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的奧秘?
傳統考古是一步一個腳印,靠局部挖掘搞出來的,這類挖掘都是一個一個的孤案,判斷事情的來龍去脈,難度很大。
考古最好是多方面印證,不能有明顯矛盾,不能邏輯不通,不能急于下結論。
研究要結合氣候學、地質學、地形學、天文學、人類遺傳基因學、農作物考古等多學科的綜合分析,要善于從大數據分析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宏觀的大視野來觀察問題,如此才有證明力度,避免較大的錯誤。
要搞清楚三星堆這個問題,首先要盡量搞清楚上古時期一些重大曆史背景,我們的分析不能與這些曆史大背景有明顯沖突,那麼上古時期有那些重要大事件呢?
下面我們收集了各學科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以此作為'基準'來識别三星堆的曆史坐标。
早期的人類生産力底下,氣候對人類的影響非常大,且遊牧生活是其主要模式,大草原地區有明顯優勢,九寨溝與若爾蓋方向草原廣闊,大型動物繁多,很适合那時的人類在那一帶生活,遊牧時代這裡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中心,農耕時代才逐步轉移于黃河與長江中下遊地區,'昆侖'的重要性也由此決定,中原文明顯然是由更早期的草原文明決定,那麼草原文明更早期的進程又是由那決定的?
冰河期與大洪水決定了華夏文明的進程,四川盆地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三星堆是四川盆地文明的中心。
下面我們從實證大數據出發,逐步分析整個過程。
冰河期與大洪水,決定了華夏文明的進程,77000∽12000年間的冰河期,人類從北方逐步移民南方,冰河期地球的最低平均溫度在0度附近,而我們現在地球的平均溫度是14度附近,18000∽15000年間,秦嶺以北與華中大平原沒有人了,太冷!隻有赤道附近才有人類。
四川南部的攀枝花與西昌地區,氣候獨特屬于偏熱帶的氣候,冬季白天平均氣溫,比成都高出10度左右,冰河期這裡的人類還能夠居住與生活。
下面是氣溫分布情況,圖中也可以看到,四川盆地就象'子宮'一樣,秦嶺擋住了西伯利亞寒風。
14000∽10000年間,随着冰河期結束,人類逐步向北移民,四川盆地是首選,10000∽6000年間,川人通過九寨溝方向,逐步向若爾蓋大草原移民,進入甘肅,其後進入陝西,黃河文明興起。
6000∽4000年間,青藏高原冰河期形成的大型冰川越過冰點消融,爆發大洪水,大洪水也是全球性質的,根據挪威雪線統計圖,可以看出4600∽4000年間,地球氣溫是近十萬年間最高的,氣溫高雨水也多。
這期間大洪水年年夏天爆發,華中平原與長江中下遊平原水災嚴重,大禹治水初期于四川盆地,華中大平原地區是無法治水的,沒有性價比。
上面是氣候學與地質學考察的結果,也證明了大洪水的規模。
當然洛陽到西安地區也有治水性價比,隻是性價比無法與四川盆地相比,下面是高清地形圖,洛陽黃河出口狹窄
四川盆地重慶附近的山脈走向,擋住了盆地水的洩洪,山峽那邊山的走向是順水方向,問題不大
廣陽島附近,是大禹治水的核心工程,擴展長江故道狹窄段,洩洪四川盆地積水,廣陽島也是船運土石方卸載地,工程量适中。
大洪水後,夏王朝以四川盆地、甘肅、陝西為基礎建立起來,其後順黃河與長江,擴展到中下遊地區。
中國人類遺址統計圖,是中科大校友做的統計,顯然裡面隐藏許多秘密,解密上古史需要認真研究這個圖,注意大洪水期間中原地區遺址變化曲線,明顯受大洪水影響沒有增長,而其他地區确增長迅速。
下面人類遺傳基因分析人類移民狀态情況,與冰河期影響的分析相當吻合
大數據時代的考古,要注意多角度互證,不能有明顯矛盾。冰河期與大洪水決定了華夏文明的進程。
我們使用了五個完全不同領域的實證數據分析,給出重要結果,考古界曆史上還幾乎沒有這樣完整的證據鍊了。
五個不同領域數據是:
1、海平面高度變化曲線
2、挪威雪線數據統計曲線
3、中國人類遺址統計圖曲線
4、人類遺傳基因數據分析統計
5、大洪水與海侵地質學與氣候學數據分析結果圖
綜合以上分析,做出下面結論:
中國人類遺址統計圖,非常重要,值得深入研究,特别是冰河期、全球大洪水、大禹治水的三者關系,以及所導緻人類生存與移民的特征,這些都非常關鍵,因夏王朝的起源與大禹治水密切相關,考古挖掘必定是小樣本挖掘,很難反映全局,需要多方面相互應證,才有說服力。
華夏文明進程:
1、大洪水是全球性質,非局部地區,主要是77000∽12000年這6萬年間的大型冰河期,在高山與高原形成的巨大冰川溫度越過冰點而消融導緻,要知道冰河期的冰川平均比平常期高出200多米,有的地方高出1000多米,海平面比平常低100多米,海洋的水不少都積累于高原地區。6萬年的冰河期,人類逐步從北方移民南方,最後主要集中于赤道附近,其它地方太冷,幾乎沒有人,文明難以發展,四大文明古國均靠近赤道與此密切相關。
2、12000∽10000年間,随着地球氣溫逐步上升,人類逐步向北移民,四川盆地是最好的地方,秦嶺以北還太冷,西伯利亞寒風橫掃華中平原與長江中下遊平原,這些地方都太冷,不太适合人類生存。
3、10000∽6000年間,全球氣溫進一步回升,秦嶺以北已經适合人類居住,川人移民甘肅與陝西較多,若爾蓋大草原非常吸引人,其後擴展到西安、鄭州、山西等地。實際上這個階段四川盆地已經比較繁榮,東方之祖伏羲部落,是從甘南遷徙入北方,在那裡發衍出華夏的先民炎帝黃帝部落,很多年後與從南邊長江中下遊進入中原的苗、瑤先民蚩尤在中原發生戰争。
4、從中國人類遺址統計圖可以看出,距今6000∽4000間人類遺址大幅度增加,但中原地區增加很少,這說明這期間地球氣溫上升較多,青藏高原冰河期形成的大型冰川溫度逐步越過冰點而消融,年年夏天大洪水,四川盆地水患嚴重,大禹治水,大規模的水患也導緻華中平原不太适合人類居住,大洪水期間也導緻海侵嚴重,大平原地區的人類更是不得不西遷。
5、大禹治水的初期工程,主要是在重慶廣陽島附近,廣陽島是土石方卸載地,擴展長江狹窄的故道,洩洪四川盆地的大洪水是關鍵,其後是以四川與陝西為基礎,建立了早期的夏王朝,四川的夏人順長江而下,文化逐步擴展到江浙地區。
6、商王朝滅北方夏,但四川盆地的夏繼續延續,三星堆文化是華夏文化通過南方絲綢之路與印度文化的交流而産生。
幾點說明:
一、大禹治水的情況:
挪威雪線統計圖證明,5000∽4000年間,是地球氣溫近10萬年中最高階段,導緻青藏高原冰河期形成的大型冰川越過冰點消融,年年夏天爆發大洪水,當然氣溫高雨水也會多,這就是大禹治水的原因,不過大禹治水後,碰巧地球氣溫開始逐步下降,洪水逐步消失,民衆驚奇為'大禹的神功',佩服的五體投地,自然認為大禹為神仙下凡,擁為共主,夏王朝以四川盆地、甘肅、陝西為基礎,建立起來了,其後順長江與黃河,擴展到下遊地區,此時大平原地區大水已經退去,土地肥沃,華夏文明進入爆發期。
二、網友觀點:
'上古曆史,盤古,伏羲,女娲,西王母,都在甘肅,或者更西的地方,華夏族從青藏高原,到甘肅,再到陝西沿黃河從上遊向下遊發展,在中原和蚩尤部落沖突,擊敗蚩尤部落統一華夏,這是基本的事實,從語言和基因,藏族,犬戎,黃帝部落同出一脈。'
我的評論:
'華夏族從青藏高原出發'
這裡的'青藏高原'應該不是很高的地方,因太冷,主要還是川人順'理縣、九寨溝'方向北上,這是明智的選擇。
四川盆地有大量的水,湖泊廣闊,魚類多,早期的古人捕獵多,種植少,所以人類在湖泊周邊居住是主要情況,但魚類同重量所占體積比獸類大,不方便保存與搬運,而大草原動物多,捕獵方便,所以上古人類主要在大草原生活,川甘青地區草原廣大,是當時人類的生活的中心,所以'昆侖'代表那個時代的'重心'。
此外,九寨溝方向若爾蓋大草原,這裡捕獵有後方資源支持,四川盆地的鹽又充足,可以逐步蠶食的方式向北方推進,而直接從漢中地區過秦嶺就沒有這麼方便了,且秦嶺那邊草原不夠大,黃河的洪水多。
進入若爾蓋大草原後,去甘肅天水方向就很自然了,那邊'大地灣遺址'出土文物最早是7900年左右,是黃河流域出土文物最早的地方,天水進入西安地區僅是一步之遙。
三、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放在全世界來看,地理極為特殊,其必然有驚人的奇迹,實際上四川盆地是華夏文明的搖籃。
那麼古籍中描述'開山劈嶺,疏通九條大河',這裡的'九江'又是那九條大河呢?
'開山劈嶺',顯然是指重慶廣陽島附近這類地形,大禹治水是擴展長江特定狹窄段,洩洪四川盆地積水獲得耕地為目标,工程量适中,性價比高。
那麼'九江'呢?
古蜀正好有九江: 烏江、渠江、嘉陵江、涪江、赤水河、沱江、岷江、橫江、金沙江。
古籍中的'江州'是指的那裡?
巴國建都江州,《華陽國志》中有明确記載:“巴子都江州。”
後來張儀修築重慶城,史稱“儀城江州”。
'塗山'指的那裡?
《華陽國志》說的江州塗山,意思就是重慶塗山,即朝天門長江對面的南山。
以上不會那麼巧合,各種迹象表明,大禹治水在四川盆地。
結論: 冰河期與大洪水,決定了華夏文明進程,華夏文明的搖籃在四川盆地,昆侖山附近的大草原,是遊牧時代的重心,夏王朝初期是以四川盆地、甘肅與陝西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三星堆是夏王朝的晚期階段。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