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十餘年類風濕被自創猛方解決!分享方子和治療全過程!

“張勝兵中醫”

導語: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臨床最常見的風濕病之一,是一種以關節慢性炎症為主要表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報道該病患者5-10年的緻殘率可高達60%,被稱為不死的癌症,患者相當痛苦。本病相當于中醫的“尪痹”,亦屬“曆節病”、“頑痹”、“骨痹”等病症範疇。最近治好了一例13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現将具體治療方法分享如下。


01

患者女,55歲。2021年08月09日初診

主訴:四肢關節晨僵、疼痛13年

現病史:該患者自2008年以來出現四肢關節疼痛,晨起僵直,要活動以後才能緩解。經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并多方治療無效,最近一次檢查類風濕因子285,C反應蛋白23.8,後尋醫到我處就診。

診見:患者四肢關節對稱性疼痛,自覺發熱,右膝關節疼痛尤重,發熱腫脹,且晨起僵直。患者因疼痛而緻行動不便,睡眠欠佳。自覺汗多怕冷,晨起頭暈,大小便可。舌紅苔白滑,舌下瘀。

既往史:1998年乳腺癌切除,2018年因HPV子宮附件切除,肺結節,甲狀腺結節,喘息性支氣管炎慢阻肺,支氣管擴張。

診斷:尪痹

證型:痰瘀阻絡,瘀久化熱,痰壅神竅證。

治以活血化瘀,清熱通絡,除痰安神。拟方獨活寄生湯、桂枝加白虎湯、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化裁。

處方:

羌活15g、獨活15g、防風15g、油松節15g、薏苡仁30g、桑枝30g、桂枝10g、生白芍10g、烏梢蛇10g、全蠍10g、蜈蚣2條(共2g)、徐長卿15g(後下)、威靈仙30g、黃芪30g、法半夏15g、白術15g、天麻15g、蔓荊子10g、牡丹皮10g、赤芍10g、澤瀉20g、茯苓15g、茯神15g、煅牡蛎30g(先煎)、浮小麥10g、五味子10g、炒酸棗仁15g、黃柏10g、生石膏15g(先煎)、知母10g、甘草10g、雞血藤15g、絡石藤15g、海風藤15g、路路通15g、木瓜15g、五加皮15g、桑寄生15g、懷牛膝30g、蜂房6g、秦艽15g、忍冬藤15g、老鹳草30g、豨莶草30g,10劑。

同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配制了一個療程的調理體質的丸子藥,配合水藥治療。

二診,吃了8天的藥 症狀有所改善 已停止疼藥。在上方基礎上加瓜蒌、浙貝母。

處方如下:

羌活15g、獨活15g、防風15g、油松節15g、薏苡仁30g、桑枝30g、桂枝10g、生白芍10g、烏梢蛇10g、全蠍10g、蜈蚣2條(共2g)、徐長卿15g(後下)、威靈仙30g、黃芪30g、法半夏30g、白術15g、天麻15g、蔓荊子10g、牡丹皮10g、赤芍10g、澤瀉20g、茯苓15g、茯神15g、煅牡蛎30g(先煎)、浮小麥10g、五味子10g、炒酸棗仁15g、黃柏10g、生石膏15g(先煎)、知母10g、甘草10g、雞血藤15g、絡石藤15g、海風藤15g、路路通15g、木瓜15g、五加皮15g、桑寄生15g、懷牛膝30g、蜂房6g、秦艽15g、忍冬藤15g、老鹳草30g、豨莶草30g、瓜蒌20g、浙貝母30g。10劑

三診:患者反饋頭腦發懵稍有緩解,胸口的壓迫感略有緩解,心慌睡眠差有緩解,吐黃痰略有緩解,全身的沉重感有緩解。但還是有小肚子有下墜感,腰部沉重感明顯,出汗盜汗仍有,疲乏感沒有緩解。除了三餐外基本都是躺着的狀态,晨起會有僵硬感,各關節依舊疼痛。繼用前方,加人參。

羌活15g、獨活15g、防風15g、油松節15g、薏苡仁30g、桑枝30g、桂枝10g、生白芍10g、烏梢蛇10g、全蠍10g、蜈蚣2條(共2g)、徐長卿15g(後下)、威靈仙30g、黃芪30g、法半夏30g、白術15g、天麻15g、蔓荊子10g、牡丹皮10g、赤芍10g、澤瀉20g、茯苓15g、茯神15g、煅牡蛎30g(先煎)、浮小麥10g、五味子10g、炒酸棗仁15g、黃柏10g、生石膏15g(先煎)、知母10g、甘草10g、雞血藤15g、絡石藤15g、海風藤15g、路路通15g、木瓜15g、五加皮15g、桑寄生15g、懷牛膝30g、蜂房6g、秦艽15g、忍冬藤15g、老鹳草30g、豨莶草30g、瓜蒌20g、浙貝母30g、人參10g(另煎)。10劑。

四診:患者反饋小腹的下墜感緩解,腰部的不适緩解,胸部的壓迫感緩解,頭腦發懵感緩解,疲乏感緩解,好像雙腿較之前有力量,之前坐久了都是需要扶個東西才能站起來,如今有緩解,心慌睡眠都有緩解,全身的沉重感有所緩解,咳吐黃痰有緩解,但還是有少量。右膝蓋疼痛部位發熱有緩解,但還是有。自汗盜汗,各部位關節的疼痛依舊。在前方基礎上加附子。

處方如下:

羌活15g、獨活15g、防風15g、油松節15g、薏苡仁30g、桑枝30g、桂枝10g、生白芍10g、烏梢蛇10g、全蠍10g、蜈蚣2條(共2g)、徐長卿15g(後下)、威靈仙30g、黃芪30g、法半夏30g、白術15g、天麻15g、蔓荊子10g、牡丹皮10g、赤芍10g、澤瀉20g、茯苓15g、茯神15g、煅牡蛎30g(先煎)、浮小麥10g、五味子10g、炒酸棗仁15g、黃柏10g、生石膏15g(先煎)、知母10g、甘草10g、雞血藤15g、絡石藤15g、海風藤15g、路路通15g、木瓜15g、五加皮15g、桑寄生15g、懷牛膝30g、蜂房6g、秦艽15g、忍冬藤15g、老鹳草30g、豨莶草30g、人參10g(另煎)、附子6g。10劑。

之後患者一直按此方服藥。患者堅持了近5個月的治療,前幾天反饋,各種症狀幾乎全部消失。疼痛的症狀已經消失了,晨僵,腫脹全部沒有了,頭部昏沉沉的症狀也消失了,疲乏無力的感覺沒有了。


02

按: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臨床最常見的風濕病之一,是一種以關節慢性炎症為主要表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該病主要病理特征為滑膜慢性增生,進一步影響軟骨和造成骨質破壞,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病情反複活動,病程進展最終可導緻關節破壞、畸形和功能障礙。有報道該病患者5-10年的緻殘率可高達60%。

本病相當于中醫的“尪痹”,亦屬“曆節病”、“頑痹”、“骨痹”等病症範疇。發病多因寒冷、潮濕、疲勞、創傷等因素導緻風寒濕等邪氣閉阻經絡,流注關節,氣血運行受阻,不通則痛而發病;或因禀賦虛弱,病、産後調養失當,導緻肝腎虧損、氣血不足,外邪乘虛而入,邪痹經絡,或日久痰瘀内生,留滞關節所緻。以關節晨僵,小關節對稱性、多發性腫痛,活動受限,甚至僵硬變形為主要表現的痹病類疾病。

本例患者患病10餘年,四肢關節對稱性疼痛,自覺發熱,右膝關節疼痛尤重且晨起僵直,久病入絡,痰瘀互結,留注關節,故以獨活寄生湯加藤類、蟲類藥以除風濕,通經絡,以白虎加桂枝湯以清熱除煩,半夏白術天麻湯以化痰化痰熄風,健脾祛濕,更加煅牡蛎、浮小麥、五味子以斂汗,加茯神、炒酸棗仁以安神。二診加瓜蒌與浙貝母以寬胸祛痰。後加人參以大補元氣,附子以溫補腎陽。由于該患者病程久,且基礎病較多,故方子看起來比較大,然對于重病、久病、複雜病,非大方不足以治之也。一如打大殲滅戰,非大兵團且集中優勢兵力不足以完成。臨證如臨敵,用藥如用兵。

張勝兵作品《攻癌救命錄》淘寶京東各大新華書店有售!挂号可獲得簽名書以及與張醫生合影留念


03

藤類藥物在痹證中的應用:

藤類藥物大多具有通經活絡、舒筋止痛之功效。根據其四氣五味之特性,歸經主治之功效,在辨證立法處方之後精選藤類藥兼作引經之藥,可使藥力直達病所,提高療效。

1.忍冬藤:又名金銀藤、二花藤、銀花藤。甘寒,歸肺、心、脾胃經。功能清熱解毒,通經活絡,是治療急性風濕的理想藥物,尤其是對關節紅腫熱痛,屈伸不利者當為首選藥。一般用量30~45g,沒有明顯副作用。隻要有熱象,不論虛實均可用,是一味清熱通絡、消腫止痛的平穩藥。

2.絡石藤:苦、微寒,歸心、肝、腎經,味苦能燥濕,性寒能清熱。既能祛風除濕、通經活絡,又有涼血消腫之效,多用于風濕熱痹,其利關節、止疼痛、舒筋脈、止拘攣作用尤為突出,且善通絡中之滞,肝腎之風濕痛痹者宜。

3.海風藤:辛苦、微溫,歸肝經。辛散苦燥溫通,既能祛風除濕又能通經活絡。善治絡中之風,遊走性疼痛,常用于肢節酸痛、筋脈拘攣之風濕痹痛。

4.清風藤:辛苦溫。功能祛風濕通經絡,用于風濕痹痛引起的肩背、腰、膝酸痛,其對鎮痛之功效最顯,特别是對晨僵有一定療效。據現代藥理研究對骨質的病理變化有改善作用。故強直性脊柱炎常用,但其氣味辛、苦、溫,對氣虛汗多、陰虛陽亢者慎用。

5.天仙藤:又名天仙根、天仙屯,即馬兜鈴帶葉莖藤,其氣味苦溫,入肝脾經,功能活血通絡,利濕消腫,凡風濕痹痛兼有水濕且腫者最宜,該藥有較好的鎮痛作用。

6.石南藤:又名丁公藤、丁公寄、南藤、風藤,其氣味辛、苦、溫,無毒,歸肝腎經,功能散風邪、補肝腎、祛風止痛、強筋健骨、善治諸風,不論虛實均宜。

7.雞血藤:苦、甘、溫,歸肝腎經,苦洩溫通,甘溫補益,入血分,走經絡,功能活血補血、舒筋活絡、健筋骨、療風癱、除酸痛,為治血虛有瘀諸證之常用藥。

在衆多藤類藥中,因雞血藤既能補血又能行血,既能祛風又能解毒,既能消腫又能止痛,寒熱無擋虛實不限,故在痹證的各種證型中均可選用。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