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寒濕型
[臨床症狀]頭、頸、肩、背和四肢沉重、無力、麻木,或有肌肉萎縮,手指屈伸不利,指端麻木,不知痛癢。尚有頭部沉重,胸部發悶,納呆等症狀。活動受限,頸部壓痛,可觸及條索狀物,舌質正常或發暗,脈沉弦或遲。病程較長,太陽經、督脈及其他經脈受累者,以頭、頸、肩、背和四肢疼痛,項背拘急,發冷疼痛為主要見症,舌質正常或發暗,脈沉弦或遲為本證型的診斷要點。
[病因病機]素體虛弱,正氣不足,腠理不密,衛外不固,複因久居濕地,涉水冒雨,氣候劇變,冷熱交錯,汗出當風等,引起風、寒、濕邪乘虛入侵,注于經絡、肌肉、關節,緻使氣血不暢,經脈阻塞。
[治則]祛風,散寒,逐濕,溫通經脈。
[方藥]以蠲痹湯為常用方。
本方為風寒濕痹通治方。方中羌活、獨活、桂枝、秦艽等祛風散寒勝濕;輔以當歸、川芎、木香、乳香理氣養血活血;全方溫而不燥,通而不傷。偏于風者,加防風;偏于寒者加麻黃、川烏、草烏、細辛、小活絡丹;偏于濕者加防己、蒼術、薏苡仁、蠶砂;發熱者可佐以知母、黃芩、金銀花、連翹;痛在上肢者加威靈仙、姜黃、蒺藜;伴下肢麻木者加牛膝、木瓜、續斷。
凡寒濕相合,性質偏寒,如寒甚痛劇者可用烏頭湯,以溫經散寒,逐痹止痛。烏頭配麻黃,能搜剔入骨之風寒,為方中主藥,輔以黃芪益氣固衛,芍藥養血,甘草蜂蜜緩痛解毒。
[加減]頸型頸椎病以葛根湯加減:葛根20g,麻黃10g,赤芍10g,甘草10g,羌活10g,獨活10g,防風15g。日1劑,水煎服。
如風濕偏勝去葛根加羌活、防風以祛風除濕。神經根型寒濕偏重者方選烏頭湯合薏苡仁湯加減。藥用制川烏5g,川芎、薏苡仁、當歸各10g,桂枝6g,羌活、防風、炒蒼術、炒白術、赤芍、白芍、葛根、宣木瓜、片姜黃各10g,炙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2.氣滞血瘀型
[臨床症狀]頸部僵硬,肌肉緊張,頸肩部疼痛如折,其痛多為刺痛,固定不移,夜間尤甚;頭頸肩背、雙上肢和指端疼痛,發绀,肢體無力或拘攣、抽痛,并可見頭暈眼花,耳鳴耳聾,胸悶胸痛,失眠健忘,煩躁驚厥,甚則面色無華,肌肉萎縮,發枯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細或細澀、弦澀。
[病因病機]有外傷史或慢性勞損病史,跌打損傷,脈絡破損,血液留滞于脈外;或病程日久,外邪留滞經脈;或久病體弱,氣血不足,血運無力,皆可使經絡氣血阻滞不通,導緻脊柱、四肢、筋脈、關節等部位氣血凝滞,經脈閉塞而成本病症。
[治則]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方藥]
處方一:身痛逐瘀湯加減,藥用川芎、當歸各10g,桃仁6g,秦艽、幹地龍各10g,沒藥5g,延胡索、紫丹參、赤芍、白芍、郁金各10g,炙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處方二: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胸痛、呃逆、心悸失眠、内熱煩悶等胸中瘀阻之症。本方有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之功效。方劑組成:牛膝9g,柴胡3g,甘草3g,枳殼5g,桔梗5g,桃仁12g,紅花9g,赤芍6g,川芎5g,當歸9g,生地9g。
3.痰濕阻絡型
[臨床症狀]頭頸肩背疼痛,胸脘滿悶,眩暈惡心或伴嘔吐,甚至摔倒。舌暗胖,苔膩,脈弦滑或細澀為本證型診斷的關鍵。
[病因病機]本型痰瘀表現并見,是在瘀血的基礎上又挾痰濕,痰瘀交阻合而為病。由于津血同源,瘀血與痰濁亦能相互影響,相互轉化,而成痰瘀。痰瘀互結,阻滞經脈、肌肉、關節而發為病。
[治則]健脾祛濕,化痰通絡。
[方藥]
處方一:香砂六君子丸加減,藥用黨參15g,白術10g,茯苓10g,半夏12g,陳皮12g,木香12g,砂仁10g,葛根10g,當歸10g,石菖蒲10g,甘草9g,或平胃散加減,藥用白術10g,蒼術10g,厚樸10g,陳皮15g,半夏12g,茯苓10g,桂枝6g,細辛3g,丹參10g,薏苡仁10g。
處方二:如伴有頭暈目眩, 惡心欲吐,頭重如裹,則選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半夏15g,白術10g,天麻10g,當歸10g,膽南星10g,山藥15g,石菖蒲10g,茯苓10g,白芍10g,川芎10g,陳皮10g,甘草6g.
處方三:用直武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可加黃芪、黨參、砂仁等。
4.肝腎不足型
[臨床症狀]頸肩背疼痛,四肢麻木,頭暈眼花,腰膝酸軟,以肝腎不足為主要表現,舌體瘦或舌質紅绛,少苔或無苔,脈沉細為本證型的診斷關鍵。
[病因病機]病程遷延,精氣耗傷,先天禀賦不足,勞累太過,或久病體虛,或年老衰弱,或房事不節,以緻肝腎虧損,筋脈、骨節失養都可導緻本病發生。
[治則]補益肝腎。
[方藥]
處方一:知柏地黃湯加減,藥用知母15g,黃柏15g,熟地30g,山茱萸15g,山藥15g,澤瀉10g,丹皮10g,茯苓10g,桑寄生10g,杜仲10g,日1劑;或以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可改為羌活,加木瓜。痛甚者加蛇類藥及蟲類藥以搜風通絡。
處方二:
用“養肝體清肝用方”加減(石決明、鈎藤、桔梗、生地、野菊花等)。可加棗仁、玄參、山栀、車前草等。
處方三:六味地黃丸能滋補肝腎,又能補脾陰,為三陰并補之方,故能治療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及全身酸困無力、舌燥喉痛牙痛等。方劑組成: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本方加入知母、黃柏,則名為知柏地黃丸。其滋陰降火力更大,用于陰虛火旺所緻的骨蒸、潮熱盜汗。
處方四:因肝郁血虛之内風所緻胸脅痛、頭暈、目眩、目脹、耳鳴等用逍遙散。方劑組成:當歸、柴胡、白芍、白術、茯苓、甘草,并配用少量薄荷、幹姜。功效為鎮肝熄風,疏肝解郁,健脾養血。
5.氣血虧虛型
[臨床症狀]頸肩背痛,肢體麻木無力,肌肉拘攣,形體消瘦,納呆,便溏,腹脹,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自汗,面色蒼白或萎黃,失眠,心悸氣短,視物模糊,頭暈目眩,舌淡苔少,脈細弱。
[病因病機]病程遷延耗傷氣血;或因素體脾胃虛弱,其他病日久成虛,緻中氣受損,氣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無以濡養五髒、運行氣血,導緻筋骨失養,關節不利而成。
[治則]補益氣血。
[方藥]
處方一:歸脾湯加減,藥用白術10g,茯苓10g,黃芪30g,酸棗仁15g,人參10g,木香10g,當歸10g,遠志15g,山茱萸10g,白術10g,升麻6g。日1劑,水煎服。
處方二:八珍湯加減,人參10g,茯苓10g,白術10g,白芍10g,川芎10g,當歸15g,熟地10g,甘草6g,桂枝12g,葛根10g,防已10g,或用人參養榮湯或當歸補血湯加黨參、枸杞子、桑寄生、首烏、黃精、川續斷等。
處方三:用十全大補丸加減,藥用人參10g,肉桂3g,川芎10g,地黃12g,甘草3g,橘皮6g,白術6g,人參6g,白芍18g,熟地黃9g,五味子4g,茯苓4g,遠志6g。可加天麻、遠志、半夏等。
處方四:因血虛所緻頭痛、頭暈,可用四物湯。方劑組成:熟地12g,當歸9g,白芍9g,川芎6g,加入白芷、藁本,可加強祛風止痛作用;加入桃仁、紅花,白芍易赤芍,可加強活血祛瘀作用。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醫學方法僅供專業醫學人士參考學習,不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産生的任何責任!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