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趙孟頫《壽春堂記》注釋及完整譯文

壽 春 堂 記

------元·趙孟頫

延佑乙卯(元朝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嘉平(臘月的别稱。《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之月,東裡翁蔔居【bǔ jū,擇地居住。《藝文類聚》卷六四引南朝齊蕭子良《行宅》詩:“訪宇北山阿,蔔居西野外。”】鄭鄉裡(鄭鄉,同“ 鄭公鄉 ”。用以美稱人的鄉裡。《後漢書.鄭玄傳》:“國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門。告高密縣為玄特立一鄉,曰:'公者仁德之正号,不必三事大夫也。今鄭君鄉宜曰鄭公鄉。'”後以“鄭公鄉”贊譽别人的鄉裡。)之溪西。平疇(chóu,田地)在其前,望極(放眼遠望)不得徼(jiào,邊界);湖山在其後,若有若無【形容事物不清晰或關系不親密。明·洪應明《菜根譚·閑适》:“若有若無,半真半幻,最足以悅人心目而豁人性靈。真天地間一妙境也。”】,隐隐可見。二溪雙流在其左右,若抱珥(抱珥,ěr,太陽兩旁半環形的光圈。古代以為是祥瑞的征兆。)然。乃作堂三間以為燕閑(燕閑,是一個詞語,亦作“ 燕間 ”,釋義安甯;安閑。出處是宋《除翰林學士制》:“今宇内嘉靖,朝廷燕閑。”)之所。梁柱桷榱(jué cuī,房上的椽子。桷:方形的椽子。榱:椽子。),小大中度【中度1. 合乎标準、法度。《禮記·王制》:“用器不中度,不粥於市。”《淮南子·主術訓》:“犯法者,雖賢必誅;中度者,雖不肖必無罪。”《四遊記·果老騎驢應召》:“言詞清雅,禮數中度。”2. 引申為恰到好處。唐陳鴻《長恨歌傳》:“鬓發膩理,纖濃中度。”《宋史·歐陽修傳》:“為文天才自然,豐約中度。”】,不藻繪(zǎo huì,解釋為彩色的繡紋、文辭;文采等。修飾;作美麗的描繪。),不雕幾(diāo jī,刻畫漆飾成凹凸花紋。),簡如也,輝如【光盛貌。《禮記·玉藻》:“揖私朝,輝如也,發車則有光矣。” 孔穎達 疏: “輝、光,儀也。” 孫希旦 集解: “輝、光,皆謂儀容之盛。”】也,豁如【huō rú,開闊;曠達。《漢書·高帝紀上》:“ 高祖 為人……寬仁愛人,意豁如也。” 顔師古 注:“豁如,開大之貌。”】也。浚(jùn,疏通,挖深。)陂( bēi,池塘:~塘。~池。)池以亭清沚(zhǐ,意為水中的小塊陸地。),缭【liáo,〈動〉圍繞。】垣墉(yuán yōng,牆壁。)以謹限防。松篁(huáng,釋義;竹林,泛指竹子。)桂桧(guì,常綠喬木,幼樹的葉子像針,大樹的葉子像鱗片,雌雄異株,雄花鮮黃色,果實球形,種子三棱形。木材桃紅色,有香氣,可作建築材料。也叫。《西遊記》中的便是桧樹成精。)梅橘蒲桃(蒲桃,為的,高10米,适應性強,各種土壤均能栽種,多生于水邊及河谷濕地,蒲桃可以作為防風植物栽培,果實可以食用。是濕潤熱帶地區良好的果樹、庭園綠化樹。)之屬,繞屋扶疏(扶疏,枝葉茂盛,高低疏密有緻:花木扶疏)。又雜植【宋 陸遊,《開東園路北至山腳因治路傍隙地雜植花草》】蘭菊衆香草,蔭可愒(qì,古同“憩”,休息。),華(音huā,古同"花")可玩,實可采。

明年三月既望【“望”即“望日”,指陰曆每月十五。“既”表示達到的狀态(例如,易經中的“既濟”)。既望就是農曆十六日。表示滿月後一天。】,隆山牟應龍成甫【牟應龍(1247-1324),隆山(今浙江省瑞安市隆山鄉)人,字成甫。宋末元初學者,南宋鹹淳進士。】扁曰“壽春”,會親友以落之。客或指其扁而問焉,曰:“翁垂(接近,快要)希年(古稀之年,古指七十歲。),康強少疾,一身之壽也;孝慈(孝順慈愛。對尊長孝敬,對下屬或後輩慈愛。)友弟(同“”。兄弟相友愛。),閨門(閨門,古代稱内室的門。也指家門,家庭。)肅雍(莊嚴雍容,整齊和諧),一家之春也,得非以是名乎?”翁笑曰:“吾之意不特為是。昔遭歲祲(祲,jìn,不祥之氣,妖氛。歲祲:一年到頭妖氣彌漫。),身履憂虞(yōu yú,憂。),裡闬(lǐ hàn,代指鄉裡。闬,裡巷的門,又泛指門。)蕭條(意指寂寞,冷落,。《楚辭·遠遊》:“山蕭條而無獸兮。”),吾饋三歎【饋,kuì,饋贈。“食”與“貴”聯合起來表示“在對方食物匮乏的時候送去足以支撐其生存的食物”。本義:在别人挨餓時送去食物,支持其渡過難關。此處引申為吃飯:在中饋。――《易·家人》。釋文:“食也。”。“饋三歎”,出自“滿堂淚落起挽須,臨饋三歎成郁纡(yū)。”《庚午三月五日朱尚書席上醉歌》,作者師嚴 ,是宋朝的一部詩詞。】而寝十興(寝興,睡下和起床。泛指日夜或起居。),危不自保,嘗慨然(慨然指感慨、激憤、豪爽的樣子。例:《有會而作》:“歲月夕矣,慨然詠懷。”)謂裡人(裡人:鄰居,邑人之意。常見于古代墓志銘或傳記落款,如“布衣張三撰文,裡人王二書丹”。)曰:'吾侪(吾侪,wú chái,我輩;我們這類人。唐《宴胡侍禦書堂》詩:“今夜文星動,吾侪醉不歸。”)何日庶幾(庶幾,shù jī,。前面先說明某種情況或條件,以庶幾連接下句,說出後果,含“才能,以便”的意思)得見時清歲康(時康,時世太平。唐《奉和聖制樂遊園宴》:“酒酣同抃躍,歌舞詠時康。”)乎?’惟是(惟,助詞,用于句首,無實義。)數十年來,兵革(bīng gé,1、兵器和甲胄的總稱。泛指武器軍備 2、指戰争。《詩·鄭風·野有蔓草序》:“君之澤不下流,民窮於兵革。”)不用,年谷屢豐,生齒日蕃【蕃,fán,此處通“繁”,盛。“生齒日繁”是出自宋·程頤《論十事劄子》,意思是人口一天天多起來。】,斯民皡皡【hào hào,亦作“皞皞”。廣大自得貌;心情舒暢貌。《孟子·盡心上》:“王者之民,皡皡如也。” 朱熹 集注:“廣大自得之貌。”宋 陸遊 《題齋壁》詩:“皡皡太平民,堂堂大耋身。”】然,熙熙【xīxī,和樂貌。《老子》:“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禮樂志》:“衆庶熙熙,施及夭胎;羣生啿啿,唯春之祺。” 顔師古注:“熙熙,和樂貌也。” 唐·《》詩:“出門無所憂,返室亦熙熙。”】然,如在壽域【shòu yù,壽域,典故名,典出《漢書》卷七十二〈王貢兩龔鮑列傳·王吉〉。“驅一世之民濟之仁壽之域”是說以仁義禮制治理天下,使百姓沐浴陛下之恩澤,安逸而長壽。後遂以"壽域"指人人得盡天年的太平盛世。後亦有指壽穴、墳茔之義。明唐寅《世壽堂詩》:“太平熙皥出壽人,皇風蒸煦壽域春。”】,如登春台(春台,典故名,典出《老子·道經·二十章》。“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指春日登眺覽勝之處。後亦有指飯桌。也是古代的别稱。),吾因得以暇日(xiá rì釋義:空閑的日子)成吾堂,以供吾老,以長吾子孫而教之,時從父老飲酒于其上,得以遂有生之樂。闵闵(mǐn mǐn,關切貌。)焉如農夫之望其穑【sè,收獲的谷物。“曾孫之穑,以為酒食。”--《詩·小雅·信南山》】之成,慈母望其兒之長,朝夕徯【徯,xī,古代漢字,本義:等候;期待。】之,幸酬願【亦作“酧願”。猶還願。《元典章·刑部十九·雜禁》:“或因父母,或為己身,或稱祈福以燒香,或托賽神而酧願。”】,始為太平之幸民【謂僥幸于萬一之民。亦指不務正業而得過且過之人。《左傳·宣公十六年》:“善人在上,則。諺曰:'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是無善人之謂也。” 宋《上許殿丞論榷酒書》:“某竊聽輿言,以為閣下将取一郡榷酒之數,分於編戶,然後聽其自釀而沽諸。是亦割赤子之肉饫幸民之腹也。” 宋《》詩:“ 至和 嘉佑 須公了,乞向升平作幸民。”】,喜當若何【怎麼辦。《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抑君有命,可若何?”《·李抱真傳》:“ 緘愕然,謂諸将曰:'诏不許,若何?’”】?且身壽健而家春和【春和:春日和;。語出:《漢書·文帝紀》:“和時,草木羣生之物皆有以自樂。”】,固人情所甚願然,必與衆皆安,而後可。否則雖有此,豈能獨樂哉?此吾名堂以自賀之本意也。”

有少年疑焉,曰:“吾不知往事,翁之言無乃過與?”予曰:“往事,吾所親見,蓋以實而言,非過也。今夫波平如鏡(水很平靜,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形容水的平靜,或是事情的順利。),錦纜徐牽【錦纜:錦制的纜繩;精美的纜繩。杜甫《城西陂泛舟》“春風自信牙樯動,遲日徐看錦纜牽⑤。”“徐看錦纜牽”,實際應該是“看錦纜徐牽”。詩歌之中常常因為格律或對仗的需要而移動字的位置。王嗣奭:船大而行自緩,故雲“徐看”。“錦彩為舟纜,此甘甯之侈事,皆屬借形語”。這裡所說的“甘甯之侈事”,見于《三國志·吳志·甘甯傳》:甘甯住止,常以缯錦纜舟,去辄割棄,以示奢。(引自《》卷771)。】,棹歌閑發【棹歌,zhào gē,亦作“櫂歌”。1.行船時所唱之歌。 漢武帝 《秋風辭》:“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南朝 梁 丘遲 《旦發漁浦潭》詩:“櫂歌發中流,鳴鞞響沓嶂。”】,未知其可樂也,必嘗值風濤之險,然後知之;平常無事,起居飲食,與衆不殊,未知其可樂也,必嘗值疢疾【chèn jí,1、疾病。《·考工記·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疢疾險中。”注:“牛有久病則角裡傷。”2. 猶憂患。《·盡心上》:“人之有術知者,恒存乎疢疾。”】之苦,然後知之。向使翁生長太平之世,如邵堯夫【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學家、易學家,有内聖外王之譽。漢族,字堯夫,谥号康節,自号安樂先生、伊川翁,後人稱百源先生。其先範陽(今河北涿縣)人,幼随父遷(今河南輝縣)。少有志,讀書百源上。仁宗嘉佑及神宗熙甯中,先後被召授官,皆不赴。創"先天學",以為萬物皆由"太極"演化而成。著有《觀物篇》、《先天圖》、《伊川擊壤集》、《皇極經世》等。】未必知之若此其深、言之若此其切也。夫冀時(“冀時”,冀,意思是希望,期望。“冀時”,寄予希望或期望的時候。)之無事,己得安居而暇食(xiá shí,猶言坐食,悠然而食。)者,善人也;冀時之多艱,己得行險以徼幸【jiǎo xìng,行險徼幸。成語。指冒險行事以求利。語出《禮記·中庸》:“小人行險以徼幸。”】者,小人也。今翁之言如是,且先天下而後其私家,非厥【jué,“欮”意為“上半身憋氣(發力)”。“廠”指“石崖”。 “廠”與“欮”聯合起來表示“采石于崖”。本義:憋氣發力,采石于崖。引申義:1.憋氣發力。2.突然喘不過氣來而昏倒。轉義:(花費大力采來的)石塊。說明:古代采石辛苦,是一種接近體力極限的勞動。所以,“厥”有憋氣用力的意思,有憋氣過頭而的意思,也有“好不容易”、“厲害”、 “嚴重”等意思。“厥角”是“大力叩頭”;“厥職”是“費力職位”,“厥疾”是“厲害的疾病”,“厥罪”是“嚴重的罪行”,“厥有”是“好不容易有”,“厥父”是“嚴厲的父親”)】心臧[zāng【形】好的,美好的,善良的。“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詩·邶風·雄雉》。又如:臧不(善惡);臧貶(褒貶,品評高下)]者,孰能之?吾以是知翁矣。”

翁姓鄭氏,裡在烏程縣(烏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古稱吳興)東,其鄉曰常樂,時夏四月【夏四月,古代用幹支紀年,月,日,時。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地支組合共六十個(12和10的最小公倍數),從甲子到癸亥,為一個花甲子。我們聽說過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就是以這個紀年的事件。每天的第一個時辰是子時,但每年的第一個月份是寅月。立春雨水寅月,驚蟄春分卯月,清明谷雨辰月,是為春。立夏小滿巳月,芒種夏至午月,小暑大暑未月,是為夏。立秋處暑申月,白露秋分酉月,寒露霜降戌月,是為秋。立冬小雪亥月,大雪冬至子月,小寒大寒醜月,是為冬。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四季。每季三個月,三個節,三個氣。所以,四月(巳月)是初夏,立夏至芒種二節之間的月份,中間還有小滿這個中氣。不知道對不對。】記。

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诰兼修國史趙孟頫書。

譯文:

元朝仁宗延佑二年臘月(公元1315年12月),城東的一個老翁在一條溪水的西面擇地居住了下來。這個地方依山傍水,前有一望無際的平原,後有湖水和群山,群山倒映在湖水裡,若有若無,隐約可見。左右各有一條溪水環繞,就好像太陽兩旁半環形的光圈。老翁就在這裡修建了三間房子作為修身養性的地方。房子的梁窗椽柱大小合适、恰到好處,既不雕梁也不畫柱,雖然很簡單,但是非常開闊舒适。老翁挖深了池塘,在池塘邊修建了一座小亭子,并修葺了一圈僅作為象征性提防的矮牆。老翁又在房前屋後栽種了松樹、桂樹、桧樹等各種樹木,中間還間雜着栽種了梅蘭竹菊等各色花草, 這些植物枝葉茂盛,高低疏密有緻,既能遮陽休憩又能賞玩,非常惬意。

第二年的三月十六, 老翁做了一個匾額叫做“壽春”。 隆山人牟應龍為壽春堂題匾額“壽春”二字,并且坐落匾額的那天還請來了親朋好友慶賀。客人中有人問:“您老人家快要七十歲了,身體健康沒有疾病,所以叫做 '壽’,家庭和睦家風肅清, 所以叫做'春’,這就是名字的由來吧?”老翁笑着說:“不是這個意思,我早年生活坎坷颠沛,鄰裡之間蕭條零落,每天都食不甘昧夜不能寐,身不由己朝夕不保,我就常常同鄰裡們感歎: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過上太平清淨的日子啊?’近幾十年來,國家太平沒有戰争,每年都風調雨順,人口也一天天多起來。百姓們心情舒暢,安居樂業,過上了人人得盡天年的太平盛世, 衆人們每天都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在春天裡登台眺望美景般幸福快樂。我這才得以有空閑的時間建成這座房子,使我有個養老的地方,在這裡我可以把子孫們撫養教育成人,并在閑暇時和村中的父老鄉親飲酒作樂,享此天倫之樂,頤養天年。這個願望我就像農民殷切地盼望田地裡的莊稼豐收,慈祥的母親盼望兒女們健康地成長一樣,多年來朝夕期待盼望,萬幸今天終于實現了。作為太平盛世的僥幸之民,該怎麼來慶賀呢?而且我又身體健康長壽,家庭幸福和睦,從人之常情的心理來說,一定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才可以。否則就是有了這些快樂,又怎麼能獨自享樂呢?這就是我之所以起這個名字來自我慶賀一下的原本意圖啊。”

有個少年聽了這個對話,很懷疑說:“我不知道過去的事情,真的象你說的那樣嗎?您是不是誇大其辭啊?”我說:“那些艱苦的歲月我都知道啊,老翁說的都是實話,沒有誇大其辭。比如現在那水面沒有波瀾恰如明鏡,纜繩徐徐牽動着船兒,船歌時不時唱起來,我們不知道船家們快樂的原因,一定要經曆過風浪的艱險之後,才能知道船家們為什麼這麼快樂;一個人平常無事,起居飲食,看起來沒有和大家不一樣的,我們不知道他快樂的原因,隻有經曆過疾病憂患之苦以後,才能知道人活着為什麼這麼快樂。如果老翁生活在太平盛世, 沒有經曆過颠沛流離之苦,那他的話就不會像邵堯夫的卦語那樣,體會的這麼深刻、準确了。

在安穩太平的時候,生活安定、吃飽穿暖的,就能做好人;但遇到了不穩定危險的情況,就懷抱僥幸心理作惡,就變成了壞人.現在,老翁說的正是這個意思,所以他感謝這個好時候,況且他先想到天下後想到自己,如果不是心地善良的智者好人,怎麼能夠做到這一點呢?我因此理解老人的心思啊。

這個老人姓鄭,居住在烏程縣東面的常樂村,這文章在4月時寫成的。

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诰兼修國史趙孟頫書。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裔。仕元,拜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卒贈魏國公,谥文敏。文章經濟冠絕時流,書畫尤為擅名,書法諸體兼善。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傳世墨迹十分豐富,如書《赤壁賦》、《六體千字文》。
趙孟頫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的嫡派子孫。五世祖秀安僖王子偁(chēng,chèn,釋義:同“稱”。),四世祖崇憲靖王伯圭。高宗無子,立子偁之子,是為孝宗,伯圭,其兄也,賜第于湖州,故孟頫湖州人。曾祖師垂,祖希永,父與告(又名趙與訔yín,釋義;〔~~〕争辯;古同“誾”。),仕宋,皆至大官;入國朝,以孟頫貴,累贈師垂集賢侍讀學士,希永太常禮儀院使,并封吳興郡公,與集賢大學士,死後被元英宗追封為魏國公,谥文敏。
  趙孟頫一生曆宋元之變,仕隐兩兼,他雖為貴胄,但生不逢時,青少年時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廈将傾,他在坎坷憂患中度過。他的父親趙與告官至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善詩文,富收藏,給趙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趙孟頫十一歲時父親便去世了,家境每況愈下,度日維艱。宋滅亡後,歸故鄉閑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禦史程钜夫“奉诏搜訪遺逸于江南”,趙孟頫等十餘人,被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趙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見,元世祖贊賞其才貌,驚呼為“神仙中人”,給予種種禮遇,被任命為從五品官階的兵部郎中,兩年後任從四品的集賢直學士。至元二十九年 (1292)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在濟南路總管任上,元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實錄》,趙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為此,有自知之明的趙孟順便借病乞歸,夏秋之交終于得準返回闊别多年的故鄉吳興。趙孟頫在江南閑居四年,無官一身輕,閑情逸緻與鮮于樞、仇遠、戴表元、鄧文原等四方才土聚于西子湖畔,談藝論道,揮毫遣興,過着與世無争的甯靜生活。大德三年 (1299),趙孟頫被任命為集賢直學士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官位雖無升遷,但此職不需離開江南,與文化界聯系密切,相對儒雅而閑适,比較适合趙孟頫的旨趣,他一直幹了十一年。至大三年(1310),趙孟頫的命運發生了變化。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在儒師太子副詹事王約的影響下對他發生了興趣,拜趙孟頫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诰同修國史,次年五月,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是為仁宗。他登基後不久,立即将趙孟頫升為從二品的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延祐三年(1316),元仁宗又将趙孟頫晉升為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至此,趙氏政治地位達到了一生中的頂峰。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趙氏藝術的出類拔萃,趙孟頫晚年名聲顯赫,夏文彥《圖繪寶鑒》盛贊他“榮際王朝,名滿四海”。趙孟頫在元朝文人中最為顯赫。

趙孟頫是一代書畫大家,經曆了矛盾複雜而榮華尴尬的一生,他作為南宋遺逸而出仕元朝,對此,史書上留下諸多争議。“薄其人遂薄其書”,貶低趙孟頫的書風,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趙孟頫的為人。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别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自五歲起,趙孟頫就開始學書,幾無間日,直至臨死前猶觀書作字,可謂對書法的酷愛達到情有獨鐘的地步。他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與、柳公權、并稱為楷書“四大家”。趙孟頫傳世書迹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賦》、《膽巴碑》、《歸去來兮辭》、《蘭亭十三跋》、《赤壁賦》、《》、《仇锷墓碑銘》等。著有《尚書注》、《松雪齋文集》12卷等。

翰林學士承旨:中國古代官名。唐朝時期設置。唐玄宗時設翰林學士院,設六員。肅宗至德宗年間,從中擇年深德重者一人為,獨承密命。正式常設翰林學士承旨,為翰林學士之長,職權尤重,多至,然猶為職銜,例由他官兼任。此後,翰林學士承旨作為翰林學士的首領,不是單純起草诏令,而是在禁中職掌機密,是唐朝實際上的宰相,被稱為"内相"。

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太祖為避父名諱,一度将翰林學士承旨改稱翰林學士奉旨。

宋朝的翰林學士承旨已不再像唐朝那樣具有宰相的職權,但仍為翰林學士院主官,别稱"翰長"、"學士院長",以翰林學士中任職最久者擔任,掌制、诰、诏、令撰述主事。不常設。宋神宗,定翰林學士承旨為官。

遼、金、元三代都設翰林學士承旨。時為,位在下;金朝為翰林學士長官,正三品;金宣宗貞佑三年(1215年)升格為。元朝為翰林兼國史院長官,初置一員,正三品,屢有增減,後定置六員,;亦置為長官,初置一員,從二品,屢有增減,後升從一品,定置七員。

明朝時設時廢。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設翰林學士承旨,洪武十四年(1381年)又廢。明惠帝建文年間複置。明成祖即位後廢。清朝亦不設此職。

【榮祿大夫】文散官名。金始置,下,元升為從一品。明為從一品初授之階,清從一品。

對應的官職有: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如果連都算上的話,還有太師、太傅、和大學士這些職位。

知制诰:官名。唐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餘僅備顧問。宋除翰林學士,他官加知制诰者亦起草诏令,稱為外制,翰林學士雖皆起草诏令而亦帶知制诰銜,稱為内制。

(以上内容都是本人辛苦從網絡中一點一點搜集來的,如轉載請注明出處。)(來源:張馬晨航的博客)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