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為什麼那些知識越少的人,越容易覺得自己思維水平高?

文 /田志剛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


01 羅翔說:

一個知識越貧乏的人,越是擁有一種莫名奇怪的勇氣和自豪感,因為知識越貧乏,你所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根本沒有聽過與此相對立的觀點!


在知乎上看到有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同學說,經常會遇到大叔大爺拉着要給他講自己如何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然後讓這個同學帶他去見趙/錢/孫/李的教授等等。
有一年也遇到過這樣一個事情,老家的一個大爺說證明了一個數學的什麼定律,非讓給他介紹一下中科院的數學教授。
聽中科院數學所的人講過,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為徐馳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每年收到全國聲稱證明這個猜想的論文是以麻袋計的,但他們基本上不看,還舉了個例子說,想根據自己初高中學的基礎數學或者大學學的一點高數證明這個,類似于說某個人“騎着一輛自行車上了月球”!
之前說過:“所謂大牛,我認為是牛在2個方面:知識和思維。知識包括數量和質量;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知識和思維結合,會形成四類人,你是哪一類?
第一類是既有海量知識又善于思考的人。
這樣的人經過知識和思維上的積累,會成為一個領域的高手和專家!
第二類是僅僅“會”思維而沒有大量知識的人。
這樣的人通常會成為小範圍的高手,如果環境裡面大家的知識都少,他仍然是厲害的人。
例如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個村、鎮上,總有幾個“明白人”:他們因為有機會聽廣播、看報紙等,就明顯的比其他人知道的多。
但在互聯網的環境下,這種情況不多:因為大部分人獲取信息的渠道都差不多,僅僅靠信息取得優勢的情況越來越少。
最極緻的是成為“民科“:整天号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發現引力波的那批人。

第三類是既沒有知識又不會思考的人。

這樣的人不做讨論。

第四類是僅有知識而不會思考的人。

這樣的人通常被稱作“書呆子”,互聯網環境下有許多在大腦裡存儲了許多顯性知識的人,但很少實踐,對于情境知識、策略性知識掌握的很少,不會幹活,行走的“硬盤”。

02 從20世紀末到現在,外語專業大學畢業生思維能力欠缺的研究成為一個熱點。如何在外語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成為國内外語教學界長期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許多研究者憂心忡忡,發現“外語系的學生遇到争論需要說理的時候,常常會腦子裡一片空白,覺得無話可說;或者朦朦胧胧似有想法,卻一片混沌,不知從何說起。“這種現象被稱之為“思辨的缺席”。
現在環境下,不僅外語專業的學生缺乏思辨能力,各專業的學生都存在這樣的問題。之所以外語學院的學生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根本問題不在于他們的思辨能力比其他專業弱,而是因為思辨能力的基礎是思辨需要具備系統知識或知識框架,隻有積累了這個領域的知識體系和框架才可能真正産生思辨。
外語專業學生之所以思辨不行,核心原因在于他們所獲取的知識缺乏系統性,換句話說,問題不是思維能力而是知識缺乏。

而知識缺乏問題的根源,在于我國對于外語專業的定位,以英語專業為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複合型英語人才。”
這是技能的定位而非知識體系的定位,譬如地球物理專業的本科生有一套專業的知識體系,但外語則沒有,主要是聽說讀寫的訓練,是技能。因為這個欠缺,所以導緻思維能力差!
知識是思維的結果,所有人類的知識積累都是前人思維的成果。 當然,如果僅僅具備知識而不具備思維能力,沒有能力去分析具體的場景和問題,無法将複雜的現實狀況分解,無法明确問題解決的目标和路徑,那結果是你掌握的知識根本沒有用武之地。這就會出現别人将問題解決後你發現他們用到的知識你有,但再有新的問題時你仍然不會的情況。
所以,真正的專家一定是在知識數量和質量上有大量積累,同時要具備較高水平的思維能力,能夠透過現象抓到本質,形成概念進而進行有效的判斷和推理,得出結論,最終解決問題。 03 任何領域真正的高手,有一個前提,就是在他的領域和相關領域都有海量的知識儲備。 隻有有了這樣的儲備才可能遇到問題和困難時遊刃有餘,才可能在實踐中産生真正的創新。

許多不願意下苦功夫的人總是用愛因斯坦那句“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來為自己做擋箭牌,豈不知愛因斯坦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思考哲學問題和高等數學,而他說這句話的本意其實是認為在研究中要重視直覺和靈感的作用而已。
同樣的牛頓還說過“如果說我看的比别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強調繼承與借鑒的價值。
楊绛先生也說過“你的問題在于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沒有寬厚知識積累的想象力隻不過是胡思亂想而已。 買100送50活動進行中,點擊即可購買

微信裡大家也經常看到“如果不讀書,行萬裡路也不過是個郵差”,“獨立思考的前提是你讀過上百本經典”,大緻都是這個意思:
沒有高質量大數量的輸入,會有高質量的輸出? 04
在任何一個領域内,要想做到真正的卓越,要想擁有别人不可替代的競争力,海量的知識儲備都是它的基礎。 沒有這樣的基礎,就認為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一定是想多了!
但并不是說有了海量的知識儲備就一定是專家,這裡面還涉及到知識與實踐的結合,還涉及到思維方式的訓練等内容。
但海量的知識是成就專家的一個核心基礎。
沒有一個專家不具備他們領域的海量知識,但光有海量知識卻不一定能成為專家。
那如何能積累一個領域内海量的知識呢?

曾經有人跟我講,他見到真正專家時就感覺到了自己的渺小,因為:
  • 我知道的他都知道,而且比我理解的深刻很多;遇到問題時他的知識可以信手拈來,看起來很困難的事情在他那裡就不是問題。
  • 我不知道的他也知道,這個領域的大部分事、人、觀點他仿佛都了解;這個領域的許多專家都是他的朋友,那些著名的案例他還能告訴你背後的蹊跷和問題等等。
  • 相關領域的事情他也知道很多,而且認知的深度很深!

讓人感覺真正專家的知識像星辰大海,無邊無際。
這些知識是怎麼來的呢,普通人是否也能夠有這麼多的知識呢? 05 普通人如何擁有你領域内星辰大海般的知識呢?
前提:要有一個細分的領域。如果你說你想成為管理學的專家,這個題目就太大了,因為管理學覆蓋的面太廣了。你需要去細分,如果沒有領域,面對浩瀚的知識大海,你會被淹死。
在有了領域後,要積累形成大海般的知識,需要以下的步驟: 1
搞定核心基礎知識 首先要搞定這個領域最基本的概念、這個領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最經典的模型理論案例等等。 在實踐中我們見到,許多人工作時間也不短,項目也做了不少,但仍然成不了真正專家的原因是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就錯了,那後面再怎麼努力都白扯。
怎麼算真正搞清楚了,簡單的測量方式是你能夠做到既知道它是什麼又知道它不是什麼,既知道适合什麼狀況又知道它不适合什麼狀況。
譬如知識管理這個領域,知道什麼是知識管理不算掌握,還要知道什麼不是知識管理;知道什麼樣的企業需要知道管理不算,也要知道什麼樣的企業知識管理一定做不成。你可以将5W1H都加一個NO去分析一下。
譬如關于“企業知識管理”這個基本概念:
  • 你要知道是什麼(what)也要知道不是什麼,這樣就不會将知識管理等同于人力資源、培訓管理、質量管理、檔案管理等方式;許多做了很多年知識管理的人其實也沒搞清楚這個問題。
  • 要知道為什麼(why),也要知道不為什麼。比如你要知道為什麼要做知識管理,就是它的必要性問題,但同時你也能夠知道什麼樣的情況下最好不要去做,而很多人掉進坑裡其實就因為覺得知識管理好就要在他們公司推,最後死了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 你還要知道什麼時間(when)做知識管理最合适,什麼時間不合适。還要知道什麼樣的人适合去做知識管理,什麼樣的人去負責這個事情就是個災難等等。

隻有真正掌握了這些,才算對一個概念有所理解。而不是說你在百度百科裡面看了一下介紹,就認為自己掌握了!
當然這個基礎知識想搞清楚不是一次性的,可能需要幾年時間,結合上不斷的實踐,你的認識才能夠真正深入進而掌握。 2
解決複雜困難的問題并深刻反思 任何知識的掌握都不是一次性能完成的,起碼需要兩次以上的循環。 讀了看了思考了,還需要在具體的問題中去驗證和評估,需要通過幹活去内化,完成項目和任務後你的認識會再深入一層。
紙上讀來終覺淺,但當你沒有實踐的時候容易認為自己讀了就懂了,但這個遠遠不夠。
從理論到你的大腦,經過實踐加上反思,再提煉成理論放到你的腦袋裡,你對事物的認知會越來越深刻,數量會越來越多。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