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胞外骨鈣與血鈣的調節
在細胞外的體液和血液中,鈣離子的調節和平衡主要受兩種激素相互作用。一種由甲狀旁腺分泌的甲狀旁腺素 (PTH),腸鈣吸收不良或飲食中缺乏鈣,人體就會出現生理性鈣透支、血鈣水平下降到一定阈值時,就會促使甲狀旁腺分泌甲狀旁腺素。甲狀旁腺素具有破骨作用,将骨骼中的鈣反抽調出來,它促進溶骨抑制成骨,使腎對鈣的重吸收增加、排除減少,從而增加細胞外遊離鈣離子濃度;另一種是當血鈣水平增高時由甲狀腺C細胞分泌降鈣素,降鈣素的生理作用是抑制骨吸收,同時抑制甲狀旁腺激素和活性維生素D的活性,它抑制鈣的重吸收、促使鈣鹽沉積骨基質以降低血鈣水平。
骨骼通過不斷的成骨和溶骨作用使骨鈣與血鈣保持動态平衡。
⒉ 胞外與胞内Ca2+的交換
胞外Ca2+與胞漿Ca2+的交換包括胞外Ca2+的内流和胞漿Ca2+的外排。
⑴ 細胞外Cao2+的内流
細胞膜有兩類内流的鈣通道,當膜去極化或受激動劑作用時,即可引起鈣順着電化學梯度的内流。電壓依賴性鈣通道(VDC): 其活動受膜電壓變化的影響,當膜去極化時,可以使VDC開放,從而發生鈣内流。受體操縱性鈣通道(ROC):當遞質、激素或激動劑激發受體後,可引起受體操縱性鈣通道開放,促進鈣内流。
⑵ 細胞内Cai2+的外排
鈣外排途徑主要有兩種, 鈣泵與Na+-Ca2+交換體。
鈣泵:由于Ca2+泵活性依賴于ATP與Mg2+的結合,所以又稱為Ca2+-Mg2+-ATP酶。Ca2+泵分布在細胞質膜,線粒體内膜,内質網樣囊膜上,細胞内Ca2+的排出是由質膜Ca2+泵完成的。質膜Ca2+泵逆濃度梯度将Ca2+排到細胞外或使其進入細胞器中。逆電化學梯度外排需要耗能、消耗三磷酸腺苷(ATP),每消耗1 mol/L ATP可轉運2 mol/L Ca2+。鈣泵在鈣外運中以及在内質網/肌質網的鈣攝取或釋放中起着重要作用。
Na+/Ca2+交換體:Na+/Ca2+交換體主要存在于胞漿膜、細胞器膜,以Na+出入細胞的方向作為鈉鈣交換電流的方向,鈉鈣交換體(NCX)具有正向型和反向型兩種狀态, 正向型的功能是按3 Na+:l Ca2+模式與3個Na+結合,然後通過NCX變構将Na+轉運到細胞内,接着與細胞内的1個Ca2+結合,再由NCX變構将Ca2+轉運出細胞外。反向型的功能是以1Na+:lCa2+模式轉運Na+外排Ca2+内流。
胞漿膜上的Na+-Ca2+交換體參與了細胞内鈣的内運和外排。
⒊ 胞内細胞器與胞漿Cai2+的調節
胞内細胞器主要包含内質網(ER)/肌質網(SR )和線粒體,細胞内Cai2+既可以遊離鈣形式貯存于細胞器,也可以蛋白結合鈣的形式貯存于細胞器。細胞器Cai2+濃度高于10-3mol/L,稱為"鈣庫"理所當然。細胞内Cai2+與蛋白結合的緩沖物可降低胞漿Cai2+,也可由結合狀态解離Ca2+而提高胞漿遊離Cai2+,使細胞内鈣保持動态平衡。
⑴ 内質網/肌質網Cai2+的釋放與攝取
①内質網/肌質網Cai2+的釋放 ER/ SR具有三磷酸肌醇(IP3)和雷諾丁受體(RyR)兩種鈣釋放通道,兩者對Cai2+的釋放機制不同。IP3的主要功能是引發内質網儲存的Ca2+轉移到細胞漿中,使胞漿中遊離Cai2+濃度升高。靜止期細胞内遊離鈣的濃度水平很低,保持在10-8~10-7mol/L,當細胞内遊離鈣離子的濃度上升到10-6 mol/L的水平時,就會誘發細胞反應。這樣,細胞漿中的Cai2+濃度的少量升高就會誘導細胞反應,造成這種上升的原因是細胞器鈣庫儲存的鈣離子被釋放,而不需要細胞外大量的Ca2+。
Rouxel[3,p209]認為IP3R有低親和态受體(RL)和高親和态受體(RH) 兩種狀态,使前者激動時才能引起Ca2+釋放。當胞漿Cai2+較低時,IP3R由高親和态轉變為低親和态,從而使Cai2+釋放;當胞漿内Cai2+升高到一定程度時,低親和态又轉變為高親和态,Cai2+停止釋放。如此反複,形成了細胞内鈣振蕩和鈣波。
鈣釋放通道中的另一RyR[3,p210]為跨膜蛋白,RyR離子通道存在于多種細胞中。其C末端四葉式結構形成鈣離子通道,Ca2+結合位點分布在遊離于胞漿中的N末端上。當電壓依賴性鈣通道開放,少量内流Ca2+與RyR上的Ca2+結合位點結合而觸發ER/SR釋放Ca2+。于是産生鈣誘發鈣釋放(CICR)的機制,大量Cai2+從ER/SR内釋放出來。
②内質網/肌質網Ca2+的攝取 ER/SR膜中也存在着一種Ca2+-ATP酶,此Ca2+泵被激活後,從胞漿中攝取Cai2+進入ER/SR,對Cai2+的主動攝取既有助于ER/SR儲存大量的Cai2+,又可以迅速降低胞漿中Cai2+的濃度,使肌肉得到舒張。肌漿網Ca2+攝取主要由Ca2+泵來完成.肌漿網Ca2+釋放主要由IP3R受體系統和RyR受體系統調控。
③IP3R 和RyR 兩系統的關系[3,p211-2]IP3R和RyR兩者在結構和功能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它們都為跨膜蛋白,都由四個相同的亞單位組成的四葉式結構,均含鈣通道,均需Ca2+參與。但它們也有很大的區别,分屬兩個不同的系統:a.兩者具有不同的特異性激動劑和拮抗劑。IP3、肝素分别激動、拮抗IP3R;咖啡因、環腺苷二磷酸核糖、普魯卡因、钌紅等分别激動和拮抗RyR;b.它們适宜的pH值不一樣:IP3R堿性環境下活性較高,pH值為9.0~9.5;RyR堿性環境下活性較低,pH值6.7為最适,;c.兩受體對鈣的敏感性也不一:正常情況下,一個系統處于“備用”狀态,另一系統作啟動。在意外情況下,一個系統出現故障,另一個系統可啟動以保證細胞的正常信号傳導。
⑵ 線粒體Cai2+的攝取與釋放
梁晚益等[4,p357]研究認為,線粒體具有完整的一套Ca2+轉運系統。線粒體Cai2+攝取有兩條路徑: a.Cai2+單向轉運體(MCU);b.快速攝取模式(RaM)。單向轉運和快速攝取形成線粒體Ca2+内流機制;線粒體鈣釋放也有三條途徑:a.鈉離子依賴性釋放途徑;b.鈉離子不依賴性釋放途徑;c.線粒體通透性轉換孔(PTP)。單向轉運和快速攝取形成線粒體Ca2+内流機制;鈉依賴與鈉不依賴外流及通透性轉換形成線粒體Ca2+外流機制。
①線粒體Cai2+攝取[4,p357] Ca2+單向轉運體是線粒體Cai2+攝取途徑,Ca2+先與線粒體外膜上的轉運激活位點結合,激活轉運位點導緻粘合大量Ca2+,然後Ca2+通過單向轉運體轉運進線粒體内。
快速攝取模式是線粒體另一攝取Cai2+的途徑,線粒體能随着胞漿Cai2+濃度脈沖式的變化而非常快速地攝取Cai2+,故被稱為快速攝取模式。快速攝取模式對Ca2+的轉運是通過一種轉運複合體進行的,轉運複合體對Ca2+的傳導性,具有周期性變化的特點。轉運複合體在靜息狀态時對Ca2+的傳導性較高,當一個Ca2+脈沖所導緻的線粒體外Ca2+濃度升高時,轉運複合體攝取Ca2+,同時傳導性随即降低。當脈沖結束線粒體外Ca2+濃度下降時,傳導性又重新升高,準備下一輪脈沖攝取Ca2+。
②線粒體Cai2+釋放[4,p358] Na+依賴性Ca2+釋放是指線粒體内的Cai2+與胞漿的Na+, 以Ca2+/n Na+(n≤2)的方式進行交換,Cai2+外流進入胞漿,Na+則進入線粒體内。Na+不依賴性Ca2+釋放的實質,是一種Ca2+/nH+(n≥2)交換轉運,所有組織都具有Na+依賴性與不依賴性Ca2+釋放兩條路徑,但還存在一定的組織差異性。
線粒體通透性轉換孔是一種Cai2+釋放途徑,它的實質是一種通道複合體。lchas(1997)研究表明PTP具有亞通透、高通透和關閉三種狀态。
當線粒體Cai2+濃度與pH都升高時PTP轉為亞通透狀态,即進行Ca2+誘導性Ca2+釋放(CICR)。除此之外它還具有以下特點:a.在亞通透狀态下,線粒體隻允許小于300Da分子量的物質自由進出;b.不導緻線粒體腫脹;c.受胞漿或線粒體懸浮介質中Ca2+脈沖速率的間接調控而與Ca2+濃度無關。
高通透狀态的線粒體通透性轉換(MPT),它與調節細胞死亡有關。當發生MPT時,線粒體允許小于5000Da分子量的物質自由進出,Ca2+全部釋放,膜電位完全永久消失,線粒體腫脹破壞。
③線粒體Cai2+對細胞生死的調節[4,p359] 最新研究表明線粒體鈣超載是細胞死亡的根本原因。不論何種原因産生的胞質鈣濃度升高,都可能首先導緻線粒體鈣積聚與超載,并最終使線粒體PTP持久開放,線粒體腫脹破壞,大量Cai2+釋放,細胞能量耗竭。導緻多種蛋白水解酸、磷脂酶激活,使細胞膜崩解、細胞壞死。另一種情況,線粒體Ca2+升高時,如果PTP隻是短暫的開放,并且線粒體能夠維持細胞能量的供應,細胞不會馬上壞死。一旦線粒體釋放凋亡誘導因子(AIF)、細胞色素C等破壞性分子, 兩者其一便會導緻細胞凋亡。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