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 > 正文

《中國十大常見鳥類》2017年曆海報


中國幅員遼闊,東西相距5千公裡,南北跨越緯度近50度,海岸線長達1萬8千公裡,各地海拔、地形、氣候、環境極具特色,生态系統豐富多彩,因此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截至到16年3月,中國鳥類種數多達1458種。
本文所謂“中國十大常見鳥類”是指在“中國觀鳥紀錄中心www.birdreport.cn”中截止到2016年11月以前,所有觀鳥記錄中所記錄次數排名前十的鳥類。有些分布地區很廣也比較常見的鳥類比如“家燕”,在冬季的時候遷徙到中國更南部的地區,遠至澳大利亞去了,自然在中國的紀錄就會明顯減少,因此在這個紀錄中心中排名未進入前10,相反在有些地區比如東北地區、西北地區根本見不到的“白頭鹎”,在紀錄中心中卻有大量的紀錄次數而排名第一。
因此,這個“中國十大常見鳥類”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比較符合實際觀感,而在其他地區如東北、西北、西藏地區就不是這麼回事了。所以請讀者不必過于介意這個“十大”,這隻是觀鳥紀錄中心的數據統計而已,而我正好畫過這十大常見鳥,于是有了下面的内容及本文最後出現的2017年曆海報。

以上是背景,下面開始正式介紹它們,排名不分前後左右上下東西南北忠奸。

注:分布圖來自于《中國野外鳥類手冊》。每個鳥種的介紹分為兩段,第一段是我個人對該鳥的認識和觀感,第二段鳥種描述來自馬敬能、菲利普斯、何芬奇等著《中國野外鳥類手冊》中對該鳥的描述,但是把一些特别專業不太容易懂的部分删減了,讀者有興趣可以搜索書名,網上有完整的PDF版本,也可上網店買實體書看看。

白鹭


白鹭也叫“鹭鸶”,喜歡待在湖、塘、江、河岸邊覓食,經常會看到它們成群栖息在樹上,這也是“白鹭”和“白鶴”的區别,鶴的爪子是抓不住樹枝的,所以鶴類其實不會上樹,國畫“松鶴延年”把丹頂鶴畫成站在松枝上是違背現實中鶴類的行為習慣的

描述:中等體型(60厘米)的白色鹭。體型纖瘦,嘴及腿黑色,趾黃色,繁殖羽純白,頸背具細長飾羽,背及胸具蓑狀羽。分布狀況:指名亞種為常見留鳥及候鳥,分布在中國南方、台灣及海南島。迷鳥有時至北京。部分鳥冬季到熱帶區越冬。習性:喜稻田、河岸、沙灘、泥灘及沿海小溪流。成散群進食,常與其他種類混群。有時飛越沿海淺水追捕獵物。夜晚飛回栖處時呈'V'字隊形。與其他水鳥一道集群營巢。

遠東山雀


遠東山雀是從大山雀的亞種提升而來,以白色的臉頰和胸口戴着一條“黑色領帶”為主要鑒别特征,在綠化帶、公園、小區樹林中都能看見它。體長14厘米左右,和麻雀差不多大。

描述:體大(14厘米)而結實的黑、灰及白色山雀。頭及喉輝黑,與臉側白斑及頸背塊斑成強對比;翼上具一道醒目的白色條紋,一道黑色帶沿胸中央而下。雄鳥胸帶較寬,幼鳥胸帶減為胸兜。分布狀況:中國大部及日本。習性:常光顧紅樹林、林園及開闊林。性活躍,多技能,時在樹頂時在地面。成對或成小群。

喜鵲


喜鵲是絕大多數人即使沒見過也知道名字的鳥,可謂大名鼎鼎,在中國文化中也占據了重要地位,成語有“聲名鵲起”、“鸠占鵲巢”等,俗語有“喜鵲叫喜事到”,喜鵲也因為名字中帶有“喜”字成為“吉祥喜慶”的象征在國畫、年畫及各種生活器具中出現。個頭較大,黑頭黑背白腹白肩,翅上黑色的羽毛在陽光下會閃爍藍綠色的光芒,經常“嘎嘎”地鳴叫。

描述:體略小(45厘米)的鵲。具黑色的長尾,兩翼及尾黑色并具藍色輝光。分布狀況:在中國分布廣泛而常見,被認為能帶來好運氣而通常免遭捕殺。習性:适應性強,中國北方的農田或香港的摩天大廈均可為家。多從地面取食,幾乎什麼都吃。結小群活動。巢為胡亂堆搭的拱圓形樹棍,經年不變。

棕背伯勞


棕背伯勞經常被觀鳥愛好者稱之為“鳥中的佐羅”。說它是“佐羅”,看它的形象就能意會了,它的眼睛部位和“佐羅”一樣,也有個黑色的眼罩,行為上和“佐羅”也很像,經常獵殺其它小型鳥類、兩栖動物和昆蟲,是個“殺手”,所以也被叫做“雀形目中的猛禽”。

描述:體型略大(25厘米)而尾長的棕、黑及白色伯勞。成鳥:額、眼紋、兩翼及尾黑色,翼有一白色斑;頭頂及頸背灰色或灰黑色;背、腰及體側紅褐;颏、喉、胸及腹中心部位白色。分布狀況:常見留鳥,分布于雲南、西藏、華中、華東、華南及東南地區、台灣、海南島。習性:喜草地、灌叢、茶林、丁香林及其他開闊地。立于低樹枝,猛然飛出捕食飛行中的昆蟲,常猛撲地面的蝗蟲及甲殼蟲。

烏鸫


烏鸫是社區、公園、綠地常見的鳥類,叫聲甜美帶有“金屬音”,會模仿各種聲音,也稱“百舌鳥”。它和烏鴉、八哥長得很像,都是渾身烏黑。區别它們的簡單辦法是:烏鴉比家鴿大,嘴巴是黑色的,而烏鸫比家鴿略小一些,嘴巴是黃色的。八哥也比家鴿小,但是嘴巴基部有一撮毛,嘴巴是灰白色的。

描述:體型略大(29厘米)的全深色鸫。雄鳥全黑色,嘴橘黃,眼圈略淺,腳黑。雌鳥上體黑褐,下體深褐,嘴暗綠黃色至黑色。
分布狀況:常見于中國大部林地、公園及園林。
習性:于地面取食,靜靜地在樹葉中翻找無脊椎動物、蠕蟲,冬季也吃果實及漿果。

白頭鹎


因為小學課本中有一篇課文叫“白頭翁的故事”,所以大家對白頭翁這個鳥名耳熟能詳,而白頭鹎就是“白頭翁”的學名。白頭鹎總是一群一群的覓食、栖息、活動,是社區、公園、綠地的常見鳥,在有些地區比如上海屬于比麻雀更常見的鳥類。

描述:中等體型(19厘米)的橄榄色鹎。眼後一白色寬紋伸至頸背,黑色的頭頂略具羽冠,髭紋黑色,臀白。幼鳥頭橄榄色,胸具灰色橫紋。分布狀況:常見的群栖性鳥,栖于林緣、灌叢、紅樹林及林園。 習性:性活潑,結群于果樹上活動。有時從栖處飛行捕食。

白鹡鸰


白鹡(ji)鸰(ling)是黑白兩色的,喜歡在水邊、道路上、開闊地上覓食,體型很小,尾巴很長,約20厘米大小,走路時尾巴一颠一颠,飛行時一上一下呈波浪形前進,并發出“脊令、脊令”的叫聲,因此而得名。

描述:中等體型(20厘米)的黑、灰及白色鹡鸰。體羽上體灰色,下體白,兩翼及尾黑白相間。冬季頭後、頸背及胸具黑色 斑紋但不如繁殖期擴展。雌鳥似雄鳥但色較暗。亞成鳥灰色取代成鳥的黑色。分布狀況:中國大部分地區可見。習性:栖于近水的開闊地帶、稻田、溪流邊及道路上。

珠頸斑鸠


珠頸斑鸠俗稱“野鴿子”,頸後側有一塊像布滿白色珠子的黑絲絨,學名中的“珠頸”由此而來,是社區、公園、綠地常見鳥。膽子也比較大,能在離人較近的距離覓食活動。珠頸斑鸠的叫聲是比較低沉的“呱呱”、“呱呱”聲,所以經常會被誤解為“杜鵑”的叫聲,實際上無論是大杜鵑還是四聲杜鵑,叫聲都比斑鸠的叫聲響亮悅耳,音調也不同。

描述:人們所熟悉的中等體型(30厘米)的粉褐色斑鸠。尾略顯長,外側尾羽前端的白色甚寬,飛羽較體羽色深。明顯特征為頸側滿是白點的黑色塊斑。分布狀況:常見留鳥,見于華中、西南、華南及華東各地開闊的低地及村莊、城市。 習性:珠頸斑鸠與人類共生,栖于村莊、城市周圍及稻田,地面取食,常成對立于開闊路面。

小鸊鷉


小鸊(pi)鷉(ti),普通人可能覺得根本就沒見過,名字也不會念不會寫,怎麼會是“常見鳥”?但實際上它的的确确在城市的公園湖泊裡,在郊野的河道湖塘中是非常容易見到的一種水鳥,在中國東部地區的水域裡基本上都有它的身影,有些市民遊園劃船時見到誤以為是野鴨子。小鸊鷉經常在公園的湖心活動,潛水覓食,一般組成小群活動,會發出一連串“唧唧唧唧唧唧”的叫聲。

描述:體小(27厘米)而矮扁的深色鸊鷉。繁殖羽:喉及前頸偏紅,頭頂及頸背深灰褐,上體褐色,下體偏灰,具明顯黃色嘴斑。非繁殖羽:上體灰褐,下體白。分布狀況:留鳥及部分候鳥,分布于中國各地包括台灣及海南島。 習性:喜在清水及有豐富水生生物的湖泊、沼澤及漲過水的稻田。通常單獨或成分散小群活動。繁殖期在水上相互追逐并發出叫聲。

麻雀


麻雀無疑是大家最熟悉的鳥類,也是分布最廣的鳥,甚至對于其他不認識的鳥,也會一律以“大”麻雀、“花”麻雀、“長尾巴”麻雀等等來代稱。麻雀是和人類共生的鳥類,在人類居住的房屋牆壁、屋檐、煙囪等築巢,現在幾乎家家都安裝空調,空調排水孔的外部密封一般不嚴密,麻雀就會沿這個孔鑽進房屋在天花闆裡面築巢。

描述:體型略小(14厘米)的矮圓而活躍的麻雀。頂冠及頸背褐色,兩性同色。成鳥上體近褐,下體皮黃灰色,頸背具完整的灰白色領環。與家麻雀及山麻雀的區别在臉頰具明顯黑色點斑且喉部黑色較少。幼鳥似成鳥但色較黯淡,嘴基黃色。分布狀況:常見于中國各地包括海南島及台灣,高可至中等海拔區。 習性:栖于有稀疏樹木的地區、村莊及農田,在中國東部替代家麻雀作為城鎮中的麻雀。

最後,我把這些鳥圖拼在一起設計了一張2017年曆.


我做了幾個效果圖


發現還都能湊合看看

我已經印刷了一些海報用來感謝親們一直以來的指教、支持和關注。現在已經是2017年,圖畫得略糙,也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但我的心意是真誠的,希望你能感受到并喜歡這張年曆。

獲得這張海報的方法:請您在訂閱号内回複關鍵詞:中國十大常見鳥類

最後祝您及您全家在新的一年裡“新年快樂、健康幸福”!然後能多抽出時間到戶外多觀鳥、多運動、多做自然筆記,然後會有很多好運不經意就來到你身邊!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