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薩爾王傳》的神授傳唱人非物質文化遺産,道家的内觀、藏傳佛教及印度瑜伽修行者衆多不可思議的修行體驗,雙胞胎之間的強心理感應,以及“說曹操曹操到”等無意識的遇見……是否都可以用“量子糾纏”來解釋?
《易經·系辭》上說:“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兩句話反映了華夏先民“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宇宙時空觀,這與近期諾貝爾物理學獎“量子糾纏”的核心理念是一緻的。
什麼是“量子糾纏”?
簡單來說,比如你給了我100塊錢,我手裡多了100元,而同時你也有-100元,這個“糾纏”是同時發生的,與速度無關;另一個比喻,你在青島工作,你老婆在深圳突然生了一個兒子,這樣你就同時成了一名爸爸,兒子的生産和“爸爸”這個身份的産生是同步的,與速度和區域無關。
所謂量子糾纏,是一種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現象。處于糾纏狀态的兩個量子,不論相隔多遠,都會存在某種關聯性。這顯然違反了經典物理學的假設,其實是來自一種悖論假說。
1935年,愛因斯坦,波爾多斯基和羅森三人聯合寫了一篇論文,對量子力學提出了名為“EPR佯謬”(鬼魅作用)的質疑,簡單一點說就是:假定兩個粒子組成一個體系,在受到其它新的外力作用前,他們的某個物理量比如動量必然是守恒的。如宏觀場域,太空中一個宇宙空間站突然分裂成了兩半,分開的瞬間兩半的各自狀态就确定了,在各自受到新的作用力前,不論飛到太陽還是冥王星,隻要知道其中一半的速度,就可以精準地推測出另一半的速度。
很快人們在實驗中發現,确實存在這一現象,于是“鬼魅作用”被正式命名為“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可以用來解釋“第六感”、心靈感應等特異功能,一些在之前被認為是“唯心主義”的行為似乎都可以成為有價值的嘗試,無論是中國的算命、占蔔、祝由術,還是西方的塔羅牌、瑪雅、人類圖等“封建迷信”的預測方式和醫療方式,很有可能通過量子糾纏就能解釋其流傳幾千年的合理性。
更有甚者,大講“量子玄學”,聲稱“每當科學家費盡千辛萬苦,翻越一座又一座高山時,總會發現玄學家早在那兒等了幾千年”。
三位“量子糾纏”諾獎得主的主要工作方向并非“理論物理”,而是實打實的在數十年間一次次的實驗中,清晰了人類對量子糾纏的認知,緩慢但真實的推進了人類對“量子力學”的應用可能。
作為此次諾獎得主之一的安東·賽格林的學生,潘建偉博士歸國後,于2009年成功實現了世界上最遠距離的量子态隐形傳輸,2012年在合肥建成了世界上首個規模化量子通信網絡。2016年我國的“墨子号”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為量子通信走向應用奠定了新的基礎。
而且我們發現,用“量子糾纏”竟然可以解釋“天人感應”的,我們人類的意識,本質就是量子群,而整個宇宙,天空、大地、彼此日常所見的人類,我們的家人,都有與我們意識場量子群相糾纏的量子群。
所以早在幾千年前《易經·系辭》就說:
“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緻神,其孰能與於此。”
這些論述不正是說明,量子之間不論相距多遠(無有遠近幽深),都可以彼此影響感知(感而遂通),而且是不受空間的影響(寂然不動),無線連接的(無為也)。
又如:“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易經、天地、人生,彼此究竟是否“糾纏”?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見微知著,易道乾坤。
如此說來,根據一個人或事物的時空信息,對其運行規律進行預測,是否有其科學依據?《易經》是否可以看做人類已知最早的“量子力學”經典?還是比量子力學、量子糾纏更高維的智慧?
(作者:一堂國學 中國民俗學會會員山東省民俗學會會員)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