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味降酶丸
【處方】 茵陳、茯苓、白術、豬苓、澤瀉、柴胡、枳殼、陳皮、雞内金、炒麥芽、神曲、蒲公英、紫花地丁、闆藍根、藿香、佩蘭、丹皮、龍膽草、甘草,五味子。
【功效】清熱利濕。
【主治】血清轉氨酶升高。
【用法】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早、中、晚各服1丸。
2.治白癜風方
【處方】 菟絲子全草。
【用法】制成25%菟絲子酊,以棉簽蘸藥液塗擦患處,每日2~3次。
【說明】病程長者療效差,一般需治療1周以上才可看出效果。1個月後效果比較明顯。
3.三味止瀉散
【處方】茯苓、白術、石榴皮。
【用法】共研細末,每天服3次,每次服10克。
【主治】五更瀉
4.靜脈通
【處方】黃芪、當歸、薏米、水蛭,金銀花,連翹,丹參、玄參,桃仁、紅花、川芎、赤勺、生地,乳香、沒藥、三棱、莪術、陳皮各、防己,米殼,甘草,蒼術、黃柏,蜈蚣,全蠍。
【制法】上藥加水1000毫升,煎10分鐘取濾液;原藥再加水500毫升,煎15分鐘取濾液;3煎加水300毫升,煎20分鐘取濾液。3煎濾出液共和約1000毫升。
【用法】分3次口服,每日一劑,15日為一療程。
【主治】靜脈血栓形成,下肢浮腫。
5.白帶異常方
【處方】 鮮馬齒苋汁,雞子清。
【用法】微溫頓飲之,一日服2次。
【說明】本方出白《集驗良方》。馬齒苋嫩苗,餘鄉裡人以之為菜蔬,炊熟蘸蒜醬食用,其味甚美,且有預防痢疾、腸炎之功效,因其能清濕熱,其汁有興奮子宮的作用,治療因濕熱所緻之白帶,效果甚佳。
【方源】 (中國中醫藥報)
6.止汗方
【處方】浮小麥,大棗。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
【說明】浮小麥為幹癟輕浮之小麥,味甘性涼,治骨蒸勞熱,止自汗盜汗。《本經逢原》雲:“能斂盜汗,取其散皮腠之熱也。”《衛生寶鑒》亦用之治盜汗及虛汗不止,足見其效不凡。大棗調和營衛,營衛和則汗自止。 (中國中醫藥報)
7.乳癰速消湯
【處方】瓜蒌仁、牛蒡子(炒研)、天花粉、黃芩、栀子(生研)、連翹(去心)、皂刺、金銀花、陳皮、青皮、柴胡、蒲公英、黃芪,生石膏,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
【功效】 清熱解毒,散結消癰。
【主治】乳癰(急性乳腺炎)。
8.脫敏消癜湯
【處方】艾葉,烏梅,阿膠,當歸,金銀花,槐米,大棗,甘草,生大黃,白茅根,雞内金。
【用法】上藥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
【主治】過敏性紫癜
9.地黃飲子加減
【處方】熟地、巴戟天、山萸肉、石斛、麥冬、肉苁蓉、茯苓,附子、五味子、菖蒲、遠志,肉桂,薄荷,生姜,大棗。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主治】小腦萎縮,喑痱(喑者,不能言也。痱,足廢也。《素問·脈解篇》:“内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症見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用,口幹不欲飲,舌苔黃膩,脈沉遲細弱。可用于中風不語,偏癱之屬于陰陽俱虛者。
【 加減】偏陰虛,去附、桂,加鼈甲、旱蓮草、竹瀝、膽星;脊髓空洞症,加人參、黃芪、女貞子、山藥;腦挫傷後遺症,加龍骨、生鐵落;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加紫河車、菟絲子、木瓜、雞血藤、千年健;腦萎縮,癡呆症,加紫河車、淫洋藿、益智仁、紅參、鹿角膠。
【方源】:中國中醫藥報
10.瓜蒌牛蒡子湯
【處方】全瓜蒌、牛蒡子、金銀花、柴胡、連翹、皂角刺、黃芪、蒲公英、丹皮、赤芍、橘核,生石膏,甘草。
【用法】每日1~2劑,多次分服,每4小時服1次,連服3劑。
【主治】乳癰
【加減】乳癰發病急迫,常伴有高熱,加入生石膏,可增強清熱效果。另外,用三棱針點刺膏肓穴及其周圍1寸處(與乳癰的對應點)放血拔罐,也有特效。
【方源】:中國中醫藥報 程寶書教授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11.川芎止痛湯
【處方】川芎,菊花、白芷、藳本、鈎藤、葛根、地龍、赤芍、桃仁、紅花、延胡索、丹參,罂粟殼,黃芪,甘草。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主治】頑固性頭痛
12.桑菊降壓丸
【處方】菊花、桑椹子、丹參、葛根、牛膝、鈎藤、地龍、三七、當歸、水蛭、白芍、山萸肉、黃芪、杜仲、雞血藤、桃仁、紅花、山楂,決明子、澤瀉、川芎,薄荷。
【用法】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10克重,每次服1丸,日服3次。
【主治】 高血壓病,見 頭暈,體倦,精力不濟,記憶力減退,脈象細弱。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