司其職, 相得益彰。多年臨床後 用有如下體會 : 0006 1、 急性期宜用湯劑, 以便加減運用, 以便吸收良好。 0007 2、 病勢稍緩即可使用丸劑, 以便長期服用, 以便徹底治愈本病。 0008 典型病例 : 0009 雷某某,。
10、 男, 68 歲, 農民, 于 1998 年 3 月 13 日就診。患者眩暈, 二周前語言障礙, 四 肢酸軟無力而仆倒, 出現偏癱, 西醫診斷為腦血栓形成。中醫辯症 : 口眼歪邪, 語言蹇澀, 偏 體麻木, 半身不遂, 面色蒼白, 氣短乏力, 舌質暗瘀滞, 苔薄白, 脈沉細, 辯屬氣虛血瘀屬 “中 風” , 治宜益氣活血, 化瘀通絡, 用補氣牽正湯, 加郁金 30g, 石菖蒲 15g, 遠志 10g, 藥進五劑, 語蹇轉輕, 15 劑後語言比較清晰, 再在運用方中減去加味之藥, 繼服基礎方丸劑三料, 三月 後諸症趨于消失而康複。 0010 付某某, 60 歲, 家庭婦女, 1989 年 4 月。
11、 20 日初診, 患者血壓高病史, 平時頭昏有時 脹痛, 88 年 2 月 11 日, 因情緒沖動, 夜半突然昏仆, 某西醫院診斷為腦血管病, 搶救兩周, 後 來留下半身不遂。 餘診刻下, 症見神識一般清楚, 右半身上下肢不能伸展, 口眼向左側斜, 血 壓152/100毫米汞柱, 心率95次/分, 舌紫暗, 脈結代無力。 證屬氣虛血瘀之偏癱, 在益氣通 陽, 活血化瘀立法之下, 随用補氣牽正湯加牛膝 50g, 續斷 50g, 桂枝 20g 水煎服五劑。複診, 手勢伸張蠕動, 又處方十劑服完。 右半身便能活動, 接着再服藥十五劑後, 下床步履鍛煉, 手 扶拐杖, 步履跛行。 随即去加味之藥, 據。
12、原基礎方藥丸服藥一月餘, 去拐杖行走, 手腳趨于靈 活。 0011 劉某, 男, 46歲, 幹部, 1989年6月初診, 病人素有腦動脈硬化病史, 2周前感覺右側 上肢酸麻軟弱, 不能持重物, 口眼口喝斜, 飲水嗆, 舌強, 語言蹇澀, 血壓 160/100mmhg。經某 醫院診斷為腦血栓形成, 曾用蘆丁, 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患側肢體略有恢複, 但不明顯, 2 月 10 日邀餘會診, 刻下症同前, 舌質紅, 無苔, 脈象左虛弦, 右細弱, 此由心腎陰虧, 肝風内動, 夾濁痰上阻于廉泉, 是以舌暗不能語, 足廢不能用, 此為腎虛内奪之風痱症。以本發明補氣 牽正丸去黃芪活血藥加黃地20g, 石斛。
13、10g、 麥冬10g、 石菖蒲10g連服十劑後, 患肢不遂明顯 好轉, 能扶杖行走十餘步, 上肢可伸展, 上下活動, 但仍軟弱無力, 舌較笨重, 語言吃力, 左脈 虛弦稍有力, 右脈弦細, 藥已對症, 繼以本發明加減方治之, 3 月 28 日複診, 繼用前方 20 劑, 患側肢體進一步恢複, 能扶杖行百餘步, 說話已基本恢複正常, 飲水不嗆, 口眼已不歪斜。 帷 頭部時昏、 健忘, 血壓 140/94mmhg, 脈象右弦滑, 右弦細無力, 尊前法繼續治療, 4 月 30 日複 診, 服本發明加減方十劑後, 唇麻眼斜及語言基本恢複, 半身不遂明顯好轉, 脈左右漸有力, 囑其繼服本發明補氣牽正丸以。
14、善後。 0012 餘某, 男, 60 歲, 曾患中風, 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 卧床不起, 不僅不能坐行, 且不能 轉側, 面赤氣粗(風猶未息)痰聲辘辘, 神識半昏, 時成昏瞀, 食不易下, 非難蠶即自下, 時曆 4 月, 脈乍密乍疏, 弦勁中帶滑象, 此病乃 素問 所謂 “血之與氣, 并走于上, 則為大厥” 。平 說 明 書 CN 102935153 A 4 3/3 頁 5 時血壓高, 工作又忙, 煩勞緊張, 平衡失馭, 風陽上昌, 激蕩不甯, 均是促成此病暴發因素。 且 病愈百日, 猶複面赤氣粗, 氣血上并, 沖繳未已, 氣來猶盛, 未成固疾, 病猶可愈。此際治療, 鎮斂浮越, 息未息之風, 翼可暫免急劇變化, 治宜用本發明之基礎方去黃芪, 刺五加及活血 藥, 加龍骨 15g, 牡蛎 15g, 紫石英 10g, 靈磁石 10g, 并沖服大黃末 5g, 鐵鏽末 6g, 一星期後略 安, 得大便 1 次, 原方減大黃末為 3g, 加琥珀 1.5g, 又一星期, 大便 2 次, 面赤氣粗, 痰壅神昏 銳減, 手足能動, 勉能起坐。原方去大黃, 鐵鏽, 加生地 30g, 山茱萸 9g, 約兩星期, 病愈大半, 後用本發明補氣牽正丸去黃芪, 刺五加服用 2 月病愈而至今随訪未複發。 說 明 書 CN 102935153 A 5 。
上一篇
黃吉赓(肺系疾病)
下一篇
怎樣送禮才能送到點子上?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