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中國國家博物館 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

候寶璋先生是蜚聲中外的病理學專家,20世紀40年代之後寓居海外。1962年,受周恩來總理之意,侯寶璋先生舉家歸國投身新中國建設。1963年至1972年間,侯寶璋先生及其家屬數次擇其家藏2000餘件文物捐贈給國家,後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故宮博物院于1964年專門舉辦了《侯寶璋捐獻陶瓷書回展》,以表彰侯寶璋先生的愛國情懷和為文物回歸所做出的貢獻。侯寶璋先生捐贈文物涵蓋陶瓷、銅器、書回等門類。其中,品種豐富的各時期陶瓷大緻反映了中國古陶瓷發展的脈絡;意境深遠的明清書畫體現了創作者各有千秋的藝術風格;形态美觀的隋唐銅鏡展現了兼容并蓄的時代特征。

1995年3月,3400餘件中國文物被走私販運至英國,被倫敦警方截獲扣抑。國家文物局獲悉相關信息後,立即會同相關部門,綜合運用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談判等多種方式追索這批流失文物。1998年3月,文物持有人迫于強大的司法與輿論壓力,最終同意将走私文物返還中國國家文物局,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大規模的流失文物追索案例。這3400餘件文物時間跨度廣,類型豐富,主要是來自山西、陝西、河南等地的被盜文物,包括遠古化石、史前陶器、周代銅器、漢代印章、唐代墓志、來元陶瓷,明代佛像、清代文書等。這批文物是我國輝煌燦爛文明的縮影,記錄着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信息。

2010年從美國追索回歸的唐武惠妃石椁,作為盛唐皇後級别的安栖所,造型豐富、精雕細琢的宮廷女性線刻畫像曾引起了海内外的廣泛關注,其石椁内壁共有10幅畫屏雕刻了21名宮廷女官、女侍以及宮女,除了一幅刻石有3名女性外,其餘每幅都是2名女性形象,是一種新版盛唐女性圖畫。

雖然畫師、工匠都未知姓名,但他們顯然熟悉外來藝術的創作,采用刀鑿和繪畫相結合的屈鐵盤絲手法,留下了充滿張力的異樣韻緻,特别在構圖上用西方繪畫手法描繪中國女性,與以前出土的李壽墓、永泰公主墓、薛儆墓等石椁線刻畫中的宮廷女性不同,集中表現了盛唐宮廷匠師新的藝術審美觀。

▲ 武惠妃石椁 全景圖

按照考古學傳統解釋,墓葬中連屏畫一般都是表現墓主人的生前活動,但武惠妃石椁線刻畫如果真是墓主人的記錄,為什麼不表現她生前出行、酒宴、樂舞各類活動的場景,既無天倫之樂、撫兒育女,也無悲痛欲絕、凄婉哀怨,而是展現出一群落落大方、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個個豐滿,不求清瘦,均有着“臉若銀盆,眼如水杏”的外貌特征。特别是每一個女性主角似乎都不相同,并不是一個墓主人的雷同形象。

按照唐代宮闱制度,這群女性為首者應是陪侍皇後嫔妃的女官,分掌導引閨阖、簪珥首飾、音律舞蹈、醫藥蔔筮、玺印器玩、鋪設灑掃等細務,既有名号又有品級,“掌教九禦四德,修祭祀賓客之事”,屬于皇宮六局二十四司職事官體制中的“宮官”,是後宮宮人的上層,尤其是六尚之首的“尚宮”,地位尊顯,禮遇極高。

故這10 幅女性群像顯得真實而富有層次感,超出了以往唐代石椁上那種程式化、臉譜化宮廷女性刻畫套路,她們沒有像永泰公主石椁上頭戴女官禮儀鳳冠,緊緊箍在頭上的“漢儀唐典”禮服冠冕的裝飾不見了,似乎超出了傳統宮廷女性的範圍,是盛唐時代“無文字記載”的“肖像畫傳”。


▲ 石椁正面 線描圖


感謝陝西曆史博物館師小群、程旭先生提供的石椁内壁宮廷女性石刻線描圖, 我們先從繪畫審美視角觀看這些宮廷女性容貌的特征:

其一,每一幅線刻圖畫中都着重用高高的額頭表現女性的睿智,在額頭發髻卷起的同時,用有力的鼻部線條增強人的鼻翼和臉部印象。畫家有意不突出下颌和顴骨,弱化棱角,給人以圓潤豐腴質感,平靜克制中顯得精美悠遠。特别是女官臉頰豐滿,呈現出健康的神态。

其二,雕刻家對每個女性都精妙地利用了微微噘起的嘴唇,善用櫻桃小口制造出女性溫和親切的形象,利用嘴部周圍的線條突出女人的性感,丹唇緊抿不露牙齒,似乎欲笑又止,脈脈含情中頗有哀意。

其三,畫家不追求丹鳳眼或圓眼,而是刻畫出細長的眼睛,雙眸眼波橫水,并且全是隆起的雙眼皮,莊重的眼神有種不露痕迹的盼望,使得表情嚴肅,略顯拘謹,在端莊恬靜中顯示出自信自尊的力量。

其四,眉型修飾凸顯講究,每位宮女眼睛之上眉如墨黛,有的蠶眉立梢宛若刀裁,悉堆眼角之上,有的眉峰凝聚流暢,卻無妖娆風情,而在眉目傳情中有着溫婉清純之感,但都反映了修眉、刷眉、畫眉的不同,與以前永泰公主墓仕女圖的蠶眉細目略有差别。

其五,每位宮廷女官的發髻都不雷同,當時要求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發式,以表現她們重視時尚感和女人魅力。尤其是濃密發髻突出表現為“纏挽式”的圓球型發髻,明顯帶有拜占庭宮廷貴族婦女發式的痕迹。

其六,面敷白粉是唐代女性追求美豔的标志之一,但不是一般的塗脂抹粉,而是膚若凝脂的粉面。以往發現的石椁線刻畫上均無面容塗白,隻有這次在女性人物面部繪上白色粉底,相比石刻淺埋浮雕凸凹處更顯白嫩,這種用底妝來修飾女性膚色的新做法,很可能源自希臘羅馬化藝術中對女人面白時尚塗抹鉛粉的模仿。

▲ 敬陵 唐貞順皇後敬陵

其七,石椁線刻畫中宮官、宮女雖然沒有樂舞場面,但宮女手持琵琶頸頭、檀闆、小簟篥等樂器,與《宋史·拂傳》記載“樂有箜篌、壺琴、小筚篥、偏鼓” 相符。

其八,畫家竭力要表現出善良仁慈的女神形象,線條豎直卻非常柔和,在優雅中有着超凡之美,在尊貴中有着莊重之美,如果說中國女性特别是北方女性傾向于溫暖、柔和的形象,而西方女性則偏向于冷酷、硬朗的形象,在化妝風格上喜歡個性開朗的裸妝,兩相對比,東西方化妝文化和生活方式皆有所不同。

這些宮廷女性身軀微微左傾,兩手交叉伸出,神态悠閑自若,天真腼腆,仿佛要跟随主人眺望遠方。與頭戴柘枝花帽子的女宮監和簾前下層裹頭蕃女相比,她們無疑等級較高,所以袒胸露臂,妝扮華貴,“薄羅衫子透肌膚”,“斜插銀篦慢裹頭”。

衣服長裙精細的皺褶襯托出女性的身材,使她們猶如沾滿露水的花神,要與花草同生。她們面容甜美,又微露哀愁,但沒有“怯弱不勝”的病态美,表現了女性氣質的神髓, 手法無與倫比。我們不知這是否準确地反映真實,或是畫匠據畫本想象的千人一面。依據唐人論畫重視寫生、寫真的特點,大量諸如“妙得其真”“曲盡其妙”“宛然如真”“盡其形态”之類語詞被用于評價畫家創作,亦可以推知墓葬中線刻畫創作者緻力于表現真實生活中的女性形象。


▲ 石椁内壁宮廷女性石刻線描圖

觀看武惠妃石椁上這一幅幅肖像畫,猶如一個女性群體畫屏。畫家簡化了對人物背景和過多細節的展示,以便突出畫中人物的形象,在高度概括的闆塊結構中凝練出豐富的視覺意味,生成了一種靜谧而神秘的氣氛,有種生命的透徹感。線刻畫格調清雅明朗,意蘊高潔清婉,有種“身居塵俗,心栖天外”的境界,畫風在淡雅中亦見絢爛。

傳統中國仕女畫一般都有着“明勸誡、著升沉”與“成教化、助人倫”的功能,強調婦女品德操行、文化修養以及善惡報應的警示。三國曹植《畫贊序》說:“見令妃順後,莫不嘉貴,是知存乎鑒者圖畫也。”宋人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也稱:“曆觀古名士畫金童、玉女及神仙、星官,中有婦人形相者,貌雖端嚴,神必清古,自有威重俨然之色,使人見則肅恭,有歸仰心。”所以仕女畫都有鋪衍婦德女儀的宣教功用,武惠妃石刻線畫也通過典雅莊重的女性形象“存有懿範”“斯為通典”,達到“四德粲其兼備,六宮咨而是則”。


▲ 石椁内壁宮廷女性石刻線描圖


武惠妃是一個剛柔兼濟的美豔女性,憑借自身魅力和政治手腕,征服了玄宗,專寵于後宮,震動了整個朝廷。她對親生兒子的“柔”隐含着母愛的溫情,對異子的“烈”隐藏着母狼般的陰狠,而她的棺椁内部線刻畫力圖再現鮮活的人物,所以這些宮廷女性并沒有媚态。面對惠妃追封到皇後的人生晚境,她們通過淡淡哀怨的唯美精緻畫面,讓旁觀者的目光和思緒随着一幅幅畫面流動而漸漸沉浸,達到人性的通透與震撼。

我們看到,武惠妃棺椁内部一周10幅畫屏展現了創作者對當時宮廷女性内心世界的體驗和感受。青年宮女心事重重,低眉垂眼;中年宮官頗有書卷氣,平視遠望; 年幼宮婢清純美麗,嬌羞可愛。圖像既借鑒了羅馬古典式的優美和印度式的柔和色彩元素,又融合了中國唐代绮麗式唯美風格,開辟了一種新的畫風,畫筆盡情展現令人耳目一新的女性面孔,“慢梳鬟髻着輕紅”“黃衫束帶臉如花”,情與景會,意與境合,令人回味無窮。

這些女性形象作品不是程式化、模式化的繪畫,說明制作過程不是工匠簡單的重複模仿,而是藝術家匠心獨運的創作,藝術最重要的不是複制,而是創新。這些線刻畫直接運用西方藝術手法,與中國傳統畫法體現出的濃郁筆墨韻味不同。

▲ 石椁内壁宮 女頭像(局部)


盛唐時期的山水畫家王維在人物畫上亦有很高成就,他曾畫過《拂人物》一卷,《南宋館閣續錄》卷三記載“宋中興館閣收藏”。

唐代另外兩位活躍的仕女畫家張萱和周昉也曾畫過外國人。據《宣和畫譜》記載,張萱畫過《日本女騎圖》,周昉畫過《天竺女人圖》,尤其是兩人均畫過《拂婦女圖》。所以對武惠妃石椁内壁宮女圖,我們懷疑這就是長期以來史書上記載的“拂人物樣”,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記載畫家尉遲乙僧“于阗國人”, “畫外國及菩薩,小則用筆緊勁,如屈鐵盤絲,大則灑落有氣概”。這種屈鐵盤絲描繪方法,有人說是西域畫風,實際來源可能就是拜占庭帝國的“拂”畫風。而武惠妃石椁内精細刻繪的女性形象,發髻飄逸紋絲不亂,手指彎曲毫無失型,衣服疊依細密異常,基本都是屈鐵盤絲畫法的線刻畫。

元代程钜夫《雪樓集》卷二九《上賜潘司農龍眠“拂婦女圖”》,評價北宋李公麟所臨摹的“拂婦女圖”:

拂菻迢迢四萬裡,拂菻美人瑩秋水。五代王商畫作圖,龍眠後出尤精緻。

手持玉鐘玉為顔,前身應住普陀山。長眉翠發四羅列,白㲲覆頂黃金環。

女伴骈肩擁孤樹,背把閑花調兒女。一兒在膝嬌欲飛,石榴可憐故不與。

涼州舞徹來西風,琵琶檀闆移商宮。娛尊奉長各有意,風俗雖異君臣同。

百年承平四海一,此圖還從秘府出。司農潘卿拜賜歸,點染猶須玉堂筆。

天門蕩蕩萬國臣,驿騎橫行西海濱。聞道海中西女種,女生長嫁拂菻人。

▲ 石椁内壁宮 女頭像(局部)

詩中明确指出“女伴骈肩擁孤樹”,這與武惠妃石椁、懿德太子石椁、永泰公主石椁線刻畫每組兩女相随伴于樹前的形象完全吻合。“一兒在膝嬌欲飛”則與唐開元六年(718)韋顼石椁兩幅線刻畫相似,兩幅畫面中宮女身後各有童子,一個持弓欲射,另一個右手舉蝴蝶、左手執花環,也與石椁外部花蕊中童子非常接近。類似的還有《拂天馬圖》女子赤手騎馬飛馳造型。

唐代畫壇上流行的拂風一直延續到宋代,《宣和畫譜》卷三記載五代時期王商畫有《拂風俗圖》《拂婦女圖》《拂仕女圖》。北宋畫家王道求繼承唐代周昉“遺範”,“多畫鬼神及外國人物,龍蛇畏獸,當時名手推伏”。李公麟則是對拂菻題材最為關注的畫家,他繪的《拂菻天馬圖》《拂菻婦女圖》最為出名。此外, 李玄應、李玄審兄弟亦有拂菻圖傳世。但是,宋代畫家多是借鑒唐代畫家意匠,更多是在摹寫唐代畫作的基礎上完成的。

雖然我們現在已經無法看到這些《拂菻婦女圖》《拂菻仕女圖》,但是對照西亞、中亞女性着衣雕刻、壁畫繪圖、器物造型等,可以看到自漢代以來西域藝術中的希臘文化因素,特别是甯夏固原出土北周胡瓶上的女性形象,明顯感到希臘羅馬化藝術中女性眉目生動、袒胸露乳,甚至更為細膩的氣息。相比之下,中國一直講究女子形象溫婉純淨,優雅妩媚。武惠妃石椁上沒有拂菻婦女或拂菻仕女形象, 所刻畫的漢族宮廷女性容貌清純,與希臘化藝術風格如出一轍。


▲ 石椁内 壁宮官頭像


令人思索的是,武惠妃線刻畫中這些唐代宮廷女性袒胸露乳,雖然不像希臘— 拜占庭藝術那樣單純突出豐滿乳房,而是穿着具有輕透感的抹胸裙,裙長至腳面, 在大氣飄逸的低胸長裙上露出乳溝,極具強化體态的西方審美。

白居易《吳宮辭》形容宮娥:“半露胸如雪,斜回臉似波。”方幹《贈美人》:“朱唇深淺假櫻桃,粉胸半掩疑晴雪。”周《逢鄰女》 :“日高鄰女笑相逢,慢束羅裙半露胸。”西方畫家和美學家一直愛将女性飽滿曲線比作是她們的“事業線”,認為乳房改變着女性的人生際遇。中國古代繪畫中也隻有唐代婦女大膽露出身體,或說唐詩中敢對女性酥胸進行描寫,唐代開放風氣确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由讓人疑惑與以拂為代表的外來文化影響有關。

依靠畫史文獻無法确知的《拂菻婦女圖》,卻通過武惠妃石椁線刻畫構圖得到了間接展示,無疑給我們帶來驚喜,她們與宋代以後傳世作品中的婦女畫像很不一樣,她們比唐墓壁畫中的女性形象更寫實、更具體、更豐富,尤其是樹木、花卉、飛蝶等多種元素環繞女性的造型,無疑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縱觀畫史,在唐以前沒有出現這種花卉簇擁宮廷女性的表現方式,更不見其演變軌迹。

武惠妃石椁線刻畫雕刻技法不同于其他石椁,沒有采用生硬古闆的平直刀法, 而是使用了爽利的圓刀技法,使得女性形象趨于圓潤、生動、傳神。那極具美感的身體曲線,極為真實的肌膚觸感,這一切使得原本冷冰冰的石刻給人有血有肉的溫暖感覺,這都是雕刻家用熟練的線條技法表現了人物的冷暖悲歡。

▲ 石椁内 壁宮女頭像

陳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禮儀”章中指出,西域胡族血統的宇文恺、閻毗、何稠等工藝技術家,久為華夏文化所染習,“故其事業皆借西域家世之奇技,以飾中國經典之古制”。武惠妃石椁上唐宮廷女性形象正反映了采用外來西方藝術手法,裝飾中國石椁的過程,是“中體西術”“東魂西技”的典型藝術代表作。

古波斯七大古典詩人之一涅紮米(1140—1202)曾在長詩《亞曆山大書》上篇“光榮篇”中描述羅馬和中國畫家的競技,“這邊羅馬人精心潑彩揮筆,那邊中國人使出全部絕技”,他贊美“羅馬人的繪畫飲譽國際,中國人的才智舉世無敵”。而在摩尼繪畫傳說中,“據說摩尼的畫技十分高超,他曾作為先知到中國傳教”。這些記載都暗示了中國與羅馬的繪畫藝術有過間接交往。

值得指出的是,唐代皇家内庫收藏有武惠妃寫真圖畫,《新唐書·藝文志》三記載藝術類圖卷“談皎畫《武惠妃舞圖》”,還收藏有張萱畫《少女圖》以及《佳麗伎樂圖》《佳麗寒食圖》等。雖然這些畫已經佚失,可是唐玄宗時期“開元館畫” 有不少作品都反映了宮廷生活,其中有些現存石刻線畫藝術遺迹很明顯地表現出與希臘羅馬化的“拂樣”有關,期望對此做進一步的研究。


▲ 石椁内 壁宮官頭像


描繪貞潔高貴的女性是希臘羅馬藝術家最喜愛的創作,他們描繪或雕塑的西方女性大多是站立的姿态,安詳聖潔,早期諸多雅典娜雕像都是圓臉,後來才逐漸變長。希臘悲劇表演時,描繪女性的軟木面具為白色,頭發逼真,每根發絲都梳理到位,看不出慵懶的模樣,特别是希臘神話藝術作品偏愛表現波浪般的卷曲頭發,無論男女均以下垂卷發為标志。

希臘化藝術傳進南亞後,對印度文化有較大的影響,印度女性造像一定要表現出臀部微翹、膝蓋微曲、腰肢微擺的經典“三屈式”優雅姿态,而在傳統印度雕像中,女性美的特征包括大眼睛、高鼻梁、豐滿雙唇、圓潤肩部,以及肩、胸、腰之間的三條“美人線”。

唐代女性服飾盡管演繹出多種款式,顯示出女性的柔媚,但并不是百無禁忌。豐滿的女性反而要收腰藏臀,從不表現細腰與肥臀,也不展露美背和美腿。相反, 肥腴女性卻呈現出腰粗臀肥的“桶狀”,或給人上身長下身短的錯覺。特别是對女性手指“慢揮羅袖指纖纖”的動作,給予了非常的表現。

盛唐時期在長安宮廷效勞的藝術工匠并沒有參照其他石椁,着意雕刻女性的時尚冷豔、俏皮活潑,也沒有體現其哀怨不忍、悲啼掩面,而是講究神态端莊, 面容玲珑,皮膚白皙、敷粉塗紅,注重體現女性漂亮的臉龐,豐滿的上圍,與西方展示永恒的性感女神一模一樣,身體之美是生命的象征,人體塑造就是藝術家審美欣賞與自我感覺的創造。

▲ 石椁内 壁宮官頭像

仔細觀察武惠妃石椁線刻畫的21 位女性,分成十組,其中9幅每組兩人,這種每一幅畫面裡有兩個女性的形象,似乎與希臘羅馬典型的畫法接近。西方古代畫家經常将成熟女性與少女或是成年人與少年作為搭配,體現了主神與次神的關系,表示他們之間友誼與愛意的建立,以便在危險時刻互相保護。

特别講究年輕的孩童陪襯大人,這與武惠妃石椁上兩位女性合一畫面構圖非常契合,使人不由得想起兩者手法是否有借鑒。唐墓壁畫中也有類似畫面,即屏風式樹下女性人物, 一大一小前後配合,如陝西長安南裡王村唐墓中六屏式樹下盛裝仕女壁畫,盡管畫法較差,但構圖立意很有可能與武惠妃石椁線刻畫持有同類的畫本。

據希臘羅馬神話記載,天父宙斯與記憶女神谟涅摩辛涅生下九個缪斯女神,她們懂得怎樣歌唱過去、現在和未來,當衆神聚集在奧林匹斯山上的宮殿時,缪斯女神唱起優美的歌曲,天庭諸神都會沉醉在美妙的音樂聲中。

九位缪斯女神有着明确的藝術分工,手裡拿着不同的弦樂樂器、長笛、花冠、佩劍、木棍、面具等,表示她們分别主管悲劇、喜劇、舞蹈、抒情歌等,因而在畫面和雕塑中她們往往是分組出現,兩人或三人為一組。而武惠妃石刻中各個宮廷女性也手持樂器、長拂、檀闆、短直木、方箓寶盒等,不知是有意承襲還是無意巧合?

武惠妃石椁線刻女性畫中隻有一幅三人像,顯然不是随意刻畫的。在希臘愛神阿芙羅狄忒随從裡,通常出現美惠三女神,她們代表着妩媚、優雅與美麗,她們為愛神梳妝打扮,她們總能為快樂的衆神帶來開心的音樂,她們使各類藝術更為神聖,使人類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因此,在希臘藝術中經常把美惠三女神塑造成花季少女的形象,苗條嬌小的身材配合以天真爛漫的表情,加上總是手拿鮮花站立在愛神木簇繞的花叢中,讓人浮想聯翩。


▲ 胡漢女子立俑,西安唐金鄉縣主墓出土


與美惠三女神相似的還有三位時序女神,她們是宙斯和法律保護神忒彌斯所生的女兒,代表着自然界的四季交替。雖然她們經常以次要随從的身份出現,但她們與其母一樣是人類一切高貴、美麗、善良品性的保護神,所以雕塑繪畫作品中的時序女神被描繪成可愛的少女形象,周圍飾滿鮮花、水果、花環,通常是棕榈枝和月桂花。

此外,希臘神話中命運女神也是三個并排站立的女性形象,她們外表完全相同,手拿線團紡線,表示生命線的長短。所以人們要向她們敬獻花環、葡萄酒、點心,還要焚香。

武惠妃石椁中唐代宮廷女性雖是中國女子面容,但是繪制的藝術風格卻深深地打上了拜占庭希臘化風格的烙印。宮廷女性不是中國傳統禮儀姿态,她們臉部被白粉塗染如凝脂,留有美麗的卷發,身穿香羅花衫,仿佛成了從海水中升起的聖潔女神化身。雖然目前還搜尋不到唐代外來的希臘化畫匠的有關記載,但是漢籍所載具有希臘淵源的“女人國”傳說曾流傳一時,又如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拂菻與“女人國”的聯系,亦屬希臘傳說的翻版,“西女”的傳說暗示着拜占庭帝國在歐亞大陸文化交往中的重大影響力。

筆者認為,武惠妃石椁墨底白線畫雕刻雕工非常精細,應該有外來的創作畫本, 或許就是史書記載的“拂菻樣”。筆者大膽推測,可能融入了希臘悲劇藝術的特點,投射出“美的毀滅的挽歌”,從而使一群女官、宮人形象動人,歎為觀止。

筆者曾指出,武惠妃石椁極有可能采用了景教傳教士帶來的拜占庭式希臘文化畫本,景教士善于将宗教來自天堂的心靈安慰施展于傳教活動,這是東方基督教的特長之一。特别是面對人們心靈上的焦慮和恐懼,對即将逝去的肉體施以終極關懷,更是傳教士的拿手好戲,因為天堂不是随便可以進入的,隻有“升華的愛”才是最終通往天堂的請柬。以這麼多宮廷女性簇圍着皇後級别的墓主人武惠妃,就是營造出衆多侍從都在天堂裡翹首期盼着她到來的氛圍,暗示地下世界并不與人世間相隔絕。

▲ 胡漢女子立俑,西安唐金鄉縣主墓出土

餘 論

“以圖述史”“以畫記史”是用人物肖像作為叙述曆史的方式,是希臘羅馬以來被拜占庭帝國所繼承弘揚的創作。武惠妃石椁線刻畫内壁以女性為主體,整合宮廷的各個元素,凸顯女性形象的藝術架構,達到了運用個體形象類型化的塑造來強化人們的記憶,召喚人們認同的目的。線刻畫通過場景中的女性肖像來闡述曆史,讓曆史畫與肖像畫交錯結合,即讓曆史通過肖像得以體現,又讓肖像轉化為曆史,不僅逼真地再現了當年的情景,也拉近了觀衆與人物的距離。

遺憾的是,我們雖了解“拂菻樣”拜占庭文化藝術傳入唐朝的曆史背景,但史書記載撲朔迷離,殘缺過甚,所以我們在縫合曆史殘章時要注意勿将外來藝術過度描述,隻是提示在關注西域粟特文化東漸的同時,不要忽視了希臘羅馬化藝術的傳入。

10萬部(件)古籍,不用登錄,随時閱讀!

不久前,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實現免登錄閱覽,讓我們在線查閱古籍又便利了一些。



得益于國家圖書館積極開展的古籍數字化工作,“中華古籍資源庫”自2016年正式開通運行至今,已發布古籍資源總量達10萬部(件),包括國圖館藏善本古籍、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獻、碑帖拓片、西夏文獻、趙城金藏、地方志、家譜、年畫、老照片等,以及館外、海外征集古籍資源。



曆史,被記載于史冊,也被博物館收藏着。走進博物館,是我們了解曆史精華的另一種方式。

但由于疫情的反複,我們的刷館看展計劃難免會被打亂。數字博物館的出現,讓我們無需奔波,足不出戶雲逛博物館!

其實,博物館的數字化浪潮,早在本世紀初就受到國内博物館學界的注意。經過十餘年的積累,加之近年全球疫情的嚴峻形勢,國内外各大博物館紛紛把藏品、展覽數字化作為工作的重心之一。


全景故宮

山東博物館《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虛拟展廳

到如今,已經積累了一大批寶貴的數字資源。

我們根據中國文物資源豐富度,為大家制作了一份全世界範圍内數字博物館推薦清單。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随時看展,在碎片時間中,欣賞文物之美。



國 内

01/故宮博物院



國内數字化工作最為成熟的博物館,當首推故宮博物院。與大多數博物館主打藏品不同的是,故宮建築本身就是它最大的看點。
通過故宮官網中的全景故宮軟件,我們可以看到故宮博物院所有宮苑建築的實景圖片。在鼠标一次次點擊之下,觀者仿佛就徜徉在故宮之内。唯一與親臨其境不同的是,再瞧不見那摩肩接踵的遊人,免了擁擠排隊之苦。


在全景故宮中,不僅可以拖動畫面看到3D全景,還能聽到各主要建築的語音講解。


同時,故宮所藏文物之巨也居全國之魁首,但受條件所限,能夠直接呈現在公衆面前的卻相當有限。但通過故宮的數字文物庫,我們可以看到已經編目68006件藏品的高清細節和詳細介紹。

展子虔《遊春圖》

《蘭亭集序》褚遂良摹本

春秋·蓮鶴方壺

現存最早的中國繪畫作品展子虔《遊春圖》、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褚遂良摹本、青銅器分鑄法代表作蓮鶴方壺這些幾乎秘不示人的國寶皆可在藏品數據庫中一睹真容。


故宮博物院

掃碼即可進入全景故宮


02/中國國家博物館


國博藏品的數量與珍貴程度不言而喻,地下一層的“古代中國”陳列,幾乎囊括了考古和博物館學的教科書内容。中國最早的繪畫作品“鹳魚石斧圖”、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代表“後母戊鼎”皆藏于國博。


新石器·仰韶文化鹳魚石斧圖彩繪陶缸


商·後母戊鼎

國博的數字展廳包括涵蓋曆史文物、藝術珍品、國外文物等領域的五十餘種展覽。每個展覽都能看到展廳實景、藏品說明,有的還做了視頻講解。



中國國家博物館

掃碼即可進入國博數字展廳






03/陝西曆史博物館


以陝晉豫為核心的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陝西曆史博物館囊括了自舊石器時代至今代百萬年間的170餘萬件藏品。作為漢唐之世的政治中心,其藏品也主要集中于這一時期。


獨孤信煤精組印

陝曆博的數字展廳包括15次特展的3D展覽,主打秦文化和盛唐寶藏。另外,陝曆博官網上還有館藏300餘件精品文物的高清圖片和文字解說。

西漢·呂雉皇後之玺

陝西曆史博物館

掃碼即可進入陝曆博數字展廳




04/湖南省博物館


1972年發掘的馬王堆漢墓使全國文物愛好者的目光投向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相關陳列,也成為湖南省博物館最為耀眼的明星品牌。如今,湖南省博已将馬王堆陳列搬到線上。觀衆可以選擇全景看展和電子展廳兩個模式看展。

通過這些資源,我們可以近距離觀看馬王堆漢墓出土的T字帛畫、素紗單衣、漆棺等國寶級藏品。



在全景看展中,我們可以看到馬王堆陳列的實景和每件文物的三維景象,仿佛置身展覽之中。電子展廳則是對展覽中每件文物的詳細文字說明。



除馬王堆之外,湖南省博物館還上線了二十餘種各類精品線上展覽。


湖南省博物館

掃碼即可進入湘博網上展廳



05/數字敦煌

數字敦煌項目,是敦煌研究學者聚十年之功完成的敦煌虛拟保護項目。

由于敦煌壁畫和造像的曆經數次破壞,許多洞窟已經不起長期開放的壓力,将以莫高窟為主的敦煌寶藏搬到雲端,是幾代敦煌研究人的夙願。應了這種背景,莫高窟的數字化成果豐碩。


目前去敦煌旅遊僅可看到八窟,但在數字敦煌網站,我們可以參觀貫穿十個朝代的30個洞窟和4430㎡壁畫,每一窟都有文字講解,還可進行全景漫遊。



值得期待的是,目前數字敦煌團隊已經實現180餘窟的數字化,相信不僅的将來它們也将出現在數據庫中。


敦煌石窟

掃碼即可進入數字敦煌



當然,以下這些博物館的數字展廳也值得一逛。





國 外

說到能夠雲遊覽的國外博物館,世界四大博物館自然也不例外,它們也是世界範圍内展品數字化最為成熟的博物館。


01/盧浮宮

坐落于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盧浮宮,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國的王宮,居住過50位法國國王和王後,是法國文藝複興最珍貴的建築物之一。


盧浮宮以體量巨大的古典繪畫和雕刻聞名于世,《蒙娜麗莎的微笑》、斷臂維納斯、埃及獅身人面像等世界級藝術寶藏,皆藏于盧浮宮。通過盧浮宮的線上資源,身在中國的我們也可以360度無死角的欣賞這些舉世聞名的藏品。


盧浮宮

掃碼即可進入數字盧浮宮




02/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位于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這座世界上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是日不落帝國近千年來彙聚世界各地藏品形成的結晶。

埃及楔形文字刻闆《羅塞塔石碑》、帕特農神廟殘石,《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皆在此列。當年斯坦因由敦煌劫去的文書經卷,也收藏在大英博物館。



由于展覽空間所限,大英博物館絕大多數藏品都無法公開陳列,在它的雲博空間中我們可以欣賞到一大批未能展出的藏品。


大英博物館

掃碼即可進入數字大英博物館




03/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這裡收藏了世界各洲各曆史時期的藝術代表作300餘萬件。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曆史時期文物外,大都會博物館也是世界現代藝術搖籃。在它的官網上,觀衆可以查到每件藏品介紹信息。


圖源/知乎@品源文華

去年1月,大都會博物館和威瑞森(Verizon)公司聯合推出了“The Met Unframed”(大都會無限遊)沉浸式虛拟藝術和遊戲體驗。


圖源/微博@全世界-原全曆史

隻要登陸網站,手機掃描之後,便可直接進入1:1的虛拟展廳,開啟一場奇妙的博物館之旅。(注:對網絡要求比較高)


大都會無限遊

掃碼即可進入虛拟藝術和遊戲體驗



04/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位于聖彼得堡,原是俄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收藏室,蘇聯成立後正式改為博物館。與盧浮宮、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并稱世界四大博物館,但卻是這四家博物館中知名度較低的一個。



與故宮一樣,原本就是皇家宮殿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本身就是一件巨大的曆史建築遺迹,其中藏品以西歐藝術品最為豐富也最為珍貴。此外,館内還有大量來自埃及、印度、中國等文明古國的曆史文物。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已經實現了主體虛拟逛展,點擊圖中的每個數字圓圈就可看到該展位的三維實景。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掃碼即可進入數字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05/法國吉美博物館

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了大量來自埃及、古羅馬、古希臘、中國等文明古國的文物。


吉美博物館藏紅山文化玉豬龍

因為二十世紀初的亞洲探險熱,吉美博物館成為我國流失文物在歐洲的主要輸出地。目前,吉美博物館擁有兩萬餘件中國文物,分為“遠古中國”“古典中國”“佛教中國”三個單元。



現在,通過吉美博物館官方網站,我們可以浏覽其主要館藏陳列。(可用chrome浏覽器将外文網站轉換為中文方便浏覽)


吉美博物館

掃碼即可進入吉美博物館官網



06/日本美秀美術館

美秀美術館是一家位于日本滋賀縣甲賀市的私立美術館,由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操刀設計。其展品主要是來自日本、中國、南亞、中亞等地的藝術品。


博物館官網可直接切換為中文,在以往展訊中可浏覽近年展覽的圖文,乃至視頻詳情。


美秀美術館

掃碼即可進入美秀美術館官網




07/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弗利爾美術館是隸屬于美國史密森尼學會的一家博物館,坐落于美國首都華盛頓,以其珍貴豐富的東亞藝術品聞名于世,也是大部分中國流失文物在美國的最終目的地。



醉心于中國文化的創始人弗利爾,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了三萬餘件中國文物,其中尤以良渚玉器和商周青銅器最值得一看。弗利爾美術館目前上線了十餘種線上展覽,其中中國文物展占了大宗。


弗利爾美術館

掃碼即可進入弗利爾美術館



第三方平台

以上推薦的博物館都是将自家藏品、展覽數字化呈現的代表。但數字技術給我帶來的便利,更在于将來自世界各地博物館的文物信息進行整合,下面就給大家推薦一些緻力于這一方向的第三方平台。


01/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

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是,将全國範圍内的各類博物館進行整合,搬到線上的公益教育項目。在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中,我們可以以省為單位逐一浏覽已上線的596家博物館。



從目前數字博物館的現狀看,數字化較成熟的主要是國家級、省級博物館,市縣博物館往往無力推行數字化,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恰恰能夠将這些體量較小的博物館一并送到雲端。


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

掃碼即可進入百度博物館計劃




02/國寶全球數字博物館

國寶全球數字博物館是騰訊和《光明日報》聯合開發的一款小程序,其中收錄的主要是自新石器至清代流失海外的文物。


通過時間軸,我們可以依次浏覽曆代文物,并配有語音講解和文字說明。基于新科技與新文創的力量,感受國寶跨越時空的永恒魅力。


國寶全球數字博物館

掃碼即可進入微信小程序




數字博物館既是博物館的線上展覽空間,也可視為一座大型數據庫。

作為線上展覽空間,它既可以使觀衆可以足不出戶雲看展,也有效避免了藏品長期曝光展覽帶來的損耗。作為數據庫,它既是對藏品信息的有效備份,也使得收藏在各地的藏品通過數字技術被整合在一處。



從博物館的收藏、展示、研究三大基本功能來看,博物館數字化的浪潮可以說是現代科技背景下的大勢所趨。

将文物以圖片、三維模型的形式展出,既方便了貴重文物的保管收藏,也大大延伸了博物館的展陳空間;與線上展示的同時形成的文物數據庫則大大方便了各地學者的館藏文物的研究。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