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物理學隻能留一條定律,我會留熵增定律。”——吳國盛
平庸的人生,都是順熵而動;精彩的人生,不僅要有“逆商”,也要“逆熵而行”!——題記
或許“熵增定律”是令物理學家們感到最為絕望的發現,他們說——甯願當初沒有發現它,這句話充滿了“鴕鳥效應”的味道。逃避不是良策,關鍵在于應對。
熵和熵增定律先來窺探一下這條充滿悲觀主義的物理學發現:
熵增定律是說熱量從高溫物體流向低溫物體,該過程不可逆的,孤立系統總是趨向于熵增,最終達到熵的最大狀态,也就是系統的最混亂無序狀态。這裡所說的的“熵”,在本質上就是一個系統“内在的混亂程度”。(@_@)
通俗一點來說,“熵”就像是一把尺子,但它衡量的不是長度,而是系統内的一種混亂度。一個系統(或一樣東西)放在那兒,隻要沒有外力施加給它,它隻會越來越亂。熵值達到最大時,事物便接近于毀滅和死亡。令人窒息的是,熵增是最自然、最輕松的發展方向。
熵的本質就是一個系統内的混亂程度現在你隻需腦補一下:房間不整理,就會越來越亂的畫面,或者你存在電腦裡的文件也總是東一塊西一塊的,是不是馬上就擁有了和物理學家們類似的絕望感?!關鍵是,這還不算完!
如果不運動,脂肪就越積越多。安逸是輕松的,熵增的方向就是讓人越來越胖;如果不拼搏,精神就越來越懈怠。懶惰是容易的,熵增的方向就是讓人越來越懶。如果不學習,大腦就越來越慢。愚鈍是自然的,熵增就是讓人越來越笨。總之,如果你任由其發展,熵增就是要摧毀你。
上帝為你關閉了一扇門,他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你本以為已經走投無路,但下一個轉角,你就滿眼看到希望!天無絕人之路,物理學界也不例外。
我們隻需要開動腦筋想一想:氨基酸隻有按特定的順序有序排列,再加上一定的空間結構,才有可能使蛋白質具有生物的活性。如果一切都是自發地向無序發展,那麼地球上的生命又是怎麼來的呢?是什麼力量在對抗”熵增“,從而讓我們的世界變得如此豐富多彩的呢?
生命之美,在于有序 耗散結構這個“逆熵而動”的神秘力量便是“耗散結構”。關于它的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而發現它則純屬一個偶然。還在上世紀初,貝納德在一次實驗中,持續加熱一個碟子裡的液體,直到溫度梯度超過某臨界值時,流體的表面突然呈現出一種有序的、有如蜂巢狀的花紋。
這種花紋被稱作為“貝納德花紋”。70年代,伊裡亞·普裡戈津提出了“耗散結構”這一概念:遠離平衡态的開放系統,在外界條件發生變化達到一定阈值時,量變可能引起質變,系統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能量與物質,就可能從原來的無序狀态轉變為一種時間、空間或功能的有序狀态。
上帝之手創造出的“貝納德花紋”從“無序”到“有序”,生命體現出了它的優美,“耗散結構”這個概念讓我們找到了人生“逆熵”的關鍵!對比熵增定律的前提,我們發現了以下三個關鍵詞:開放系統、遠離平衡狀态、持續輸入的外界動力。
“因為所有事物都在向着無規律,向着無序和混亂發展,如果你要變得自律,你就得逆着熵增做功,這個過程會非常痛苦。”——《少有人走的路》
對抗熵增,隻有保持開放在封閉系統内,熵增其實是能量的退化。随着熵值的增加,無效能量就越聚越多,導緻有效的可用能量卻在不斷減少。但是開放系統卻不同,它能随着内部和外界的變化而調整,及時将無效的能量排放出去,為有效能量獲取空間。
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整理淩亂不堪的房間的?第一步,丢棄沒用的物品,這相當于開放原本封閉的系統,把無效能量釋放出去。第二步,把剩下的物品歸類,再分門别類地收好。這就是不斷施加外力,直到系統内的物體有序排列的過程。因此保持開放,是構建“耗散結構”的第一步。
我們既要開放自身的能量系統,也要開放我們的思維系統。開放能量系統最簡單的例子莫過于健身。身體裡的能量多了,通過鍛煉把它耗散掉,能量就轉化成了肌肉而不是脂肪。血液循環也因此而改善了,肥胖症消失了,糖尿病也沒有了。這就是任正非所說的“最簡單的耗散結構”。
要開放思維系統,首先是要讀書。讀書最能使人思維活躍,胸襟開闊。在堪稱閱讀指導聖經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說,閱讀就是自己和作者間的一種深度交流。讀一本好書就像在和大師交流。最初雙方的起點并不相同,但是在交流的過程中,你自問自答,漸漸與作者共頻。
其次是要學習,而且是開放式的學習。有一種”學習金字塔理論“,因為結論符合人類的認知模型,并且能有效指導學習,即使無法證實其真實性,也依然不影響它的流行。它采用數形結合的方式顯示出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習者在兩周以後還能記住内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
學習金字塔根據這一理論,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的效率都很低下,效率在30%以下;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能保持學習效率在50%以上。而“教給别人”或者“馬上應用”,則可以記住90%的學習内容。因此,即使熱愛學習,也要注重學習方法。不斷與人交流,才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拓寬邊界,遠離平衡狀态 沒有及時覺察周邊的風險,結果就有如”溫水煮青蛙“知名撰稿人萬維鋼說,“市場經濟就是進化經濟,它的核心精神是想生就生,該死就死。”市場能呈指數級增長的秘密就在于“無情地破壞和淘汰”,仿佛自然之手,大浪淘沙,把一切過時的、老舊的、落後的剔除出局,豪不留情!
周邊的世界日新月異地在發展變化,周圍的人也在百舸争流、力求上遊。如果你此時安于現狀、固步自封,那就隻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現在的你有多安逸,未來就有多危險”。在“不進則退”的大環境下,因循守舊的人最後成了“病樹”,力求安穩的人最後變成了“沉舟”。
貝納德通過加熱的方式使碟子中的液态系統遠離了其平衡态;我們隻有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系統、增進技能、提高認知水平,才能讓自己離開安逸舒适的平衡态,不斷走出舒适圈,拓寬舒适圈邊界,從而完成個人能力的一個又一個躍遷。
混沌大學創始人李善友在他的《第二曲線創新》提到:“沒有企業能夠長青,企業規模越大增長越慢。個人也是一樣,沒辦法在原有軌道上始終保持高速發展。如果沒有看清形勢,在極限點來臨前及時跨越到第二曲線上,也很快像企業一樣走向衰落,進而被淘汰出局。”
維持在第一曲線上,遲早會遭遇“人生、事業的天花闆”想要人生不設限,就要盡快跨界。保持極大的興趣去接觸不同的領域,努力充實自己。這個過程中必定有失敗,也充滿了各種困難。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卡羅·德韋克說,隻有建立“成長型思維”,才能有擁抱失敗的勇氣,也才能有在失敗中增長經驗的智慧。
“成長型思維”就像一個開放型的容器,擁抱變化,持續與外界交換能量。它認為人的能力在任何階段都能得到提高,強調重視努力的過程而非結果。因此培養了這種思維,就像安裝了一個自驅的馬達,讓你不斷沖破常識的束縛,連續給自己賦能,實現向一條又一條第二曲線的躍遷。
不斷從第一曲線跨越到第二曲線上,才能實現人生不斷的躍遷 持續不斷地輸入動力舉一個燒開水的例子。僅依靠加熱還不足以滿足将水燒開的全部條件,在正常大氣壓下,隻有使其溫度達到100攝氏度時,水才能沸騰,低一度都無法改變水原本的狀态。而在貝納德的例子中,隻有持續加熱系統,使其溫度梯度達到某臨界值時,才逆轉了分子從無序到有序的狀态。
同樣的道理,很多人都有運動減肥的經曆,過程漫長又痛苦。兩個月下來,天天稱體重,一點變化也沒有。滿心歡喜終化為無情泡影,多少人會止步于此?但是有種理論認為,人體細胞的新陳代謝多是在3-6個月時間内完成的,因此沒有堅持半年的決心,就不要期望運動減肥能看到效果。
量變才能引起質變。沒有49999次的失敗,愛迪生怎麼可能在第50000次實驗中成功發明出蓄電池;沒有每天在街上觀察、谛聽、積累素材的堅持,狄更斯又怎會成為英國名垂青史的一代文豪?
沒有數十年的幽而發奮,司馬遷著不成“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沒有堅持四十年的不懈努力,馬克思也完不成全世界無産者所需的《資本論》。
要看日出的人,必須守到拂曉;要成為“逆熵”的英雄,既要守得住雲開,也能靜待得了花開。和常人相比,他們就像沙漠中的駱駝,具有超強的耐力和隐忍性,锲而不舍,能在困難中堅守,才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尾聲薛定谔在《生命的意義》中說:“人活着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食。”但是,很多人卻混吃等死,胡吃海喝。他們此一時銳意進取,卻彼一時歎息沉淪;他們間歇性勤奮刻苦,卻持續性好吃懶做。他們,28歲已死,隻不過80歲才埋。他們,順應人性,就是順從熵增。
可是“風可以吹起一張白紙,卻無法吹動一隻蝴蝶。因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順從。”正因為不順從于,二十種氨基酸的有序排列才構成了生命遺傳的密碼;也正因為不順從,人類才發明出飛行器而勇闖太空。
征服熵增,先要征服自己;征服自己,要自立更要自律!收獲精彩,唯有不斷努力。人生的精彩,就在于“逆熵而行”。
有話要說...