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聊到一個話題,說“書是讀不完的,又怎麼才能做到全覆蓋式閱讀,這種終極境界呢?”
今天就分享一下,如何做到全覆蓋式閱讀的方法?
想達成這種境界,就需要跳出常規式閱讀,比如,平時我們讀書,都是在追求收獲、金句、案例、理論、方法,這些讀書都沒錯,但是想達到覆蓋級閱讀,這些小技巧在這麼高維度面前已經失去效用了。
全覆蓋式閱讀,追求的是“識别度”,也就是我經常說的一句話,“讀書不是為了記住,每一本書都講些什麼,而是為了獲得啟發思考,幫自己建立一套對世界的認知模式”。
比如,我現在搭建了一個基礎閱讀體系,有同學把一本書新書講的理論,向我提問,就算我沒讀過這本書,但是我依然能從這個理論名詞中,獲得一些感覺,并且能作出一個基本的判斷。
起碼要知道,這個是僞科學,還是經驗主義,還是概率問題。
起碼在心理學、哲學、讀書、行動、這些領域,我不必讀過每一本相關的書,但是我已經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認知識别模式”,看到基本上就能猜出理解,這個理論背後的一些邏輯。
這個“認知識别模式”,很難用直接的語言表達,而且讀書本身就是一種“内隐式學習”,說不出具體用了什麼方法,但是最終你就是學會讀書了。
對待書本,你有了自己獨特的感覺,讀書就是在培養這種感覺,方便理解,可以把它稱為“認知識别模式”。
比如,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一點王陽明,具體的哲學理論說不清楚,但是起碼我們對王陽明有一個大概的認知,他是好的壞的,他的基本思想大概是什麼樣,我們對陽明心學了解可能不多,但是一個人跟你胡說,什麼是陽明心學,你一定能聽得出來,他說的不對。
這個就是“讀書感”,也就是全覆蓋閱讀的基本方法,認知度。
其實這個方法,大家都在使用,隻是很少去思考具體的邏輯,比如,我們每個人都經曆現代科學的培養,都懂點邏輯概念,對什麼是科學研究有一點認知度,如果有人跟你聊的是僞科學,你一聽就感覺不對。
而我們讀書,其實就是在學習,如何認知世界,建立對事物的識别方法。
你讀的書越多,你對不同類似知識的敏感度就越高,一本暢銷書在你面前,裡面講的道理是不是老生常談,分享的方法到底靠不靠譜,你都能有個模糊感覺。
如果你在讀書中,有體會過這種感覺,說明你讀書到了一定的層次。
思路部分講的差不多了,我最後向老先生請教,這個感覺大概有點印象了,能不能再分享一點拿走就用的方法。
沒辦法,我在真正的大牛面前,也隻能問出這種膚淺的問題。
老先生的大概意思是,讀書要以自己為本。
從此讀書為自己,圍繞自己的去讀書,而不是跟着書去讀書。
什麼意思呢?
過去我們都從不同書中獲得不同知識,但是這些知識跟自己的相關度并不一樣,往往是比較松散的,雖然可以用目的性,目标,功利心,帶着問題讀書等方法,但終究還是屬于被書帶着走。
圍繞自己讀書,就沒有這麼目标明确,而是鍛煉自己的認知模式。
圍繞自己打造一個知識體系,哪些地方薄弱,對什麼知識了解不多,就以這些知識為框架,而不是以某本書為框架。
比如, 最近我要讀概率學的書,我拿起一本書,就隻看概率學相關的知識, 其他内容可看,可不看。
比如,最近我在研究時間管理,那就隻找相關的知識,無論是公衆号,文章,書,問答,對你來說都是素材。
讀書不再以書為本,必須以自己為本。
我們還要利用好現在的電子書服務,你選一個話題搜索,相關的信息都被你找出來,而且是橫跨很多本書,你把關鍵詞章節看完,基本上就能建立一個體系。
到這個境界以後,書在你眼裡,就不是獨立的,而是一體的資料庫,每本書都有一部分為你服務。
我可以大概描述一下,我日常的讀書方式:
1,先進行大範圍泛讀,主要是識别知識,搜索知識,篩選知識。
2,選擇其中被篩選後的知識,進行精讀,至少看 3 遍,通讀、細讀、筆記。
3,重點看那些跟你認知相反的内容,有些你比較認可,有些是能提出新觀點,你需要仔細閱讀去了解其中的邏輯。
4,提煉出精華,把相關的知識關聯打通,這個其實已經不隻是在讀書了,而是在做知識研究。
經過這個讀書訓練過程,慢慢一個領域的知識就被你吃的差不多了,真的很難再有新觀點,仔細看很多重要的書,其實都已經出版 10 年左右了,當你有個這種感覺的時候,你真的感覺到,老先生那句話的含義了,“可以讀的書沒多少”。
當你建立起成熟的識别度,有什麼新觀點,什麼新書,你都能很敏感的察覺到。
到時候,你就會付出這樣的感慨,知識進步速度太慢了。
覺得内容有啟發,點贊關注一波!!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